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马浩:叶公品龙

《叶公品龙》,马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左为作者像)

周其仁 序

第一次见马浩,我愣没看出他是个“学院派人士”。那是个夏天,在朗润园的小院子里,迎面过来一位你过目不可能忘的先生:硕大无比的脑袋,浓眉大眼,体宽身胖,个子不高,一身短打扮。此君声音洪亮,讲话好似敲钟一般。更奇的是,初次见面,没有一句客套话,他就按捺不住要调侃经济学家——朋友,不容易见到这样的“学院派人士”吧?

冯仑 序

原来我就对管理就有几分轻慢,看了马博士的书后更是不以为然。管理这事像大姑娘谈恋爱、谈人生,永远都有道理,但永远都做错。如果把管理当成一个市场,就跟爱情的市场几乎一样,满街都是爱情教程,但到处都是不幸婚史,看到的都是破碎的心。管理也同样,漫天都是管理指南,可看到的都是破产企业和失败的人生故事,能赚钱、能成功的实在很少,而且一旦成了又都不承认是看了管理的书才成功的。所以我觉得马博士的书好就好在让管理变得不神秘,让管理变得谁都可以有权威感,放下教授之尊,使其他人变成教授,这是这本书最大的好处。

代自序

。。。任何一种社会实践,后面一加学字,就已经昭示了与实践本省的距离与不同。比如,搞经济与经济学,搞管理与管理学,搞政治与政治学,搞音乐与音乐学等等。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实践与学说两者之间甚至可能并无多少必然的联系。这时,所谓的学,不过是学者以某种社会实践领域为借口、平台或素材,玩弄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社会实践门类与其相对的学科毕竟有极大的相关性与契合性。管理学关注的自然是管理,无论学院派与实践本身距离多远。叶公好的毕竟是龙。因此,请管理者不要轻易打发了学院派。我们是你们的朋友。。。

————————————————————————————————————————————————

\

书摘:

大事往往是顺便办成的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其实往往是顺便办成的。也就是说,许多事情通常是在干别的事情的时候无意间捎带办成的,或者通过干别的事情的名义和手段,有意从暗中操纵和促成的。如果干什么事都目标明确,途径清晰,办事则完全靠的是蛮力,缺乏技术含量。丛林战略中,我比你的劲儿大,我要搬倒你,我就拼命搬倒你。这是野蛮人的做法。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史,就有了所谓借刀杀人的伎俩。于是,一切人类活动,便都具有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隐匿了些许率直与露骨,平添几分狡诈和诡秘。目标越明确,反对势力就会越警觉;途径越清晰,阻挠和反击就会越容易。生拉硬拽,强取豪夺,明目张胆,正面攻击,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与对手势均力敌或者弱于对手的情况下,通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决策恰如倒垃圾

。。。前两年,我攒了本书叫《决策就是拍脑袋》。先别管书里的内容如何,单说这书名,就很是可能招致一些道貌岸然的正经人之不屑与讥讽,认为是宣扬不正之风,反正是既不科学,也不正确,更不应该。其实,这书名的灵感是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关于直觉与决策的一篇论文。在我们这个诺奖情节出奇严重的国度里,大概没有什么闲人会指摘西蒙教授不科学,但认为“经是好经,只不过是让本地和尚给念歪了”的,肯定是大有人在。今天歪嘴和尚干脆破罐子破摔,再念一道歪经:“决策恰如倒垃圾”。倒垃圾的形象说法和理论基础直接取源于西蒙教授的亲密战友,卡内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继德鲁克之后哈佛商业评论极力推崇的管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教授。让我把垃圾慢慢倒来。。。

目标在行动中游移

。。。在众多的管理学教科书中,“目标明确”通常是作为管理决策的一条铁律来呈示的。这种说法和警示,从基本道理上说,应该没错。没有目标,何谈路径,方法,手段,战略?有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方向明确。然而,在现实的决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目标本身的确定非常依赖于其实现手段与路径的现象,或者一个决策将某项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与手段同时锁定的情形。目标往往是随着决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手头备选方案的出现与变化而变化的。不去过多地较劲纠缠目标的冲突与排序,可以省却时间,顺其自然,让具体的决策选择本身来解决目标偏好复杂的困扰。这就意味着,在某些问题上不争论,不强攻,不激化矛盾。不管大家各自的目标相去多远,只要大家(或者大多数)对某项(些)决策能够有最大程度的共识,并能接受该项决策及其实施后果,就应该通过该决策行动起来,没必要在目标间的冲突上踯躅盘旋。如果我们沉溺于“姓资还是姓社”或者“到底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无休止的讨论,改革不可能走到今天。。。

