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周小川新著:政策利率作为单一工具面临挑战

  中央银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选择政策利率作为单一货币政策工具,其理论假设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但现实的货币政策传导与此存在差异,为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将政策利率作为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想法面临着挑战。

  周小川2011年7月8日在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IEA)第16届全球大会上作题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选择》的讲话时,提出上述观点。这一讲话稿,连同其他20余篇未曾公开发表文稿,现被收录进中国金融出版社本月出版的周小川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

  过去十年中,特别是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很多央行选择使用政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单一工具。

  据周小川介绍,其逻辑在于:一旦选择单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就无需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因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影响越来越大,货币供应量作为以往的工具,已不再能很好发挥作用,所以不需数量措施。而要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就应使用政策利率予以引导,其他工具终会淡出。

  “这里有个假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顺畅的,政策利率虽然针对短期,但能够对长期利率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只要管理作为短期利率的政策利率,其效果可以自动传导到长期利率。”他说。

  周小川指出,现实经济中有些情况下传导很顺畅,有些则不然,发生危机时就更复杂。“典型的例子是美联储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其传导机制并不像当初料想的那样有效。实际情况是,其中有不少流动性进入了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国家的资本流入,而美国的信贷扩张仍未见明显起色。”

  就政策本身而言,周小川提出,利率的零下界区间是个难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一般认为,当政策利率需下调至接近零下界时,货币政策不再有效,还会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工具便需要另有选择。而且,通常在市场利率降至零附近时,市场可能出现囤积现金和惜贷行为。

  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还取决于金融中介的行为。周小川说,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并无考虑金融中介,即金融机构的行为。而实践中,金融中介有时积极地把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有时则不愿发挥这种作用,反而囤积现金,不扩大向实体经济的信贷。

  据此,周小川认为需研究的是:考虑应给金融中介某种激励,并将此激励政策纳入央行的工具箱,并考虑如何使央行政策能给银行部门和其他金融中介提供有效传导的激励。他同时提出,可考虑利差工具能否达此目的。

  周小川的新著收录其在不同场合关于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讲稿、公开发表文章及少量媒体访谈稿,共45篇,体现其对危机的系统性思考、反思及研究,亦涉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及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分析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