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当代中国经济——第三种声音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颗最耀眼的新星,那么绝大多数观察家们的目光聚焦在这颗新星的独特个性,其论调不免过激,其风格不免轻浮,其结论不免偏颇。相形之下,特别缺乏的是对中国经济全面的、客观的、基于学理的分析。作为一位经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杰出学者,龚刚教授的新作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值得广大有志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学子细细研读。——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龚刚教授的《当代中国经济——第三种声音》是一本新颖的本科生中国经济教材。它的特点是把经济理论娴熟地应用到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之中,并大量结合了龚刚教授本人的研究成果。和以往教科书沉闷的文风相比,本书行文轻松,但又不失严谨,适合本科生的阅读。——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经济——第三种声音》是龚刚教授的又一力作。打开此书,您可以感受到作者宽广深沉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经济透彻的剖析和对未来中国经济建设性的眼光。.——庄巨忠 亚洲开发银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以菲利浦斯客座教授的身份在荷兰莱顿大学讲授中国经济的讲义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以国际上所通用的现代经济学语言和范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和分析,与此同时,对中国未来经济崛起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挑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本书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在完成中级宏、微观经济学之后,学习当代中国经济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也适合于一般党政经济工作者及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外人士阅读。

内容特色

  本书是以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经济进行最深层次的剖析,直接触及现实问题而非隔靴搔痒,力争带给读者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同时,它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通过将具有高深理论和数学模型的部分放入附录的方法兼顾了一般读者和专业人士之不同阅读需求。

作者简介

  龚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美国新学院(New School)大学, 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和清华大学。作者长年从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为国内宏观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及被SSCI和SCI等检索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并著有中文著作一部和英文著作两部:《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的视角》(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The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2005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和《Stochastic Dynamic Macroeconomics》(2006年,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

第三种声音——代自序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一分为二”(字面含义上)地看待事物,“红与白”、“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等等,却对两极之间的广袤调和态度轻佻、漫不经心甚或熟视无睹。究其原因,或许“中间”便失去了鲜明,故难造成“狂抓眼球”的轰动;或因“调和”便失去了对约束条件的简单化处理,使得思维方程从一元、两元一跃成为复杂的多元,实在消耗脑力;或因“缓冲”便失去了明确的敌手,使得那些由人类伊始便扎根心中的竞争意识所演化成的斗争哲学难为淋漓尽致的洋溢。

  此种风气在研究领域也有蔓延。于学术阵地上,战壕前端同样立着明确的指示和鲜明的标签:或“资”或“社”、或“公”或“私”、或“左”或“右”等等。理论家们各自囿于自方堡垒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军团式的对峙。在喋喋不休的纷争中,偶尔地,情绪会慢慢升温、战火出现异化。当人们为了争吵而争吵,为了反驳而反驳时,学术难免偏离客观的规范和判断标准。
然而,“中道”与“中庸”是世界文化史中人类共同的诉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有黄金分割的中道哲学;印度的佛教同样有中道的思想;而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更是以“中庸”闻名遐迩。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治以乎,其显能德也”。所谓“中庸”,即“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它体现了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及“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情怀。

  因此,我们在学术界呼唤第三种声音,尽管此种声音因没有站队而缺乏大后方的掩护、支撑与声援,但它往往集第一、二种声音之优点于一身,并能有效弥补它们的缺欠,因此常常是温和而没有偏颇;同时,第三种声音避开了因争论而争论、因反驳而反驳的亢奋,于清净淡薄又沉稳缜密的土壤中便更容易结出客观性的硕果!