头痛医脚头更痛矣

在中国,马路上整天到处挖沟是一大景观。自来水管道坏了,挖,填上。下水管道坏了,挖,填上。其它什么地下设施坏了,挖,填上。挖过好长时间,才填上。只要不在市长家门前挖沟,可能好长时间也填不上。一挖一填,耗时费工,名义GDP直线上升;挖挖填填,碍市扰民,难免大家怨声沸腾。这种缺乏全局观念、系统规划和协调运作的现象,通常被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纠缠于旁枝末节,治标不治本。这种作法,看似愚蠢,实际上是合乎当事人(挖沟者)的利益的。为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屡屡发生呢?原因可能很多,至少两点比较典型。其一,决策者的任期以及激励机制决定了他们必然把精力放在那些易于操作,立竿见影的任务上面。因此,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自然盛行。其二,全面系统地解决问题,或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日常的大多数组织中基本上不可能。。。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学说?

。。。20多年前,一次在人大听讲座,对高鸿业老师当时的一句话,笔者至今记忆犹深:“当理论和实践打架的时候,倒霉的必定是理论。”理论反映现实,理论解释现实。当理论不能反映和解释现实的时候,所谓理论指导实践,便无从说起。对于专注于实务的管理者来说,其实践并不是为了检验真理,其理论诉求也并不一定是为了指导实践。准确地说,管理者通常需要这样一种理论,一种能够反映和解释现实的理论,来帮助他们感知现实,证实感知,并对其管理行动赋予意义,最终使之感到从容,有据,坦然,合理。说白了,管理者对理论的所谓“应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符号性的消费,与烧香拜佛,请咨询师,问风水先生相差无几,主要为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踏实。。。

不明就里的所谓分析

。。。历史故事中,有许多所谓的昏君,不顾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一时之喜怒义气,要亲自出兵与敌国交战。而故事中同时出现的则必定有所谓的忠臣,舍命相谏,以死力阻。忠臣往往没有意识到,君意已决,出兵本身就是当下的最大问题,唯一目的。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箭在弦上,不发不行。现实中,如果哪个咨询公司被某企业找来设计其多元化战略,经过研究却发现该企业并不适于采用多元化战略而是应该专注现有行业,该咨询公司没有义务而且通常也根本不会像那些忠臣一样去建议该企业放弃多元化。这不是添堵么?还想再拿咨询费么?而另外一些机构则想的做的更加明白。投资银行煽风点火,律师会计推波助澜。没问题,也得有问题。不是目的,也是目的。别人都多元化了,你为什么就不进行多元化呢?自甘落后而不感到压力么?就兼并这家企业吧,跟你很般配,又便宜。我们帮你全程打理。。。

一个专事鸿篇巨制的学者:悼钱德勒教授

。。。做学问的人大抵也可以分为贵族和蓝领两类。前者开天辟地,奠定根基,以独到的理论观点,观察视角,或分析方法见长,引领一时之潮流,优雅华贵,雍容大气;后者雕琢磨砺,苦心孤诣,以不懈的追随先进,改编加工,和关注细节著称,佐证既有之学说,灰头土脸,费劲吃力。前者虽然在细节上失于精细,却往往瑕不掩玉,其说可以经久传世。后者虽然可能著作等身,却通常平淡无奇,其作多是速朽无遗。两类角色,靠的是不同的禀赋,追求,与手艺,对学问的发展和长进,通常具有互补的作用与相应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能够将两类角色完美结合的学者,可以称为大学问家,既有贵族的优雅与大气,高屋建瓴,拨云见日,亦有蓝领的执着与毅力,精耕细作,严谨扎实。这样的大学问家本来就是凤毛麟角,了然无几。。。

