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杂志3月荐书

  新经典modern classics

  《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尤尔根哈贝马斯等著,邓伯宸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月

  2003年2月15日,海湾地区形势异常紧张,战争的到来似乎不可避免。这时欧洲空前团结,从伦敦到巴黎再到柏林,大批欧洲人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美国对伊开战。这次反战游行跨越国家的界限,影响波及整个欧洲,并象征着一个欧洲“公共领域”的诞生。

  2003年5月31日,在哈贝马斯的组织下,一批欧洲最负盛名的学者同时在《法兰克福汇报》《解放报》等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讨论伊拉克战争及欧洲人集体反战的意义。学者们观点或有不同,但都认为伊拉克战争客观上催生了一个“欧洲国”的共识。

  本书选录各方发表的文章,真实记录了这场论战。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金观涛、刘青峰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

  本书最初是2008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在香港出版。这次是由法律出版社推出的内地版。它使用定量的方式来研究观念史,让研究结果变得更清晰,并可验证。作者首先建立起一个容量高达1.2亿字的文献数据库“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然后利用该数据库,对“权利”“个人”“公理”“民主”“社会”“科学”“经济”等政治术语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这些政治术语所对应的西方现代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与吸收过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让思想界忧心忡忡,分歧也与日俱增,而如果要为这些分歧找到一个整合点的话,只有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精神。本书看似一个小切口的专业性研究,实际指向的却是那些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找到答案的大问题。

  知识与情趣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美) 威廉夏伊勒著,戴大洪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法国,面对德国的入侵,不足六周就分崩离析。这场悲剧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威廉夏伊勒试图在本书中给出一个答案。

  本书是作者另一部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着眼点在德国,而本书的着眼点则在法国与英国方面。两部作品相互比照,更能看清“二战”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的根源。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历史的伟大著作,更是一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物质与精神衰亡史。

  《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

  唐德刚先生曾经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到,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国社会面临历史上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这次转型惊心动魄,交织着无数人的苦难与血泪,可以被称为“历史的三峡”,惊涛骇浪中,只能进不能退。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又一场重大转型,已经处于另一个“历史的三峡”。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用发人深省的笔触记录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本书也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中国的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当经济发展起来后,政治的、社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顺利通过这道“历史的三峡”,建设公民社会的理想也将无从谈起。

  《中国做对了什么》,周其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本书是周其仁教授的最新文集,汇集了作者在不同媒体和场合的25篇文章与演说。它们既有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总结与思考,更有对当前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分析与展望。本书涵盖的话题包括产权改革、金融市场、区域协调等。

  针对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说法,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除了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优势和中国人力资本的迅速积储,还有显著降低的“制度费用”。而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之所以能大幅度降低,正是得益于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