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龚六堂:评张苏《宏观经济学》教材

从浩瀚的文献中梳理出这些经典文献之间的关系及其后续评价,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这些有力的引证也为激发学生攻坚克难弄懂经典文献的思想提供了动力。

文/龚六堂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131-133页

最近拜读了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苏博士刚刚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以下简称“本教材”),颇具感慨。作为一个在高校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同时作为正在构思出版一本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来讲,更加觉得有必要对本教材评论几句。

第一,教材的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坚持把每一个理论板块回溯到经典文献,这一努力可以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与地位,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与鼓励。

作者在第二章增长理论中,先援引了1987年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析经济增长进程很容易被迷失在细节之中……索罗教授的一个巨大成就是,他所创造的模型使得含混的现实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分析。”然后才正式引出了索罗于1956年2月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有关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Solow,1956)和1957年8月发表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的“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Solow,1957)这两篇论文。第三章总供给理论中,作者为了强调卢卡斯的经典论文《产出与通胀相互替代的一些国际证据》(Lucas,1973)的重要性,指出这篇论文2011年被学界评为“100年来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20篇文章”之一。第四章引入菲利普斯1958年论文前(Phillips,1958),援引了1995年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的颁奖词,“菲利普斯曲线是一项学术上的珍奇物”,然后列出了索罗在197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赞扬,“过去的二十年,菲利普斯曲线创造的就业比伊利运河(Erie canal)创造的就业还要多”(Solow,1979)。同时指引读者去阅读Sleeman(2011)的有关菲利普斯论文发表过程的有趣故事。作者同时追溯了“菲利普斯曲线”名称的由来(Samuelson and Solow,1960),他们还指出“将美国的状况与菲利普斯关于英国的发现进行对比将是有趣的,也可能会有政策性的启示”。教材直接引入了他们绘制的美国1935年至1959年二十五年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一章中更为重要的文献,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的经典论文(Phelps,1968)。这篇论文分析了菲利普斯曲线为什么是凸向原点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否稳定,在“宏观均衡”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如何。作者提示,菲尔普斯的研究为理解当代劳动力市场,制定失业与通货膨胀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所以,引入菲尔普斯的经典论文至关重要。

第五章为了引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事先援引蒙代尔1999年的一篇对于20世纪100年的经济进行简单回顾的文章(Mundell,1999),还特别引用了加尔布雷斯的一句话,“1936年《通论》出版以后,白天课堂里学习的还是老的经济学;但一到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凯恩斯”(转引自Mundell,1999)。为了引出Fisher(1930)的消费行为模型,莫迪利安尼和他的助手布努伯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 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弗里德曼1957年提出持久收入假说(Friedman,1957),作者先引用了1971年诺贝尔颁奖词中有关库兹涅茨贡献的话,“在一个二十年的长周期中,从上一个十年到下一个十年,人们的储蓄倾向非常的稳定”,由此引出著名的凯恩斯—库兹涅茨之谜。而揭开这一谜团最著名的研究是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做出的。这些研究也成为他们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部分原因。他们的研究都是以Fisher(1930)的消费行为模型为基础的,教材援引莫迪利安尼的原话进行论述:“后来莫迪利安尼总结说,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思想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的消费者会按照艾文•费雪1930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将资源在其一生的消费中进行最优配置”(Modigliani,1986),这样的描述使得读者感到文献的组织逻辑是畅通的。

第六章开始引入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的经典文献(Hicks,1937)。在正式介绍其思想之前,本教材首先引用了希克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回忆录,“即使在我写第一篇有关凯恩斯的文章之前,模型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了。当我刚刚读到《通论》的时候,我立即意识到,我的模型与凯恩斯的模型有诸多共同点”(Hicks,1980-1981)。本教材还回顾了有关希克斯论文发表的故事:仅在《通论》出版后的八个月,1936年9月,希克斯教授向计量经济学协会提交的一篇有关《通论》的论文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依照会议讨论的修改稿于1937年发表于《计量经济学杂志》,题为《凯恩斯与“古典学派”:一个建议性的解释》。这篇论文中提出的IS-LM框架被认为是凯恩斯理论的概要(Hicks,1980-1981)。

第七章讲货币市场均衡,势必要讲到鲍莫尔—托宾模型。鲍莫尔和托宾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到了有关货币交易需求的共同规律,人们将他们的工作合称为鲍莫尔—托宾模型。本教材直接引用原文对于这两篇论文的关系作了介绍:Baumol(1952)与Tobin(1956)。托宾在发表论文时的注释中写道,“在我写这篇论文之前本应该读到鲍莫尔的论文,但我没有”(Tobin,1956);托宾在文章附录中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之前提到:“我的论文中用到的模型与鲍莫尔用到的模型有很大程度的相同,最大化我的第10个公式就能得到与鲍莫尔的公式2几乎一致的结果”(Tobin,1956)。这样读者就完全清楚了这两篇论文的关系。