改革开放三十年:管理学界依然悄无声息

。。。三十年间,管理学界的贡献似乎乏善可陈,至少产生的影响肯定不如经济学界整出来的动静大。直至今日,管理学界之于社会与公众仍然处于悄无声息的境界。不信可以到王府井和北大校园两处做个小调查。随便拉一个人问两个问题:1。请说出你知道的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字。2。请说出你知道的著名管理学家的名字。在北大,大概是个人都能说出俩仨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要么不知道,要么说出来的还是经济学家。在王府井,对第一个问题,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答得上来。对于第二个问题,也许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会是“管理学家是啥”?。。。

神机妙算与歪打正着

。。。叶公曰:战略计划功效何在?不过是增加歪打正着的可能性罢了。因此,不能过分小觑战略计划。也不能盲目迷信战略计划。战略计划以及其分析制定过程,应该说是有用的。而用处更大的很可能是战略实施中管理者的快速审时度势、思悟决断与及时随机应变、即兴发挥。说穿了,战略计划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拍脑袋决策的背景平台、企业应时走运的药引子。。。

合作:一个CO-OP框架

。。。管理的经典定义之一,是通过他人把事情办成。如果我们把这个定义延展到企业对其外部因素的管理上的话,企业的管理,就意味着通过与其它企业共同运作从而达到自己的经营目标。因此,与外部环境中各类实体的合作乃是必然。合作是一种观念与生存方式。当别人都在忙于竞争时,合作可能是一个实现自己利益更加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当许多人都在大谈合作时,千万不要忘记合作其实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竞争。不管媒体是否吵作,大家是否注意,合作,与竞争一样,都在进行者,并不因为一时的关注而成为灵丹妙药,也不会因为新的潮流或热点说法之到来而丧失其应有的功效。理解合作真谛并善于合作的企业大概会更容易得到利益的满足。。。

差异化战略的实质与表现

。。。法国人吹嘘葡萄酒酿造传统,一张嘴就奔千把年前之路易几世的宫廷盛宴去了。美国人开侃午餐肉,顶多是“话说1937年,一种“似是而非”的合成杂碎肉横空出世”。某些小孩子可能会在同学面前显摆,“我爸喝的葡萄酒是法国波尔多名酒庄的特酿”,很少会有谁家孩子说,“我家吃的是正宗的SPAM品牌的午餐肉!” 差异化的实质,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的实用功能如何卓越,而且,更重要地,在于人们对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本身的不可抑制的好感,以及从中感受到的荣耀尊崇,审美体验,心理满足,或愉悦快感。 而这种差异化,需要不断地从社会效应,文化传统,和心灵感受方面得到增强,才能长期持久。 也就是说,差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显摆和炫耀的,要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随时夸耀的借口。。。

多元化进程中的自律

。。。大家都知道,规避风险恐怕应该是导致多元化经营的最原始的动机,所谓“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此,多元化可以被想象成一种保险,这边出事,那边可以找回来。这种说法,应该说不无道理。然而,真正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企业,往往不需要这种额外的保险。巴菲特曾有如下评论:“多元化是对无知的一种保护。对于那些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越是对一个行业专注和执着,越是容易理解其各种风险的性质与化解途径。一个行业中最为敬业的专家型企业,往往是该行业引领潮流和兴风作浪者,给别人带来风险,而不是忙于规避和应对别人带来的风险。。。

局部突破与整体崛起

。。。记得王选院士在某次北大讲座上曾经提到过,当年钱学森回国后给周总理晋言,建议不急于发展汽车工业等对材料的可靠性和制造质量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的产业,而是重点发展军工产业,比如后来的两弹一星。这是因为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攻坚能力很强,而且卫星,原子弹这些东西,基本上是一次性耗材,成败皆在一举,不像汽车,跑不动,可以下来推。毕竟,不难想象,满长安街上推汽车,将会是一种非常难堪的景象。。。

从索尼蓝光DVD看产业标准的确立

。。。索尼总算出了一口恶气。自20多年前其β制式家用录像机(VCR)蒙羞败北于JVC的VHS制式后,索尼终于再次有机会赢取和操纵新一代家用影像产品录放器材的产业标准。2月19日,东芝宣布放弃对其HD-DVD制式的继续研发与生产。至此,以索尼为首的蓝光DVD联盟在与HD-DVD联盟的激烈较量中脱颖而出,开始其独步天下之历程。纵观索尼此次胜出,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技术先锋,软硬配套,广结联盟,争取渠道。。。

