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弱关系里寻好运——评《找工作》


 

由于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之一乃是社会互动,因此一个人要找工作,他的社会关系往往比正式渠道更有用。格兰诺维特的这个见解看上去很像是对常识的理论包装,然而他所揭示的事实远多于此。

关键在于,格氏所谓的关系(Contacts)与我们理解的关系(Guanxi)不是一回事。前者指一个人的社会联系,而后者只是其中相当特殊的一种:因实际的功利目的而使用的社会联系。

根据彼此见面的频率高低,格兰诺维特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分为强关系(Strong ties)与弱关系(Weak ties)两种。照此划分,强关系很好理解。家庭关系显然属于此列,频频见面的朋友同事也是。可是弱关系就有些微妙了。它的特点就是广泛、多元和松散。弱关系可能是偶尔碰面的熟人,可能是工作中广泛接触的联系人,也可能是羽毛球馆里定期见面的对手、酒吧里常打招呼的熟客或者微博上相互点赞的彼此关注者。

正是在对弱关系的研究中,格兰诺维特以及之后的社会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有悖于常识却非常有趣的事实。

在我看来,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那些通过弱关系找到工作的人,往往比利用强关系找到工作的人收入更高,工作更好。换句话说,拥有更多社会关系的人,运气更好。

重点依然是信息。相对于强关系,在弱关系的网络中传播的信息,无论质量和数量,都要更多更好。仔细想想也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只得到招聘市场去找工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只有信息相对同质的家庭关系或者同学关系。只有当他步入社会多年,建立起一个联系更广泛信息更多元的社会关系,情况才会发生变化。

信息的数量自不必说,弱关系提供的信息质量也更高。一个并不常见的朋友提供的信息也远远多于条件明确的招聘简章——未来的同事是否好相处,老板是否有些神经质,公司处于上升还是停滞阶段,整个行业究竟面临何等前景等等。反过来,即使基于间接的弱关系,作为需求方的雇主对他的潜在雇员也能做出更可靠的评估。


 

在《找工作》一书中,格兰诺维特列举了不少他亲自做的调查案例来说明弱关系的强作用。譬如一家私立医院的儿科医生劳伦斯·F。他找工作的经历如下:

某医院决定设立儿科,想找一个医生来做领导。于是医院咨询一位曾经给他们提供意见的医生有无合适的推荐。那位医生表示不认识这样的人,不过他建议医院去咨询他的一位朋友。那个朋友在一所医科大学任教。结果那个朋友向医院推荐了曾经在他手下接受培训的劳伦斯。劳伦斯接受了这项工作。

还有下面这个案例:

诺尔曼·H即将获得土地经济学的博士学位。这时候波士顿的一所大学获得了一家基金会的资金,准备聘请几个大学教师。校方问这家基金会的一个到访代表,有没有可以推荐的候选者。这个代表建议他们联系他的一个熟人。此人是另一所大学的经济系主任,比较熟悉年轻毕业生的情况。系主任推荐了本系的诺尔曼。经过面试,那所大学聘请了他。

更好玩的是这几个例子:

一个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后向一家研究机构提交了求职申请。之后机构回信称:“并无职位向具有你这种资格的个人开放。”然而当这位博士后的博士导师在那里获得职位后,他就一并获得了一份研究助理的工作。研究机构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来表达他们对这个年轻人的满意之情。一个心理学的助教有类似的经历。当初他询问目前从事的职位时,校方甚至没有给出任何答复。没想到几个月后一个过去的同事来电话,问他对那个职位有没有兴趣。而那个同事并不知道他以前就递过申请。

我想,将那些美国人的姓名换作中国人的名字,不会影响以上案例的可靠性。实际上,在我认识的人中间,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我的朋友Z,数年前他通过某旅行网与一群素未谋面的“驴友”去藏区登山,结识了一家银行的职员L。当时L正为自己的未来犯愁,Z了解情况后鼓励他报考某大学的人类学博士。L听从了Z的建议,顺利读完了博士。当L即将毕业找工作之际,另一位驴友S向内地某校推荐了L,帮助他找到一份助教的工作。两年后,L的硕士导师转到沿海某大学任教,推荐L在该校获得一份教职。如今,L已经是副教授。

与弱关系的强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强关系的“弱作用”。这种作用如此负面,以至于格兰诺维特用“令人震惊”来形容。例如这一则故事:

维克多·O是一位化学工程师。当他从军队退役后,一个大学同学帮他找到了某小公司的岗位。他在那里干了18年,直到公司被兼并,他的岗位被取消,他的大多数同事也失业了。之后,他通过亲戚朋友和招聘广告寻找工作。他向115家公司寄出了求职信,只收到过四五封面试的邀请函,并且一无所获。最后,他接到一个熟人的电话,请他帮忙写一份求职的推荐信。维克多发现,熟人想要的那个职位,自己也合适,于是他也提出申请。后来,他成功应聘,但长期的挫折感使他对现状感到不满。如今他一直在向其他公司投寄求职信。

很明显,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同一岗位上长期建立起来的强关系非但无益于他的职业生涯,反而阻碍了他培养更有价值的弱关系,并且直接导致他无法拥有更好的未来。格兰诺维特说,像维克多那样的人,在他的调查案卷中并不少。而在运气之鱼的眼中,这样的人,大概都是不擅长织网的人吧。

如果说工作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那么婚姻也是。在《找工作》里,格兰诺维特还提到了找工作与找对象在理论上的相似性。所以,在这两方面都有困扰的年轻人,读读这本书如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