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新荐书(2010年8月)

财新荐书(2010年8月)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30期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6日

新经典阅读

《新资本主义的文化》

理查德·桑内特著

李继红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以社会学家的身份,桑内特当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士。由于在社会理论领域的成就,2006年,他获得德国斯图亚特市的“黑格尔奖”;接着,由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的跨学科研究,2008年,他获得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亨克尔基金颁发的“亨克尔奖”;2010年,由于社会思想领域的成就,他获得荷兰颁发的“斯宾诺莎奖”。

  这本小册子的原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仍继承了桑内特研究的主题——都市人及其社会纽带。只是在这里,他研究的对象是基于现代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资本主义(也可称为“社会资本主义”)。他细致地刻画了都市人借以抗拒在新资本主义时期难以承受的肤浅性的三种手段:叙事、有用、匠人精神。所谓“匠人精神”,就是为了要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或者是被称为“专业主义”的那种精神。“匠人精神”将严肃性重新赋予工作,在一个渺小的时代,为微不足道的工作找到使其伟大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安东尼·吉登斯著

郭忠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对社会理论学者而言,这部经典的初版是在1981年。此次中译本所据的是1993年英文第二版。在第二版序言里,吉登斯自述说,这是他已写完的三部曲的首部。其余的两部,是《民族国家与暴力》(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和《超越左和右:激进政治学的未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

  吉登斯三部曲的这些标题,让我们想到同期出版的哈贝马斯的成名作——两卷本的《社会交往理论》。这两位作者都以宏大和晦涩著称,都试图超越“左”和“右”的简单视角,精彩地,将他们之间关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对话展现给中国读者。该书的中译者郭忠华,2009年赴英国留学,多次面晤吉登斯,并将这些私人交往以“跋”的方式披露给读者。在私人交往中,吉登斯十分亲切,如译者所言,是一位平民化的终身贵族(精神与身份)。

知识与情趣

《从<理想国>到<正义论>》

奈杰尔·沃伯顿著

林克译

新华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我们生活在一个肤浅无趣的时代,所以大众才努力寻求快乐。或许为工作需要,或许为茶余饭后的闲谈,我们需要这样一类著作,以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历史和现状。这本书满足了我们的这类需求,而且很出色。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哲学家的基本观点,还附加了一段文字,旨在从现代视角批判这些观点。

《对秋当忆》

马佳著

作家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

  约40年前,作者是一位诗人。今天,他尘封多年的诗作再度结集出版,在友人之间传阅。与当年一起写诗的友人相比,马佳的诗格外深沉,非沉潜往复而不能得其韵味。例如,这里收录的第三首诗“黄河忆”:

  在你尚未拔出时就划伤了我的胸膛/我从未愈合 血/仍在流淌 弯弯曲曲却/没有改过方向/为什么千年之后又将我刺伤/狼烟上那些缓缓的思绪/已沉落在河床 何时/鱼飞到天上去吸吮昏暗的残阳 而/鹰在河底漠然凝望/血已凉 剑依然灼烫/血淌得无望/我已睡去 睡得安详//这时 船离去了/而桨却在岸上。

  因诗、画、剧本和小说,他为世人知晓。带着对文化的眷恋和惆怅,他早已辍笔,宏大叙事以另一种方式表达。20世纪即将结束时,他自述:“同诗一样,杂文也作了遴选,剔了骨头,留下了肉。封存的文字或许还要再等上十年,再读,若不腐朽就是骨头了。路尚长,有心就够了。”

《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一版

  我们喜欢张维迎的叙事,首先,因为其叙事风格平易,这使人联想到他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且以此为荣。其次,因为他从不回避真实,且常因此而饱受大众抨击。张维迎的叙事,还有第三项性质,就是学院派经济学的理据。这三项性质的合取,就是他这本新文集的性质。

  例如,他说,什么是市场经济?一个简单的公式是:自由价格加企业家。这是贯穿着他全部研究工作的主线。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

  价格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管制的,惟其如此,才有企业家活动的空间。我们常说市场经济制度,其实就是指“自由企业制度”。

  本刊评论理论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