从北京申办奥运会看产业内分析

。。。2008我们搞定了。仔细分析,不一定就是因为我们更加努力因而我们终于赢了。请看申办者阵容:大阪在敲边鼓,老朋友伊斯坦布尔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又来助阵了。巴黎三心二意,多伦多势单力孤。我们的群组稍显兴旺。当然,我们尽可以认为北京技高一筹,傲领风骚,众望所归,适得其所。但是,我们最好不要忘了老乡。我建议当伊斯坦布尔再次申办的活,我们也许应该有所表示。两次当托儿,不容易。。。

科学天才之篮球噩梦:成败尽在取舍之际

。。。提起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世界顶尖的精英大学之一,大概立即会在学界人士中引发一种不可抑制的好感和由衷的赞叹。这个在科学界独树一帜、引领潮流的大学,成功时自是震天动地,出神入化,失败处,也是旷世罕见,耸人听闻。据三月十日出版的《时代》周刊报道,加州理工学院的篮球队,在美国“全国大学体育运动联盟(丙级组)”的正规联盟赛季比赛中,自1985年至今23年连输273场。任何一支球队,输几场球并不困难,难的是20多年场场不间断地持续输球,一场也不赢。我想,世界上毕竟需要有这样的大学存在。擅长以“业余”为名而实际在搞“职业”体育队伍的大学不鲜一见,而真正按照大学的实质和传统办好大学,并且只办大学的机构还真是不多。因此,我们应该为加州理工学院喝彩。从战略定位的高度来看,中国需要这样的大学。同样,中国也需要这样极端专注和懂得取舍并一贯坚持自己核心定位的企业。一个优秀的组织,在其立身之本方面需要疯狂地优秀,虽然这意味着它在其他方面可能非常不堪一击,这才叫专业。。。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

。。。我们实际看到的大家愿意追随的领导大多是亦公亦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自己需要钱,大概别人也需要钱。自己爱吃肉,也许大家也并不只满足于喝汤。己欲,施与人。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一个好的领导者是善于为自己的组织谋福利者。为自己组织中人之利益负责是领导的天职。增进组织中个体的福利才是领导者的最终计分卡,而不是看(或者不只是看)领导的福利增加的更多或者领导是否自己做出了更大的牺牲。如果一个单位的员工仍然都以自行车或巴士代步,哪怕领导只开奥拓就会招人嫉妒咒骂;如果由于领导的努力使得许多员工开上了奥拓,即使领导开奥迪或更豪华的车,员工们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异议;如果领导无能为员工谋福利,只会牺牲自己,那么即使他的自行车再破,他只坐没有空调的巴士,也不会赢得员工的好感。。。

哇!孔明挥泪斩王平?

。。。即使是一个注定要最终走向权力顶峰的人,在别人治下游走之时,大抵也是要听话的,这是江湖的基本规矩。。。

管理者如何思考?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曾被问到“你每天忙碌十来个小时,处理那么多繁杂的公务,你在什么时候思考问题?” 贝索斯就像郭德刚说相声似地立马抖一个包袱:“我在冲淋浴的时候思考问题。您还别说,我是如此的缺乏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我常想我是否应该每天冲两次淋浴!”。。。

老板的心理底线在哪里?

。。。天下老板都一样,有着惊人般相同的心理底线。不要试图改变老板。不要无谓挑战老板。如果你看不起自己的老板,看不惯现在的老板,没问题,找地方自己当老板。自己当不了老板,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老板。不能选择自己的老板,不能替换老板,至少不要跟老板对着干,因为无论你是否正确有理,都无异于邀石击卵。当然,有人说下属有时也会欺负老板。要么被欺负的老板是在放烟幕弹,要么被欺负的老板比较软面,要么被欺负的老板上面还有老板。亮出一个说话算数的一把手,真正的老板,肯定给你点颜色看看!。。。

浅说良心与手艺

。。。作为消费者,最好不要把任何职业当成所谓的良心职业。这种不切实际的期许到头来很可能是害人害己。当一个职业的从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外部过分的良心期许所遏制时,其产品与服务质量必定遭殃,最终不利于消费者的长期利益。打个简单的比方,某个地区的政府可以强制推行一项“爱心奉献”早餐工程,规定一份标准早餐的价格不得超过2元。这时候你拿到的油条很可能像大号筷子,而碗里的豆浆只不过是豆腐味儿的水而已。。。

