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论实践智慧
 

                                          杨国荣•4•

  

摘要:实践智慧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渗入人的现实能力。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融合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体现了说明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在制约和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智慧既渗入了“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也包含“应当如何做”的理性判断,既涉及“是什么”,也关乎“怎样做”。基于“度”的观念,实践智慧一方面注重度量分界,另一方面又审时度势,由此沟通普遍的理论引导与具体的情境分析,从而展示了独特的方法论趋向。作为德性与能力的统一,实践智慧以实践主体的存在为本体论前提,内在于人并与人同在。可以看到,在实践智慧中,价值取向、知识经验、行动方式、存在规定彼此交融,形成为统一的观念性形态并凝结于实践主体,它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又使实践获得了智慧的内涵。
 

关键词:实践智慧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作者:杨国荣,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2)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及其延伸

  

                                          黄力之•23•

  

摘要: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种种复杂现象,丹尼尔•贝尔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社会断裂的矛盾是由于结构性和机制性两个原因,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贝尔试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未忽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关注,并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性质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的相关探索,对贝尔思想的超越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推进同样值得重视。因此,认真清理、研究包括贝尔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学术成果,科学认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者: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3)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

 

                                                               景怀斌•46•
  
  

摘要:终极观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观系统的核心,讨论中国人的终极观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无论后儒如何发展,儒家皆没有放弃“仁”的终极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功用。

 

关键词:孔子 仁 内圣外王 终极观 心理机制

  

作者:景怀斌,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暨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教授。
  


 

(4)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

 

                                                                王国刚•62•

  

摘要;对2001—2010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人行债券在整体上并无紧缩效应,提高存贷款利率有着信贷扩张效应, 与这些政策手段相比, 调控新增贷款规模的有效性最高。“十二五”期间中国货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需要解决好五个问题:完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完善中间目标和操作手段、积极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关键词:货币政策 调控工具 内在机理
 

作者:王国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5)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内生性:由理论证明到实证检验

  

                                 丁志国 苏治 赵晶•83•

  

摘要:由Sharpe给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刻画了资产收益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 并采用Beta 系数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但是,CAPM 本身是一个单期模型,没有讨论系统性风险的跨期性质。经过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存在性的理论证明,并基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证券市场数据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市场中投资者的主体选择偏好构成了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内生性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只是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间接影响因素。通过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内生性原因的经济学解释,证明了CAPM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理论缺欠。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 跨期时变 主体选择 理论证明 实证检验
 

作者:丁志国,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苏治,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

       赵晶,金融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6)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

 

                                        谢桂华•103•

  

摘要: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民;外来非农户籍的劳动力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融合的障碍,其无论在收入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方面都高于当地城镇劳动力;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流动的初期处于收入劣势,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中的高技能者的收入将追上本地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但低技能者的收入劣势无法改变。因此外来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是一种有差别的融合。
 

关键词:外来劳动力 自我选择 技能转换率 收入差异
 

作者:谢桂华,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7)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李友梅 肖 瑛 黄晓春•125•


  

摘要:“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其支撑性条件之一。近年来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等政策的实施对于“公共性”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 “公共性”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除部分的制度性因素之外,社会心理、共识缺失以及管理的技术化也是阻滞公共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推进公共性,提升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增进公共权力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
 

关键词:公共性 社会建设 社会参与 信任
 

作者:李友梅、肖瑛、黄晓春, 上海大学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

  
  

(8)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

 

                                钱弘道 戈含锋等•140•

  

摘要:法治评估是基于评估法治状况和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中的法治指数、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实践带动了部分国家与地区在更广泛层面展开法治的量化评估。中国的法治评估实践,经历了立法司法领域的评估考察、法治评估的全面探索两个阶段,表现出“嵌入性”、政府主导、法治理解广义化、法治评估区域化等特征。法治评估应该在“试错”中逐步实现区域评估的规范化、体系化与制度化,并作为区域法治建设的新增长点推动地方政府法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法治评估 法治指数 法治增长点 法治政府

  

作者:钱弘道,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戈含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后;

      王朝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后;

      刘大伟,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9)俄总领事与清津海关道

    ———从刻本史料看同治年间地方层面的中俄交涉
 

                                          陈开科•161•
 

  

摘要:珍稀刻本史料《辩论阜通茶船被碰案》、《俄国孔总领事来函》,收录了同治年间通商口岸天津俄国总领事与清津海关道之间为解决华俄纠纷的往来信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俄地方层面的交涉概况。地方层面的交涉在国家层面交涉的结果———条约体制下运作,是中俄关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运作模式,而且条约体制中许多不平等的文本内容都必须通过地方层面的交涉才能落实。中俄双方在具体交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交涉原则差异体现了当时中俄两国在东亚区域内整体外交态势的差异。
 

关键词:刻本史料 中俄交涉 总领事 津海关道 条约体制
 

作者:陈开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0)脆弱的高边疆:后冷战时代美国太空威慑的战略困境

 

                                          何奇松•183•
  

摘要:冷战时代太空资产成为美国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美国太空威慑成为相对独立的威慑力量,成为军队战斗力倍增器。美国大力发展太空实力使得美国高度依赖太空,而太空资产与生俱来的缺陷是对攻击具有相当的脆弱性,这种依赖性和脆弱性造就了美国太空威慑的根本性困境。随着反卫星技术的扩散,美国日益关注如何慑止对手攻击美国太空资产,试图构建太空威慑理论。在太空威慑实践上,美国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包括确立国际太空行为规范,与盟国建立太空伙伴关系,增强美国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弹性和能力,制定替代选择方案等。然而,美国的太空威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着难以化解的战略窘境。
 

关键词:美国霸权 太空威慑 核威慑 安全困境
 

作者:何奇松,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