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12月荐书

《成本与选择》

(美)詹姆斯布坎南著,刘志铭、李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甚或惟一重要的概念,是“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以别于“会计成本”。这一概念经历了坎坷的演变,始于19世纪70年代,因奥地利学派三位掌门人的阐述而流行。后于20世纪30年代在伦敦经济学院发扬光大,获得严格的逻辑表达。

  布坎南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接触北欧学派和奥地利学派思想传统,深受影响,又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追随奈特教授。他说:“我把能将弗兰克奈特称做‘我的教授’看做我的幸运,他对我思想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要比在其他著作中更为直接。”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不越出新古典经济系界定的“自由市场”之范围,我们的经济分析就可奠基于教科书经济学定义的成本概念,不必担心因误入歧途而得到完全错误的结论。当我们试图分析的是“不自由的市场”以及市场之外的行为(例如政治行为)时,我们必须处处小心概念的陷阱。这就凸显了布坎南这本小册子的重要意义,对公共政策,对政治经济过程,以及对任何非完全市场行为。

《中国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著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这本小册子的英文版是作者2008年应邀为科斯教授在芝加哥召开的“中国经济制度研讨会”撰写的文稿。引用作者在“序”的结尾处的看法,“资源使用的权利界定(私产)重要,但不同的合约组织可以有很大的效率差别,单靠市场的自由选择是不可以达到中国制度的合约组织的。自由市场不成,计划经济也不成。”

  关于中国“经济奇迹”,作者提供的解释是: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地区间竞争,不是各国可见而是中国独有的方式,造就了这一奇迹。并且,他将这一奇迹主要归因于朱镕基时期政府的正确决策。针对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他认为,“劳动合同法”及“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两大败笔。

知识与情趣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陈昌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身份,这个在书中每一页都被多次提到的字眼,很少有人真正明白其含义。“我是否是我自己的朋友?”海关人员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身为诺奖得主的作者顿时语塞。身份是什么?作者富于理智与幽默地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困难且最危险的一些问题的根源,包括种族、身份认同与冲突。

  在这部社会科学著作中,作者从1947年亲身经历过的印度分治时期的毁灭性的身份暴力讲起,令人信服地批判了当前流行的社群主义与文化主义思想。相信只有他那样的背景与学识,才会写得如此得心应手。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美)茱迪史珂拉著,左高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凡是熟悉史珂拉著作的人都知道,她的研究范围是多么广泛。可以将她的这本论文集,看成对其整体思想的介绍和提炼。需要强调的是,史珂拉绝不是一位投机取巧的作者,她既不受自己心境的影响,也不去迎合他人而不断变换其研究主题。

  作为一位政治理论家,史珂拉试图理解压迫与不公。在她看来,政治生活应当将“残酷和恐惧乃是首恶”奉为第一原则。她引用诗人C.D.刘易斯的话:我们必须“为防止更恶而捍卫恶”。她渴望洞悉人类不断行为的根源,渴望构筑对抗不断行为的并不完善的屏障并加以捍卫。可惜,她未能看透这一点,所以只能“在困厄的眩晕中,歌唱人类的失败”。

《未来的亚洲:新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美)史蒂芬罗奇著,束宇、马萌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金立群先生为本书作序,第一句话就对作者的“全球目光”加以肯定。作为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并历任多年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对亚洲的了解,是站在世界高度上的。

  毫无疑问,作者熟悉并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本书巨细靡遗地分析了中国的各类政策,也大都给予肯定和赞许。但更需要留意的,是他对某些政策持有的不同看法。忠告自然应当被尊重和思索,特别是这劝告来自一位专业又不偏颇的“亚洲通”之口。

  本刊研究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