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书评:《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外语影响了人们对道德的判断

    最近,《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书面世,此书探讨了哲学家常常思考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和心理学家对此所做的心理学研究。一个典型的假设情景是,你站在人行天桥上,看到一辆电车飞驰而来,车道上将会有五个不知情的人被撞死。此时,你可以选择把一个胖子从桥上推到电车轨道上,以拯救其他的五个人。(你无法自己跳下去阻止电车前行,只有这个胖子足够重才能阻止电车前行。)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大多数人会对这个做法感到震惊,怎么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下去送死呢?但是,只要稍微改动一下场景,人们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人们更愿意去扳动一个开关,改变电车的运行轨迹,使其只撞死一个人。功利主义认为,这两种做法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从杀人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来看,扳动开关比推人的做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动摇人们的判断。上个月,PLOS ONE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人们是如何违背自己的直觉反应的。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阿尔伯特•科斯塔博士和他的同事发现,人们会对用不同语言表述的困境做出不同的反应。特别是当用其它语言提及“胖子问题”时,人们更倾向于杀死胖子以解救其他人。

    科斯塔博士和他的同事采访了317名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其中大多数会讲英语和西班牙语、韩语或法语中的一种。每组随机抽取一半人用母语询问,另一半人则用第二外语询问。结果显示,前一半人中只有20%愿意把胖子推下去,而后一半人中有33%愿意这样做。

    善之花与恶之花
    从道德上讲,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结果。人们对用不同语言表述的困境理应做出相同的回答。语言学家对此的猜想是,或许语言本身就包含了对道德的不同假设。但是调查发现,不同语言的组合研究出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文化并不是其中的原因。“电车难题”的其它研究还表明,东亚人较少会做出冷静的理性判断。事实上没有一个韩国人选择将胖子推下天桥。但当用英语询问时,7.5%的韩国人改变了他们原来的选择。

    原因似乎在于外语能力与语言流利程度的差异。这些实验对象其实并不是天生的双语者,他们开始学习外语的平均年龄是14岁。(实验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1岁。)他们认为自己的外语能力在5分中可以拿到3分左右。也就是说,他们的外语水平相当不错—但还没达到极好。

    一些心理学家,包括丹尼尔•卡内曼(他曾因对人类如何做决定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人们的大脑使用两套独立的认知系统—一套用于快速和直观决策,另一套用于慢速和理性决策。这两套系统有时会产生矛盾,就如“电车难题”揭示的一样:正常人对杀人有道德厌恶感(直觉系统),尽管如此,他们同时也会意识到一个人的死要比五个人都死划算(理智系统)。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学习第二外语能够增强理智系统—前提是你的外语水平不如母语使用者。这个结果与上述研究相符。参与此研究的学者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外语的纯逻辑测试中表现更好—特别是在一些需要花费脑筋去判断对错的问题上。

    科斯塔博士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以下假设,虽然能够流利使用外语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造句,但对这区区一项任务,他们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脑力和进行更认真的考虑,毕竟这是一门他们不熟悉的语言。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的距离,这与用扳动开关替代推下胖子的情况类似。研究者同时注意到,随着人们对外语愈加了解,外语对人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这进一步证实了以上假设。

    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很大的意义。波阿兹•科萨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此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他谈到了研究结果对医疗和法律决策的影响。与此同时,全球化使得双语者的人数不断上升。非英语母语者(约有5亿)比英语母语者(约3.4亿)要多得多。而大公司内部往往使用英语,即使大多数员工并不是英语母语者。类似联合国和欧盟的会议也常常使用与会者所不擅长的语言进行。也许,人们对这种形式的会议更为放心,因为在这些会议中,他们会比用单一语言进行的会议中要更加冷静和理性。当然,除非你是那个在假设场景中即将被推下去的胖子。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