良心不可能指挥市场

。。。一个医生要是手艺好,人品好,心肠好,那该多好?没错。是好。但是,仔细想想,所有职业中的这种人,比例究竟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还会仍然坚守在基层,伺候普通老百姓?一个基层的医生,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一个晚班要看几十个患病儿童,三分钟打发一个,她哪儿来的笑容,好态度,和施展良心的神功?你让她收费再便宜一点,基本上就得一分钟一个了。即使如此,不管她态度如何,只要实战经验多,能够迅速诊断,对症下药,你就谢天谢地吧。她也不需要你给她送锦旗。你也甭指望她像天使般微笑。而她也许是一个非常有良心的人。。。

你又不吃白菜,怕啥?!

。。。说到音乐,各大报纸的音乐评论往往更是业余肤浅,笼统潦草,空洞干瘪,大而无当。报道音乐会,永远是类似“关众反响强烈”,“好评如潮”,“盛况空前”,“艺术的享受”之类不着边际的辞令。形容指挥家时用的说辞,也通常是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指挥家简介中被传来传去的所谓“风格高昂激越,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尽管当天演奏的作品其实非常细腻内省、幽怨低沉。稍微整点儿技术含量,咋就那么难呢?。。。笔者有一次到波士顿一家颇为高档的餐馆就餐,当小笼包上来的时候,发现下面垫的白菜大部分已经腐烂发黑,便不由自主地说了声“这白菜。。。”。上菜的老板娘不等我说完就立马儿字正腔圆道:“嗨,你吃小笼包,又不吃白菜,怕啥?!”  一时倒叫笔者自觉有些事儿妈,不随和,好像故意找茬儿。。。

社会责任不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在下是一个小有艺术情节的人。有时候还要整些洋嗜好,比如迷恋歌剧。当年在美国东部教书的时候,经常驾车长途跋涉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给一些大小星星们捧场。于是,每年新年将至,或演出季出台前夕,总是能收到大都会歌剧院热情洋溢的精美信函,要我为建设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歌剧事业增砖添瓦,捐助一二。信函如此热情,热情到让我蠢蠢欲动;热情如此洋溢,洋溢到让我每次都感到内疚,好像自己是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为我从来没有按照他们的请求,去给一个平均工资比我自己的工资还高的组织捐款。伦敦著名乐评家莱布赖希特曾经如是说:过去的歌剧院里,是一帮富人吃饱喝足之后观看台上一帮穷人卖力地唱戏;现如今的歌剧院,是一帮富人忙碌一天之后去看一些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在台上倾情奉献。何况我连个富人都称不上,有时还得买站票。想到这些,我便不再内疚,开始平静下来,更加欣赏某位高人的名言:内疚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抽烟能长寿?小议孤立事件与因果关系

。。。美国曾经有位享年100岁的著名喜剧演员乔治•伯恩斯先生,终生酷爱雪茄烟。将近百岁时,仍然登台献艺,标准形象必定是手不离烟。每次登台的开场白必然是:“很多人经常问我,伯恩斯先生,你整天又抽烟又喝酒,你的医生怎么劝告你?我告诉他们,我的医生们已经死了好几波了”!有多少人不服,敢跟他叫板?有些人甚至还敢说抽烟有益于健康呢!瞧,伯恩斯先生就是因为抽雪茄才能够保持精神矍铄,延年益寿。。。

表扬的境界与批评的误区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表白还是互动,都可以赤裸裸地进行,或者非常含蓄地发生。不同的用法与组合,其效果可能大相径庭。最常见的组合,就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是表白与互动中最经常使用的伎俩。其目的不在于理解对方行为、鼓励对方改进,主要在于谴责对方、表明自己比对方高明,因而最难以使人接受,也最违背沟通的基本原则。这种情形,不是相互沟通,而是我“沟”你“通”。无论我怎么在我们之间深掘鸿沟,你必须都得想得通。。。

