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发表

  2011年11月11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中国社科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会议中心共同举办了《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周丽副总编主持了皮书发布会。发布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等从事气候变化谈判的高级嘉宾,以及《中国气象报》、《环境保护》、《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新华社、中评网、经济观察网等国内知名媒体30多位代表,此外,还有20多位来自气象局、社科院、环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作者和专家参会。

  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作为皮书主编之一,介绍了气候变化绿皮书自2009年创刊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影响,指出皮书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气候政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为即将召开的德班会议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致辞,介绍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义。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皮书副主编巢清尘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的内容及主要结论。

  “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共同主持。出席高峰论坛的演讲嘉宾有: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苏伟司长、科技部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先生、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彦端参赞、清华大学气候政策中心主任齐晔教授。嘉宾们对于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表示了期待与赞赏,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与媒体代表和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对话。刘燕华参事精辟地指出:“这本皮书告诉我们,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针对刘燕华参事提到的“德班的困境,就困在国家利益不可妥协”,发改委苏伟司长表示赞同,认为《气候变化绿皮书》自发布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助于在学术层面推动和宣传中国在国内外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苏伟司长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的战略选择”已经明确,即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破解“德班的困境”则需要两个坚持,即坚持“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既定轨道,以及巴厘路线图确立的原则和主线,中国将积极认真、富有建设性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外交部李彦端参赞指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期待越来越高,但是中国必须认识到自身在消灭贫困、关注民生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巨大挑战。清华大学齐晔教授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权威、前沿、原创”,是国内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代表性刊物,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新领域需要中国对自身面临的困难以及国内外局势进行新的解读,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等气候政策的整合,国内碳交易市场等。

  此外,媒体和参会代表还提出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低碳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考虑,国际谈判与国内的气候公平问题等等,嘉宾们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和解读。潘家华研究员指出,发展与排放要具有历史和动态视角,国际谈判争夺的是发展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确保满足基本生存权利的排放,国际上的公平原则及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国内的气候公平问题。

  最后,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作了总结发言,郑局长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会和精彩点评,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气候变化绿皮书》的编撰工作,期待着来年皮书更上层楼。

  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社科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经过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联合实验室编委会人员的共同努力,此次发布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其中的亮点之一是皮书对“德班困境”的精到判断与深入分析,以及由气象局郑国光局长主持的研究报告“三峡水利工程的气候效应及其评估”,“三峡工程未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以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有助于澄清对三峡工程的错误认识。

  此次发布会和高峰论坛筹备充分、规格较高、气氛活跃、反响热烈。新华网、人民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纽约时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进行了即时报道和转载。建议今后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在编撰和发布过程中,积极借助媒体的信息资源和宣传优势,起到普及气候科学知识、引领学术方向、推动低碳绿色理念、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国内形象的积极作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