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社会科学》2012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出版

(1)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

 

  王南湜

  摘要:人们在援引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进行全球化问题研究时,往往停留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或“世界市场”的现象性描述,而未能从剩余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论原理上来看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理解上的欠缺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而卢森堡及柄谷行人则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理解,前者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提出了世界市场对于剩余价值实现的意义,后者则为卢森堡的这一阐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条件,全球化则意味着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面完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国家地区间差别性优势的逐步减弱。一旦由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不再有能力通过国家地区间的差别性优势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来缓解社会矛盾,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时代就要无可避免地到来。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其终局。

  关键词:剩余价值 全球化 资本主义 卢森堡

  作者王南湜,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2)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

 

  彭凯平 喻丰

  摘要:实验伦理学的一些研究发现,诸如上下、左右、高低、轻重、软硬、强弱、大小、远近、明暗、洁脏、甜苦、香臭、热冷等物理变量的改变与心理变量存在对应关系。物理变量的改变在具体情境中可使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该类研究成为了实验伦理学领域中一个探索方向,我们将其命名为道德的心理物理学。这种借助物理变量来理解抽象道德概念的心理机制,涉及表征认知、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三种思维策略。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表征认知与隐喻认知从概念层面上将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建立语义联系,而基于生物有机体模型的具身认知则通过具体的身体状态和动作的变化与道德概念建立联系。这三种认知方式形成的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之间联结成带有道德意涵的认知单元,它将作为认知过程的载体影响人类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同时,这种两阶段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类的内在思维特性以及社会文化和历史时代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探索与跨文化分析,以期对个体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实验伦理学 心理物理学 道德 情境

  作者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100084)、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CA94720);喻丰,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与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3)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郭庆旺 吕冰洋

  摘要:研究表明,要素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居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不平等程度一般大大低于资本收入不平等程度,要素收入分配向劳动倾斜将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针对要素收入的税率,同时改变两种收入分配状况。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民收入中税后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持续下降,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消费比扩大的重要原因。当前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同时扭转劳动分配份额下滑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要素收入分配 居民收入分配 经济政策

  作者郭庆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100872);吕冰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4)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李永友 钟晓敏

  摘要: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幅度超过20%。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除源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程度、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与财政政策运用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产生的综合效应显著为负。以未预期到的税收增加为融资工具的策略选择,大大抑制了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不仅要通过财政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而且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策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关键词:居民宏观消费率 边际消费倾向 财政政策

  作者李永友,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18);钟晓敏,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5)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

 

  刘军强 熊谋林 苏阳

  摘要:为回应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争论,评估过去1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近10年国民幸福感变化趋势。研究基于5个时点、44166个样本,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同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收缩,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要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尚需对幸福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追踪和研究。

  关键词:幸福感 不平等 经济增长

  作者刘军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成都611130);熊谋林,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611130);苏阳,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成都611130)、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副教授。

  (6)《侵权责任法》的基础构建与主要发展

 

  龙卫球

  摘要:2010 年《侵权责任法》在价值定位上显现出“权利救济法”与过错责任、危险责任二元归责并立相结合的品格;在体系结构的外在方面,呈现出“分散式总则+混搭式分则”的特点,虽然与二元论内在体系并不协调,但相当程度包容了其复杂的外化要求,也较好发挥了整合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立法和司法经验的作用。在保护范围、损害赔偿规则、多数人规则、责任承担方式、过错责任制度、危险责任制度以及对第三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制度等方面,《侵权责任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但这部立法也存在一些不足,有进一步完善以及合理提升现代化水平的空间。

  关键词:侵权法 《侵权责任法》 价值定位 体系结构 立法技术

  作者龙卫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191)。

  (7)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钓鱼岛领土主权纷争

 

   管建强

  摘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而且对钓鱼岛进行了适度有效的管辖。日本趁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窃取中国钓鱼岛的行为,不构成先占,是非法的、无效的。二战期间,日本由于发动侵略战争而承担国家责任。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基础上,同盟国最高司令部作出的第677号指令,限定了日本领土的范围不包括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和钓鱼岛等一切岛屿。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再度重申“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立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以及《中日联合声明》,不仅是构成对日本主权限制的基本文件,也是中国享有钓鱼岛主权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钓鱼岛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第677号指令

  作者管建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42)。

  (8)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

 

   吴承学

  摘要: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时代的讨论,不仅是对成立时间的不同判断,更涉及对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总体特色与历史演变的理解与认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已经明确,理论系统初步建构,并且产生代表性成果,可以视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文章学以诗赋骈文为中心。宋代以后,散体古文占据文坛中心地位,古文之学的兴盛引发中国文章学中心发生转移,并导致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变化。不能以古文文章学的成立等同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也难以称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文章”与“文章学”应视为动态的、有弹性的历史概念,中国文章学系统兼具开放与稳定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文章学 宋代文章学 古文之学

  作者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510275)。

  (9)佛教在藏地与汉地本土化历史之再考察

 

    班班多杰

  摘要:由于汉、藏本土文化的内容结构使然,传入两地的大乘佛教在与本地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出现“由苯入佛,融苯归佛,反客为主”和“由儒入佛,融佛归儒,客随主便”的不同结果。藏传佛教强调佛教的出世关切,经历了从苯教安乐地界、苦难地界、天神境界到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再到显宗的三士道的转换过程,可概括为素朴的神秘境域与精巧的超验形上学。汉地佛教则注重佛教的现实关怀,经历了从禅宗到宋明道学再到人间佛教以至居士化佛教的演变轨迹,可称为祛魅化过程和脱脂化现象。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藏传佛教 汉地佛教 苯教 宋明道学 本土化

  作者班班多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100081)。

  (10)内生与杂糅视野下的古埃及文明起源

 

    金寿福

  摘要:关于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埃及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们一直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由于保存下来的文物极度匮乏,加之它涉及古代埃及与西亚、黑非洲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许多欧美学者试图证明埃及文明的“北来说”;与此同时,非洲和美国黑人学者则极力强调古代埃及文明的黑非洲性质。探讨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不仅涉及对考古发掘物和古代文献的阐释,而且还受到欧洲中心论、白人优越论、黑人身份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埃及、利凡特、努比亚等地的考古发掘表明,古代埃及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同时它又受到来自埃及以北和以南两个方向的影响,正是这种内生与杂糅的双重性造就了古代埃及文明大一统和分而治之两种趋势之间彼此较量与相互调和的事实。

  关键词:古代埃及 文明起源 利凡特 努比亚

  作者金寿福,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北京100048)。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总目

 

  本期论文英文提要(ABSTRACTS)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