作为润滑剂的组织裕度

。。。一个组织在事业窜升时期,朝气蓬勃,攻城掠地,关心的主要是如何不惜重金去帮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这时的组织裕度,是对员工极好的激励和动力。比如,当年苹果公司麦肯塔希部门的员工,出差飞行两个小时以上的行程,都可以坐头等舱。如今的谷歌为改善员工伙食专门聘用一位首席厨师官,使员工感受尊崇与优待。而当一个昔日辉煌的企业开始大肆强调和实施成本削减之际,其组织裕度很可能会一刹时骤减为零,抑或负值。昔日组织氛围的温情脉脉,嘎然喋血于业绩压力之赤裸裸。员工军心涣散,企业日薄西山。。。
叶公好鸡

。。。如果养鸡是从碳水化合物到蛋白质的转换捷径,如今的大学则是将高中毕业待业者转换成大学毕业待业者的可靠渠道。中专升级为大专,大专升级为本科,学院升级为大学,大学组合为超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一律扩招。教授个个争当博导。硕士,博士满街跑,越跑级别越高。本科毕业如何还能风光得了?与现在的诸多大学相比,80年代的广播电视大学文凭都是真金白银,差异化地刮刮叫。当然,谁也不能说受教育不好。只是现如今的大学阵营中已经没有几家昔日的道口,德州,符离集了。。。

人们通常是不会难为自己的

。。。经过某些北大学子的反复尝试和分析比较,发现清华食堂的菜价相对低廉,加上临时饭卡的10%手续费,仍然比北大实惠,于是有人张罗组织“到清华吃饭协会”。要知道,北大同学社团组织能力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哪天校方要是想不开或者实在被逼无奈要把宿舍房价也随行就市一下的话,估计可能会有学生到清华去租公寓,或者与清华学友分时段共享住处。那时的时髦必定是:我已经不吃宫保土豆了,改吃荷塘鸡翅了。吃住在清华,上课在北大,村儿里两大地主伺候我一个人!爽。。。

占点儿小便宜,不亦乐乎

。。。叶公曰:人生快乐缘何?无非是占点小便宜而已。说实在话,大多数人既没有“先到咸阳为皇上”的机缘,也没有一出场连整三个“我不知道”(哪一个更圆哪一个更亮)就装兜里好些万块的本事。对于所谓“普通人,平常人,一般人”来说,人生中能够间或感到窃喜的主要因由,也不过是偶尔占点儿小便宜。。。

啥是小资?

。。。简言之,小资的实质就是叶公好龙。龙之于小资,通常只是行头或者道具,而戏核儿在于自己感动自己。其精神实质,是在既定的经济基础与生活空间内,追求生活的质量与品味,极为关照自己的情绪与感觉,思虑和行事往往以自我欣赏和自我满足为主要参照系和终极目标。在乎自己,体贴自己,怜悯自己,告诫自己,反思自己,激励自己,欣赏自己,庆祝自己,做颇有滋味状地徜徉在自己刻意营造的温馨氛围里,体味、享受、发酵、升华。一言以蔽之曰:啊!我,融化在我里。也就是说,不极端自恋的人不是真正的小资。小资的核心精神在于首先对得起自己的感觉。对感觉的关注往往胜于事情本身及其意义。。。

由“我爱你”仨字引发的几缕飘渺思绪

。。。 “我爱你,希望你也爱我”。音乐剧《伊薇塔》中贝隆夫人在《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这一著名唱段中发自肺腑的倾诉,无疑对世人常说的“我爱你”仨字给出了绝好的演绎与诠释。其实,仔细思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爱你”的陈述和表白,其目的主要不在于阐明和宣告自己的这种态度、意图、事实或者承诺,而是在于后一句“希望你也爱我”,主要是要展示和渲染一种渴望、企盼、祈求、甚至要挟。表白“我爱你”,实际上是在变相的要求别人爱自己。用倒装句来说,就是:赶快爱我吧,因为我爱你。。。

管理学人的心路历程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是管理学人,一个屡试不爽的试金石,就是看其对于经济学的态度。。。

有感于文字的性感

。。。两个爷们儿聊天,说起所谓性感,聊的不是女人,而是文字,这就似乎显得突兀,多少有些煞风景,甚至是挥霍智力,肯定是浪费感情。。。

致福雅缘绘师像

。。。EMBA的课程,在北大国际MBA,大都是在致福轩上的。因此,与诸多业界精英们再此结下一段致福雅缘。在下一不麻将,二不高尔夫,所以也只能是在这些兄弟姐妹们酒上有富余的时候,被邀去酗酒叙旧。对于那些感于承受和善于承受在下粗暴武断地指导论文的一伙人来说,这种场合就稍微密集一些。他们还是很愿意目睹马教授偶尔失态之举的。佯装失态,也未可知。这年头,谁都得爱惜自己。。。