第八章讲解国内均衡,重要文献是罗伯特•巴罗的李嘉图等价思想文献(Barro,1974,1989)。罗伯特•巴罗的论文对于传统的国家债务理论提出了颠覆性的意见,经济学家认为巴罗的理论是对李嘉图1820年出版的《论融资体制》一书中类似观点的重新表述,将其意见称之为“巴罗—李嘉图等价命题”或者“李嘉图等价”。本教材还特别提到了Shapiro 和 Slemrod 1995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57%的人将按照李嘉图等价命题行动,43%的人将按照传统债务观点行动。这种后续评论的引入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九章有关完全均衡理论,这里的经典文献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文献(Mundell, 1960,1961a,1961b,1962,1963;Fleming, 1962,1963)以及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 模型论文(Dornbusch,1976)。本教材提到了蒙代尔和多恩布什的关系:蒙代尔是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的多恩布什的博士论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1971年),是某种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两者模型思想有传承性。本教材还特别引用Rogoff(2001)的说明:多恩布什的题为《预期与汇率动态变化》的文章被誉为现代国际宏观经济学的开创之作,直到现在,当人们分析货币政策对于汇率和总需求的影响时,只要哪个判断与多恩布什的超调模型不一致,都会重新进行细致的审查。

从浩瀚的文献中梳理出这些经典文献之间的关系及其后续评价,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这些有力的引证也为激发学生攻坚克难弄懂经典文献的思想提供了动力。

第二,对于每一篇经典文献思想的介绍,本教材也是格外用心的。其一是讲述非常细致。举一个例子,引入“中性技术变迁”时,本教材对索罗在两篇文章的表述都引用进来了——所谓中性技术变迁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等产量线不发生变化,只不过等产量线上对应的产量随着时间变化(Solow,1956,P85);或者说,随着时间的变化,给定要素的产量发生变化,但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Solow,1957,P312)(参见教材第34页)。本教材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的等产量线进行了形象的绘图解释,使得读者发现索罗的两个定义是一回事,并由此加深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其二,讲述适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大学生往往更容易被具体的例子吸引。比如第二章讲解技术进步时,本教材带领读者亲自绘制索罗文献中 的“美国技术进步图”(Solow,1957)。参见教材第42页,按照列举的四个步骤,就可以轻松计算出美国1909-1949年的技术进步情况。再比如关于稳态的描述,本教材带领作者计算了一个100期的经济图景,读者会直观地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经济逐步开始趋于稳态。其三,将经典文献讲透彻了。以第五章有关乘数-加速模型的讲述为例。萨缪尔森(Samuelson,1939)提出的乘数-加速模型开创了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该模型既纳入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原理分析,又纳入了传统的加速原理分析。根据乘数原理,经济的均衡产出的增加与自主支出成比例关系;根据加速原理,投资会因为消费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增加。萨缪尔森证明,这两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将导致经济的波动。这一贡献在1970年萨缪尔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词中被提及了。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一般只提到了萨缪尔森文献中的乘数-加速方程,没有展开。这种处理方式可能高估了大多数本科生们(甚至研究生们)的认知水平。本教材将理论表述推进了一大步,不仅仅详细地推导了这个公式,还设定了简单的经济场景,就各种场景进行了直观的数值模拟。作者带领读者对各期经济数据一项一项进行笔头计算,笔头方法学会后,又带领读者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分别绘制出了一次性政府支出或者连续性政府支出带来的经济周期中的振幅减小、振幅增大、渐进递减、递增发散的经济波动过程。读者还会发现,这些经济波动的例子,实质上就是对萨缪尔森论文(Samuelson,1939)第78页表二中四个区域内各选一个点具体赋值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仅完全忠实了原始文献,还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非常有利于教学和学习。

本教材对于每一个宏观经济学理论板均按照学术研究的程序进行组织和表述,体例新颖,值得肯定。

完美诚不易,年轻学者要做到写作毫无纰漏是不可能的,本教材还是第一版,仍然有诸多地方有着改进的潜力,比如这次经济危机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提出的挑战以及提出的新的研究课程需要跟进,同时强调经典的同时还需要引入一些现代的文献;比如对于政府公共支出的乘子的讨论就是现在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目前有大量的文献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经典过渡到现代,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了解经典的魅力,同时也了解经典的发展。还可以加入学术流派,一些词汇翻译还需斟酌等等。我们期待这本教材在作者的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批评中日臻完善。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