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

\

书名:《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

  作者:(美)威廉·伊斯特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动经济增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政策?二战后,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再加上从战争萧条中复苏的西欧国家以及苏联,后来再加上日本,都投入可观资源来支持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经济。国际援助的目的在于让穷国摆脱贫困,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造成动荡、引发战争的问题,当然也与美苏两强争夺国际影响力、世界主导地位的考虑有关。

援助政策通常包括直接经济援助、项目投资、教育支持、人口控制(计划生育等优生优育政策)、调整贷款和债务减免等内容。这些政策基本覆盖了落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理论设计,不仅可以直接减少饥饿、创造和解决就业,而且也将带来持续、稳健的发展,提高这些国家的“造血”能力。

让人颇感难堪的是,这些政策无一例外的失效了,国际援助几乎都失败了。进入国际援助名单的亚非拉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居民人均卡路里摄入、营养健康系数,几十年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甚至还不如刚刚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之初。其中一些国家在不断获得巨额国际援助及富国、国际组织发展支持的同时,却不断积聚外债,陷入严重的高通货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甚至上演地区冲突和难民潮。

援助政策,或者具体来说,那些被精心设计出来帮助穷国发展的政策,为什么失败了呢?曾长期供职于世界银行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利2002年出版《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一书,这本书解析了迄今为止国际组织和富国力推穷国采取的主要发展政策,指出这些政策大多脱离实际,且无一例外的没有形成对被援助国政府、私人企业及援助方的有效激励。这本书出版后,在经济学界和公共政策领域引发热议,不断再版,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对外援助或帮扶国内地区脱贫的重要指南。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再版了《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援助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同时也面临带动国内贫困地区脱贫及资源枯竭城市解困的挑战。这本书对于我国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改进发展政策、扶贫政策、援助政策,科学设定政策激励,也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二战后,国际组织、大型企业、投资机构、富国斥资在穷国进行了不在少数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许多项目甚至是无偿援建。书中提到了美英政府和世界银行在加拿大建设的阿克索木巴大坝、沃尔特湖、大型铝厂、发电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规模很大,例如沃尔特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世界银行估计阿克索木巴项目就可以让加纳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7%以上。但实际上,项目贡献的真实增长率仅有1.2%,且因为“糟糕的管理和机械故障”而不断降低运行效率,更糟糕的是,因为人工湖的建成,当地居民患上疟疾和血吸虫病的比例大幅增长。到了后来,加纳人不得不筹集宝贵的财政资金来维持发电厂和铝厂的运作。

威廉·伊斯特利的观点是,阿克索木巴项目为代表的援助发展项目,建立在错误的投资援助观念和理论之上。他指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说法,经过实证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是无法成立的,欠缺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储蓄率。也就是说,高投资和高储蓄才能让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获得援助之后,逐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造血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战后的几十年内,那些没有获得较多援助资金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却因为注重保持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从而更好地运用了国际资本,获得了更快发展。

经济学家通常会强调技术进步、教育支持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真是如此吗?世界银行、美国以及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输出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还帮助培训工人、打通贸易通道。但受援助国建立起的这些企业,产量从未超过产能,甚至停留在百分之几的低值,没有出口一件合格的产品。按照威廉·伊斯特利的观点,受援助国官方、私人企业缺乏经济增长激励,甚至在大量资金、技术、设备流入的情况下,一些部门官员和企业人员更有意愿通过侵吞援助资金、变卖援助设备来获取短期利益,那才是驱动力更强的激励。

人们对于教育带动经济增长的说法深信不疑,二战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增长也确实表现出与教育发展的同步关系。但如果发展教育(包括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能解决激励,同样无法将之转化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书中举出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赞比亚等非洲国家20世纪下半叶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实要高于韩国等东亚国家;总体数据来看,穷国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滑。那么,发展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激励?根据书作者的调查和分析,减少腐败、提高教师工资、免费供给教材和文具、确保毕业生拥有必要的社会福利及创业支持等举措,才可能让教育培养对于穷国、贫困地区的家庭变得更具吸引力。

迟至20世纪末期,控制人口(优生优育)、直接贷款并定期削减贷款债务等援助政策也统统失效。威廉·伊斯特利指出,发展政策、援助政策没有解决激励问题,没有清除影响政策推行的政府腐败,从而无法真正发挥技术进步、教育支持、援助项目等支持项目的作用,不能形成企业家、创业者追求利润的激励,也很难创造促进知识外溢、知识互补的激励,更不可能让穷国率先承接技术创造性破坏的机遇。

【内容简介】
威廉·伊斯特利,前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为纽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纽约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名*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全球*多引用次数的100名经济学家之一。
作者将现代经济理论和他在世界银行的工作见闻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通俗易懂、风格独特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 》作者根据他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剖析了自二战结束以后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推行其政策建议的成败案例,破解了经济增长之谜,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有经济主体,不管是普罗大众、企业、政府官员还是援助机构,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成功的经济政策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理。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的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集聚,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朝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型。
在此背景下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谛就在于把激励搞对,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以新的增长动力推动社会大发展和大繁荣。

【作者简介】
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于198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2001年在世界银行工作;2001-2003年任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和国际经济学研究所(Institution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的高级研究员。

伊斯特利的研究领域包括非洲、经济发展和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

(编辑:郭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