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韦森:为何要再读哈耶克

各位书友,各位老总,各位教授:

今天开场第一讲是“为何今天要再读哈耶克?”在这第一讲中我要向大家分享的信息是:

1,如何在人类自由社会理念发展沿革或言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历史长河中认识哈耶克的思想地位?

2,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读哈耶克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开始解释之前,有三点要向大家说明

1,我是山东人,到现在山东鲁西南口音还比较重,语速也比较快,通过微信的形式讲课,可能有些困难,尤其是南方的书友,可能听起我的山东话来比较麻烦,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我,我再解释和复述一遍。我自己也尽量控制一下语速,讲慢一点。

2,我和我的两位助手都是读书、教书人,与企业界的各位老总比起来,我们的职业就是读书教书,读书的时间相对充裕,也仅此而已。希望各位书友不要把我们做“teachers”,我们也不是“tutors”,我们也是一起读的“书友”,请大家把我们当参考资料员,当一部随时查阅的“词典”来对待。

3,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有盲点,如果在以后的领读中我个人有误识、误读之处,请我们一起读的其他专家教授随时纠正,这其中包括刘军宁、冯克利、高全喜、毛寿龙、冯兴元、王建勋、许纪霖、刘擎、蔡霞、郭于华、施展、陈豪武、周放生、杨鹏还有郑湧等等教授,由于在我们这个群中很多书友都是哈耶克书的译者和研究专家,如果我讲错了地方,请大家随时纠正,大家也可以随时问他们问题。

这一讲的材料

首先,今天郭于华教授在我们群中分享了一段视频,就是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格林贝格所做的一档节目“为什么要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挡节目最好不过地回答了今天的问题。

这里感谢田国宝和许丹丹两位志愿者,在我们“一起读”文档库中,已经贴了我三篇文章,还有高全喜教授的两篇大作,尤其是全喜教授的“哈耶克过时了吗?”这篇文章,再好不过地回答了我今天要谈的话题。

希望大家一是要看这个节目,一是要读高全喜教授的几篇文章和我即将出版的《为什么要重读哈耶克》。

今天晚上的这一小时,只是试一下我们的通讯手段,做一个开场白,让大家熟悉一下我的山东话。故大家不要期望太高。具体问题,等以后一年中不断问问题和在我们的深入的讨论中我们再共同提高。

缘起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王瑛大姐两次来复旦,问我读什么,我不假思索就说,读哈耶克的书吧!开始决定两本书(为什么不是《致命的自负》?)

为什么建议企业家读哈耶克呢?中国的企业家都是当今社会的精英(另一群经营在政府部门的各界领导岗位上,并没有在大学),除非这么一批中国社会的精英有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理念了,中国的社会转型才会成功,才会不走或少走弯路。

这些年来,我们的企业家读过MBA、EMBA甚至DBA了,开始读中国古典,读儒家、读道家、读老庄、读佛经、读毛泽东,读南怀瑾,读马基雅维利,但是我觉得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都要懂得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我个人思想是很开放,既不反对儒家、道家,也对佛教没有任何成见。信仰是信仰,但是理解良序社会的建立和运行,确实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我深深地相信:只要我们社会的精英阶层都有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要件的基本知识了,我们的改革才是有希望的。现代良序社会才是可期的,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才会最终完成。

现代社会,其实质是“自由社会”,人类的现代思想,其实质就是“自由社会之理念”。

那么,为什么在诸多自由思想家中,我们首先选择从读哈耶克开始?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如约翰·洛克、休谟、斯密、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洪堡特、贡斯当、托克维尔、基佐、潘恩、美国建国之父们尤其是汉密尔顿的联邦党人、当然还有边沁、密尔(穆勒)、阿克顿、米塞斯、哈耶克、罗尔斯、诺齐克、约翰·格雷、弗里德曼、布坎南、还有凯恩斯等等,法学家中有德沃金、富勒、拉兹等等。

那么,我们为什么从读哈耶克开始?

如何认识哈耶克在自由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一问题:从自由社会观念史看哈耶克的历史地位

自由主义观念史的几个阶段:

  (1)近代之前的自由主义早期基督教教会思想家,苏格兰、英国、瑞士、德国的基督教改革宗的思想家。

  (2)自由主义与启蒙运动:法国、美国和德国的贡献

  (3)自由主义时代的形成及其变异(也就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

  (4)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式微与《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

  (5)当代自由主义的复兴与哈耶克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第一阶段:近代以前的自由主义思想萌芽

首先:一个基本判断:自由观念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现代过程,两个过程是同一的。

“liberal”和“liberty”是17世纪之后的事情,亚当·斯密曾用过这个词

古希腊哲学家、罗马法的自然权利思想,尤其是罗马法的三原则“民事主体权力平等、契约自由与神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已经包含着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自由主义理念来源于基督教,我在“欧美宪政民主政制的超验之维”一文中已经对此做了追溯。

