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荐书(8月)

  新经典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美)本·塞利格曼著,贾拥民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
  作者本·塞利格曼(1912-1970),美国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思想史家,曾因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与弗里德曼展开激烈论战。塞利格曼主张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批判主流经济学日趋僵化和技术化的趋势。塞利格曼认为,现代主流经济学日渐依赖技术和数学模型,却忘记了经济学的初衷。
  本书介绍了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系统梳理各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等,被公认为经济思想史的经典巨著,对当今中国,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解释·科学说需求》,张五常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三卷本(《科学说需求》《供应的行为》《制度的选择》),曾于2001年至2002年出版,影响甚广。本书是《经济解释》的第一卷,经作者重新修订后,首次在大陆出版。
  作者称,“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尽管世界很复杂,他将经济理论简化到只剩下需求定律。至于经济学中的微观、宏观、货币理论等等,都是人类在一定局限下的选择行为的学问。其实,“微不足道的街头巷尾所见,扩大后可能是重要的宏观现象”。作者还在序言中指出,自己在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经过不断淘汰后,才剩下今天自己认为可靠、可用的理论与概念,而集合这些精华的三卷本《经济解释》,将可以“减少后学的二三十年时间”。
  知识与情趣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6月
  本书虽然写于1991年,但至今依然“常读常新”,如作者所说,到现在为止,写“国共关系史”,放眼“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书中,从扎扎实实史料出发的作品还很少见。
  国共关系的历史,即便在当下也是敏感议题,其中牵扯了太多政治和历史纠葛,两岸读者对此的观点也常常对立。作者考虑到这一点,在写作时,着重于挖掘和介绍史料,而不是过多抒发个人观点。
  本书要告诉读者的是,在国共两党的关系史上,曾经有多次机会,让政治观点迥异的双方,通过相互妥协,形成合作的局面,但这些机会最后都被一一错失,双方始终无法找到“共同的妥协基础与谅解方式”。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德)沃尔夫·勒佩尼斯著,刘春芳、高新华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5月
  德国人之迷恋文化、推崇文化令人震惊——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柏林都拥有三座歌剧院。
  然而,《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揭示的不仅是这个民族迷恋文化的历史。本书还透彻分析了文化如何能够在民主政治时期成为道德操守的替代品。
  作者沃尔夫·勒佩尼斯,德国首屈一指的知识精英,曾任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长。他指出,正是德国人将文化作为政治的“高贵”替代物的观点,导致魏玛共和国无法保持民众对她的广泛接纳与感情支援,最终使其沦为“纳粹的猎物”。德国人极其迷恋文化,又对政治漠不关心,这自然也成为纳粹崛起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本分》,秋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
  从2006年1月开始,学者秋风在报章开设专栏“权利经济学”,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发表大量文章,集中讨论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保持了对当今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本书正是这些文章的结集。
  中国经济增速多年来始终高企,但民众却感到,经济增长的同时,他们的负担却在日益加重。对此现象,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部分原因,是政府通过运用权力,区分对待不同群体,从而促成了某种“强制性增长”,但运用权力促进增长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官员贪腐、贫富差距扩大等。
  对于政府的本分,作者认为,政府必须优先履行其“保护性职能”,即履行其正当义务:通过法治,保护个人自由、私人财产权、推进平等。
  《财经》研究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