                                               龚刚
                                  2008年8月8日于南开大学

前 言

  2005到2007年,作者受教育部及清华大学委派,以Philips现代中国经济客座教授(Philips Guest Professor in Modern Chinese Economy)的身份在荷兰莱顿(Leiden)大学讲授现代中国经济。本书便是在此授课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

  作为一本当代中国经济的教材,本书原本是针对已完成经济学原理、中级微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而设计的。因此,原则上,它可以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之用。然而,由于本书采取的是将通俗易懂的正文与专业性较强的附录分开记述的体例,因此,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可以通过正文的阅读顺利完成此书的学习。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拟定的“走出去战略”的一部份,本书的写作也是以面向海外读者为背景的。

  众所周知,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历了整整30年的改革开放。这场激越国人,瞩目世界的变革让我们在辉煌的成就中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毋庸置疑,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及转型经济之代表的中国经济,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注意与热情,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升温。同时,如何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而快速的发展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挑战。这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学界所通用的语言和范式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和介绍,并对中国的经验进行传播,是一直以来我和许多中国的经济学同道共同的想法。中国经济的历史,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要靠吾辈中国人自己来书写完成,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当然,本书对于中国经济的阐释与研究只能算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希望得到同仁们的多多指正和不吝赐教。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其中,我在南开大学的学生(杨光、李伟波、符卓夫、吴虎)和清华大学的学生(陈晓平、邵昱琛、王诚炜、金烨、刘靳)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文献整理;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权利霞女士为本书的编辑所做的大量工作;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妻蔡昱女士,她不仅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意见和支持,同时她也承担了家庭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责任,使得我能够充分的享受沉浸于经济学写作和研究的快乐。

            龚刚
2008年8月8日于南开大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引言与准备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谜”一样的中国经济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分析框架
第三节 经济资源与经济体制
第四节 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历史背景和发展战略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确立
第三节 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第四节 “三位一体”之反思
第三章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渐进式”、“开放式”及“自发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三大特征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转型”、“发展中”及“大国”——中国当前之经济环境

第二部分 辉煌与解读 

第四章  中国的经验数据——它们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商业周期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波动 
第三节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宏观数据的视角 
第五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古典与凯恩斯——谁更适合解释中国经济? 
第二节 哈罗德的不解之迷 
第三节 哈罗德模型与中国的经济 
第六章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第一节 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新古典能解释吗? 
第三节 中国经济高增长之解释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 
第一节 需求管理型的宏观经济政策——发达国家的经验 
第二节 鱼与熊掌兼得,意愿与规则并举——中国宏观调控之一般概述
第三节 计划与行政中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缩长”——中国最近一次的商业周期 

第三部分 挑战与超越 

第八章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之转型——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二节 未来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从需求拉动到供给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九章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兼论中国未来之财政政策 
第一节 人力资本 
第二节 知识资本 
第三节 供给推动——未来财政政策之思考 
第四节 中国的债务与赤字 
第五节 人力资本——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之重中之重 
第十章  人民币汇率与进一步的金融改革——未来中国货币政策之思考 
第一节 汇率、汇率制度 
第二节 汇率制度的选择——国家间的博弈 
第三节 中国汇率政策之回顾 
第四节 未来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展望 
第十一章 三农、能源、环境及其他 
第一节 收入分配问题 
第二节 三农问题 
第三节 环境问题 
第四节 能源问题
第五节 超越挑战——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经济璀璨的明天 
第十二章 全球化中的中国 
第一节 全球化,一种美好的愿望 
第二节 全球化的不满 
第三节 全球化中的中国 

附录 

附录A   梳理凯恩斯和新古典 
一、充分信心的预期:新古典的批判 
二、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之革命 
三、微观基础——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伪挑战 
附录B  投资函数的微观基础 
一、没有贷款约束的投资 
二、贷款约束下的投资 
附录C  刀刃问题及其破解 
一、刀刃问题 
二、破解刀刃问题 
三、命题1的证明 
附录D  中国的宏观动态模型——兼论“缩长”解释之过度冲击 20
一、模型 
二、估计 
三、分析 
四、过度冲击与中国的“缩长” 
五、命题2和命题4的证明 

参考文献 

后记——中国的高层决策机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