这里补充一点:不仅仅是基督新教的神学家孕育了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理念,实际上天主教的许多天主教的思想家,且不说格里高利7世、意大利的马西略(Marsilius一译“马西利乌斯”(《和平的保卫者》作者),以及后来的阿克顿、托克维尔都是天主教徒。

洛克及其《政府论》不是自由主义的原创思想的来源,而是直接受惠于苏格兰长老会、誓约派和清教徒的思想而成长起来的一个自由思想家。再说,不理解洛克的基督教思想背景,不了解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观念,就无法理解洛克在《政府论》中所阐述的自由主义理念:即自然权利说。

洛克的政治思想并没为光荣革命时期英国宪政制度提供思想基础,而是其理论是光荣革命时期已经形成自由主义理念的集大成

之前苏格兰、英国宪政、法治、自由社会理念的思想集大成者。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包括私有财产、自由市场、法治、有限政府、和税收法定的思想,到洛克这里基本上就奠定下来了。尤其是关于政府征税权的经典论述,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根基:

如在《政府论》下卷中提出:“如果任何人凭着自己的权力,主张有权向人民征课赋税而无需征得人民的同意,他就侵犯了有关财产权的基本规定,破坏了政府的目的。”

这一点是从1215年《大宪章》到1689年《权力法案》的基本思想,也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根基。

这也说明,现代社会或者说现代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并不是哪一个思想家独立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演进和无数思想家共同沟通和对话的结果。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这种自由社会之理念和社会变迁过程互动中发生演变的。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才能理解为什么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第一章说:“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这段英文原话是:“achangeofideasandtheforceofhumanwillhavemadetheworldwhatisnow”。

第二阶段: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德国革命的17-19世纪

这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自由社会经历不同路径的形成和成型的过程。

英国的《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这些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法律文件,实际上都充满和肯定了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

但是,自19世纪开始,从卢梭那里也出现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潮流。《社会契约》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从追求自由、平等开始,最后却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之父和暴力革命、集权统治和血腥法国大革命的最主要的思想来源。

卢梭的这种思想源流,不但在法国、德国、俄国,以及后来的中国慢慢占据了主流思想地位,而且也与这一段英国的自由主义思想相呼应,主要是边沁和密尔的建立在功利主义之上的自由观。边沁和密尔都算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但他们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就有些走样了:他们相信一个社会制度可以成为理性重构的对象,为后来政府的干预主义和哈耶克所批评的社会体制的建构主义提供了正当的理由。

第三阶段:20世纪之后

法国大革命,德国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奥地利、意大利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运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的大萧条,几乎所有的西方思想家包括主要经济学家,甚至像熊彼特这样的大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甚至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物理学家、像维特根斯坦、罗素这样的大哲学家,都相信中央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未来必定要走的道路。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写出了《通往奴役之路》这部伟大著作,重述了从洛克、休谟、斯密、康德、孟德斯鸠、托克维尔、阿克顿到米塞斯这些西方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指出计划经济是一条非可行之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当时是那样的孤寂,那样的反潮流,但是他说,这是他的“不可回避的责任!”,这一点在我的两篇文章中和许多出版物中都提了出来。

16年之后,哈耶克又经过多年的研究,出版了《自由宪章》这样的伟大著作,全面论述了自由、法治、宪政、民主、市场经济这些现代自由社会的基本构件和运行原理。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这四个问题:

(1)如果没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和20世纪30年代与米塞斯一起与奥斯卡·兰格和阿巴·勒纳的关于“社会主义可行性的大论战”,会有后来苏联、东欧和中国等钱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改革么?

(2)如果没有《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西方国家是否已经走向了费边社会主义所憧憬的“社会主义体制”?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英联邦的工党政府实际上就是实行的这种体制,北欧的福利国家也是实行的这种体制,但是,就“自由、法治、私有财产、市场经济、有限政府、宪政(不仅仅是民选政府)”这些现代社会的基本构件来说,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由社会和斯密所说的“theGreatSociety”基本要件都在,并没有走向哈耶克所担心的那条“奴役之路”(纳粹体制、斯大林模式)。

(3)没有哈耶克,今天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突然来临,是否意味着哈耶克晚年所说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将不断扩展?未来仍将是哈耶克经济社会理论的验证?

在哈耶克同时代和当代的自由思想家中,为什么选择读哈耶克的两本书?

在当代思想家中,有许多自由主义思想家,如经济学家中的弗里德曼和芝加哥学派,布坎南和宪政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科斯、诺思、阿尔钦、德姆塞茨、等等,还有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米塞斯等等、政治学界的罗尔斯、诺齐克,法学界的德沃金、富勒、拉兹等等,为什么选择都哈耶克? 