爽气美文真快意

。。。跟明白人过招,一个字,爽。潘力天兄这篇宏文高屋建瓴,大开大阖,又于细微之处文火着力,鞭辟入里。据说,力天兄长我两岁。同是六十年代生人,更觉气韵相投,沟通零距离。不管怎样刻意转闪腾挪、善于由此及彼,但行文至终,力天兄还是明白无误地泄了天机。原来,所谓的管理学,不过是漫漫征途中的一种精神慰籍。理论无须联系实际,审美情趣高于所撺掇之事体。人生世事之终极境界不正当如此么。越发地玄妙了。。。

读书人看管理:有感于李伟先生之感悟

。。。文字印行之后,作者大抵是希冀得知有谁在读或者做何反应,恰如企业要知道东西卖给谁了以及顾客是否喜欢。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李伟先生的文章,评论在下两年前的文集《缎子麻袋装管理》。读罢,甚觉读书人之惺惺相惜,大有同道知音之感,但同时又似恍然隔世一般,知道自己离纯粹读书人的境界相去渐远,离世人所怀疑甚至不齿的所谓商经俗道鹜趋日近。无论如何,该文的结论不禁让在下有些诚惶诚恐,不知应该是喜是悲:“尽管马浩教授把管理的道理讲得如此摇曳多姿,但是说到底,这还是一本写给读书人看的书,而不是写给管理者看的书”。鉴于在下叶公好龙之痼疾愚顽与浅尝辄止之粗略疏陋,也许这是最为恰当不过的评语了。。。

接着跟老板聊下去:兼答窦俊君先生

。。。“战略只能跟老板谈”这一观察与命题是与笔者的教授身份或者潜在的咨询专家身份无涉的。 因此,也谈不上什么“良苦用心”,不需要取悦或者讨好什么人或群体。重复一遍:任何与某个企业(或者组织)利益攸关的人士或者机构,如欲对其战略有所影响,都必须跟老板谈,只能跟老板谈。应该说,这是笔者所观察到和推测出的一般现象和道理。教授从旁观者的身份给大家说完了道理,并不需要自己赤膊上阵,亲自操练,倾情沟通,全民动员,不达目的,死不歇班。企业的事,做企业的人整。。。

由“龙品叶公”引发的断想:兼复许家兴先生

。。。我们倒是喜欢外国人都像大山一样会说相声,都学咱的京剧,虽然咱自己家里也没怎么好好学。将来咱村更热闹了的话,没准儿外国人还得学《论语》呢,就像我们现在连老太太都知道“点头YES摇头NO”一样。但是,眼下还不成。人家愣是不学呀。不光人家不学,人家还不让咱学人家呢。最近,刚刚在高清DVD标准之战中打败东芝的索尼公司,据称已经扬言近时不会向中国制造厂商转移蓝光DVD的核心技术。过去这么多年间,所谓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似乎并没有对中国企业军团的技术崛起产生明显的作用。市场是换出去了,尤其是高端市场,但技术并没有换进来,尤其是前沿的核心技术。现在人家直接干脆声称不换了。。。

关于随笔的随笔:反思蔡峰先生评语

。。。在这个浮躁喧嚣、诱惑甚多的时代,读书,静心地读书与思考,大抵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因此,对于肯花时间阅读自己文字的读者诸君,笔者很是心存感激。对于读后花功夫写下评论文字的读者,褒贬无论,笔者尤为感激,并致敬意。承蒙鸿霄一舆先生样样大作品评笔者《缎子麻袋装管理》一书,甚受启发,因而撰文回应。盖因讨论主旨贯穿涵盖笔者所有关于管理学的杂文随笔,故而在此阶段性收工之际,争得鸿霄一舆先生同意,特将其评论文章附录于此,以飨同好。而笔者的回应与反思文字权且当作本书的后记。请参看《代后记:从光怪陆离的鬼市上悄然隐匿》。。。

从光怪陆离的鬼市上悄然隐匿(代后记)

