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如何过上“高配”的人生

 

\

人作为获取能量、增值的开放系统,要想在一生就能实现阶层提升,必须遵从最基本的符合人类认知、心理进化规律的价值观,这是我在《原则》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丧文化、佛系青年之类的新词还没出来之前,曾有本“鸡汤体”的《我不过低配的人生》风行一时然而却不知所终。如果说前者是无奈,那么后者很可能也只是一厢情愿。常言道“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无论如何,突破阶层和认知上的瓶颈,让自己加快进化过上“高配”的人生并不是件寻常的事情。而这恐怕正是瑞·达利欧的《原则》红得发紫的原因。

对财经人士、金融圈内朋友而言,这位掌控着近千亿美元规模资金的对冲基金公司创始人并不陌生,尤其近年来“风险平价”等投资理论也逐步引入国内,微信上也时常能看到达利欧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但这些毕竟太专业了,终究不如迁越阶层的心法让人心驰神往,何况达利欧这本书正是大讲特讲自己从普通中产跻身世界前100富豪传奇经历的现身说法。

所谓法无定法,或者因人而异,为什么要原则,会不会刻舟求剑、教条主义?的确,正如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这本书初看起来只是一种类似经济模型的东西——给出冷冰冰的机器操作规程和运行法则,或者用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算法。但在我看来,这首先是一整套有系统解决方案的价值观,而且这些原则及其之间的关系无处不体现于此。

正如达利欧在书中所述:“当思考你想要的东西时,最好思考它们的相对价值,以便合理权衡。”确实,如果没有价值观层面的考量,不但一切只是刻舟求剑,而且很容易堕入哈耶克所言“理性的自负”。只不过是,“低配的人生”要么根本对这些价值观不屑一顾,要么就被简单洗脑抑或说教的陈词滥调俘虏。也许达利欧这样直接给出技术性解决方案更利于那些事与愿违顽固坚持狭隘、闭塞行为模式的人们在拙劣的模仿中稍稍做些改变。

 达利欧给出的答案是:“从过去到现在,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都是我的主要目标,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赚钱只是其附带结果。”在第三部分“工作原则”中的“选人”上,书中给出的第一条原则的第一个要素正是价值观,他写道:“价值观是驱动行为的深层信仰,决定着人际相处。人们会为价值观而斗争,他们会与那些价值观不同的人斗争。”

通读《原则》全书,“高配”人生的首要价值观是科学精神,这也正是达利欧能够像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的原因。在书中,“高配”被表达为“进化最大化”,核心是求真或者“超级现实”,也正是所谓客观、实事求是。这不禁让人想起心理学经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四项重要原则,其中就有一条:尊重事实。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所谓“低配”人生的苦难往往即来源于此。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原则》中也总结了合理决策的两大障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看来马云说得没错。所以影响人们科学精神和正确决策的根本障碍还在于人的认知。

正因为如此,在达利欧“原则”与桥水的实践中,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异乎寻常的重要,这与学术前沿的发展趋势也是一致的。2017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和决策心理学的奠基人理查德·塞勒教授,认知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正在改写整个社会科学。

在达利欧看来,书中这500条原则基于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这些失败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书中正是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来决策,把我们从错误中总结的教训系统化,也就是“正确的犯错”,基本方法是“可信度加权”,用其在金融市场中发展出来的对风险控制的系统性思维面对生活和工作,并不断学习和改进。达利奥提炼、设计的“机器化的市场模型”、“阿尔法叠加”、“创意择优系统化”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充分的科学精神可以解决人在认知方面的大部分问题,但一旦涉及组织和合作,仍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工作原则”方面,达利欧又总结道: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两组构件构成,即文化和人。单个的人需要解决的是认知问题,机构和组织更需要解决的是合作中的文化问题——这在经济学的博弈论中叫“共识”。

在我看来,书中有关文化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公正,这是“高配”人生的另一要道。“极度透明”原则的第一条就是“通过透明实现正义”。而严厉之爱、选人要求为人正直等,也都是这一价值观下的具体措施。

达利欧一再推荐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一书,并向往像坎贝尔描述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并为此感到兴奋——这恰是对“高配”人生的绝佳描述。自由的前提是限制,是遵从法律、伦理、市场规则乃至更宽泛的人类文明。人作为获取能量、增值的开放系统,要想在一生就能实现阶层提升,必须遵从最基本的符合人类认知、心理进化规律的价值观,这是我在《原则》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

本文刊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1.15)

作者 | 本力(北望)

经济金融网主编,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曾创办北望经济学园。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