(1)哈耶克代表了从洛克、休谟、斯密、康德、阿克顿等最正统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源流,也代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最深层和最正统的思想源流。

(2)不像其他学科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多是囿于一个学科来观察和论述问题,哈耶克的跨学科思维方式,他的博大经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思想宽广视角,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全景式的、立体的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可能好多西方的左派和政府人士并没有认识到,哈耶克所论述的自由社会和自由企业制度,实际上是当代社会运行中的事,是当代体制运行的基本构建。

(3)相比他人,如米塞斯、罗斯巴德、和诺齐克,哈耶克的经济社会理论既博大精深,也比较宽容和包容。比较一下哈耶克与诺齐克的国家理论大家就会知道了。

故与瑛姐商量,我们先是从读哈耶克的两本书开始。读这两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让各位书友能够把握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条件。

第二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当下关口需要重读哈耶克?

经过35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改革,归根到底,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发育和成长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验证了而不是证否了哈耶克的理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东欧的剧变,说明哈耶克的经济社会理论的适用和凯旋。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中也写进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民主”,这些都是哈耶克经济社会理论的“关键词”,也是核心理念。但如何理解和解释则是需要进一步解释的问题?

未来中国向何处去?向何处改?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

这些实际上牵涉到如何理解“一个现代良序社会”的基本构件问题。哈耶克一生的学术追求,尤其是他这两本书,正是要解释这些问题。我在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新中文版导言的“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所归纳出来的6条,大致是这两本书的思想。也是我所理解的“基本原理”。

改革的成功依赖人们观念的转变:

在20世纪70年代所撰写的《法、立法与自由》中,哈耶克也曾说过,“每一种社会秩序都建立在一种“ideology”(这个英文词在中国大陆之前通常被翻译为“意识形态”,哈耶克的关门弟子林毓生先生则主张用“意蒂牢结”来对译这个概念)之上”。但是我们今天中国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呢?在为什么要再读哈耶克一文中,我有以下几段话:这里给大家念一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同思考:

如果用哈耶克的这一观点来审视当今中国,可以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体制构成性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从苏联引入的一套政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学说以及斯大林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思想)。在过去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国家与政党的革命理论,实际上又与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社会与皇权专制政制所伴随而逐渐演化出来的一套被萧公权先生所称的“专制天下”的政治思想潜移默化地相结合,从而逐渐演化生成了一个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个边界模糊、原则流动、且有些变动不居的“意蒂牢结”。这套从20世纪20年代从苏联引进并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传统中国文化观念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几十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套革命的“意蒂牢结”,随着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而不断自我演化、变异、丰富和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特征尤为凸显。但是,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对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渐进性否定和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认可和弘扬,不管官方和执政党的文件现在还如何写,实际上这一“意蒂牢结”已经渐进性地——但却是根本性地——在发生变化,即已经逐渐从一种革命的“意蒂牢结”,逐渐演变成“经济发展的意蒂牢结”,乃至正在变成如何“发展市场经济,执政、治国为民以及如何给人民创造福祉的意蒂牢结”。

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到目前为止,这一“意蒂牢结”已基本上非同于原典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济与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理论憧憬,也非同于传统中国社会皇权专制政治中的“专制天下”的政治观念,更不同于古代儒家以德为政的王道政治理想,——当然,它更不同于构成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基础的自由主义的意蒂牢结。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正在演化变迁着的意蒂牢结,目前仍是一个变动不居且充满内在矛盾和张力的一个体系。它一方面有十月革命以来的政党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意蒂牢结”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亦潜含有传统中国社会“专制天下”的政治思想遗产,且在一种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精神导向下在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市场化的社会条件下自我规定、不断演变和自我维系。这种意蒂牢结,一方面构成了现下中国社会制度运作的思想基础,又构成了未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张力。但这种意蒂牢结的深层基础和基本价值理念到底是什么?现在好像已经变得模糊起来,似乎是个任何人讲不清楚的问题,且甚至变成了无人有权威来界定和规定它的问题。在此格局中,整个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上是在一个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惯性中在自发地演进和运作,其演进方向和结果,目前看来还无法预计。

正是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尽管近来有不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其他学界人士呼吁要对未来中国的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除了一些局部的和具体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好像需要设计外,在我们的整个社会体制上要改什么?又如何进行顶层设计?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是什么?这在目前仍然是些亟待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另外,我们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那一个现代国家体系、一个现代国家制度到底具有哪些?应该按照那种思路去建立、去改革?这些也许我们今天重读哈耶克都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尽管我们这个读书会只谈经典,只谈书中的理论,我还是呼吁各位书友在一年的读书经历中能一直有这种“潜隐意识”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之中。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