。。。在大学时代,在下也曾经狂热地崇拜过各类公共知识分子。学界精英,思想楷模,文化使者,社会良心。很是为他们的各种深奥而好听的言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自打落入商学院这个比较势利眼的职业藩篱之后,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绝于 “纯洁高尚”的大学社区,开始以“专业人士”来审视世事与自己。自感已经比较厌倦那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倾情鼓噪。这些人什么事儿都知道,什么事儿都敢侃,什么事儿都要下一个道德判断。言辞间,毫不犹豫地代表人民,代表公众,代表社区。那气派,责无旁贷地代表正义,代表良心,代表天地。在下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没留神,自己也被圈进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行列。不禁一身冷汗湿衣,很是想要学着张君秋先生的做派跌宕多姿、气韵悠扬地长喊一声“苦。。。哇。。。啊。。。”!  好了,就此打住。也后不能再随意胡说八道了。 想想也是,对于拥有话语权的人士而言,对专业以外的事儿,还是闭嘴为妙。

鸣谢
 
。。。朋友,不管您是由于什么原因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这本书,捧读了多少遍,背诵了其中多少名言警句,抄写了其中多少篇文章,做了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抑或您偶然在什么地方刚刚碰到这本书并且恰巧就不经意地翻到这里,在下都要鞠躬致敬,真诚地说声谢谢你!您说,茫茫人海,咱们怎么就会撞到了一起?缘分呐!既然拿起来了,就别再放下了。买吧。读吧。受用。提气。滋润。欢喜。体味。联想。反思。抨击。您要真是无动于衷,咱也没脾气。但俺相信您是不会失望的。 在漫漫旅途中陪伴你。在无眠的静夜里慰籍你。在怅惘失意时劝解你。在洋洋自得时告诫你。在您烦闷无聊时帮您改善心境,在您如厕不畅时,帮您转移注意力。这,不仅是管理牌的万金油,而更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增进情感的契机。。。

目录:

序一 周其仁
序二 冯仑
序三  叶公品龙(代自序) 

决策浅析
大事往往是顺便办成的
决策恰如倒垃圾
目标在行动中游移
头痛医脚头更痛矣

管理刍议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学说?
不明就里的所谓分析
一个专事鸿篇巨制的学者:悼钱德勒教授
改革开放三十年:管理学界依然悄无声息

战略玄机
神机妙算与歪打正着
合作战略:一个CO-OP框架
差异化战略的实质与表现
多元化战略进程中的自律

竞争时局
局部突破与整体崛起
从索尼蓝光DVD看产业标准的确立
从北京申办奥运会看产业内分析
科学天才之篮球噩梦:成败尽在取舍之际

老板私语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
哇!孔明挥泪斩王平?
管理者如何思考?
老板的心理底线在哪里?

良心天地
浅说良心与手艺
良心不可能指挥市场
你又不吃白菜,怕啥?!
社会责任不是和谐社会的兴奋剂

世事一隅
抽烟能长寿?:小议孤立事件与因果关系
表扬的境界与批评的误区
作为润滑剂的组织裕度
叶公好鸡

凡人佳趣
人们通常是不会难为自己的
占点儿小便宜,不亦乐乎
啥是小资?
由“我爱你”仨字引发的几缕缥缈思绪

师友畅叙
管理学人的心路历程
(附录 于鸣:‘缎子麻袋’的归隐与叶公品龙’的再出发)
有感于文字的性感
(附录 刘芊:四本书的一篇读后)
致福雅缘绘师像
(附录 黎闻:同学眼中的马浩)
爽气美文真快意
(附录 潘力天:故事精彩,人生豪迈--读马浩的书,做自己的梦)

读者知遇
读书人看管理:有感于李伟先生之感悟
 (附录 李伟: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
接着跟老板聊下去:兼答窦俊君先生
(附录 窦俊君:企业战略跟谁谈)
由“龙品叶公”引发的断想:兼复许家兴先生
(附录 许家兴:管中窥豹:“局部突破与整体崛起”读后感言)
关于随笔的随笔:反思蔡峰先生评语
(附录 蔡峰:形式、随笔、扩张、断想—
读马浩教授《缎子麻袋装管理》)

代后记
从光怪陆离的鬼市上悄然隐匿

鸣谢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