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半数网友读书习惯在消失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作读书的动力。


  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媒介的发展,现代人的传统阅读似乎越来越少了,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年10月底,新浪网文化频道推出了有关读书的一项调查。截至昨天10时,共有5615名网民参加了此次调查活动。虽然他们代表的只是部分网民的声音,但我们多少还是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一些有关目前中国人读书的真实状况。


  近半数网民读书习惯在消失


  调查显示,网民们的读书时间很少。此项调查不包括电子阅读,在参与调查者中,有31.88%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57%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这表明,在很多网民中,由于工作和生存压力,或者受娱乐文化或者视觉文化的冲击,读书的习惯已经逐渐消失或者正在消失。


  此外,有36.86%的网民表示,每天读书时间在1-2小时。有12.85%的被调查者每天读书2-3小时。还有近10%的人,每天读书在3小时以上。


  最喜欢晚上在家看书


  在接受调查者中,有53.58%的网民喜欢晚上看书,习惯于清晨看书的只有5.03%,习惯上午看书的也只有9.82%。


  而在选择看书地点时,显然在家看书是很多人的最爱,有51.59%的网民选择在家看书。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办公室、交通工具也是很多人看书的地点,分别有19.48%和5.62%的网民选择在这两个场所看书。此外,还有7.63%的人和7.41%的人分别选择在书店和图书馆看书。


  读书目的很现实


  除21.2%的网民表明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其余读者的需求都非常现实。调查显示,有20.94%的网民读书是为了自我提高,有18.12%的网民读书是休闲放松;10.93%的网民读书是为了工作需要;6.5%的网民是为了通过考试;竟然还有2.84%的网民是希望借读书逃避现实。


  文学类书只有相对优势


  虽然文学类图书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它在众多图书品种中,只占据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调查显示,有18.41%的网民关注文学图书。但究竟在这些读者中,有多少人关注纯文学读物,又有多少人关注青春文学、“80后”写手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得而知。


  历史类图书比较受关注,13.94%的网民的阅读中少不了历史图书;12.38%的网民选择阅读专业(医、工、法律、计算机等)图书;此外,人物传记的受关注率为11.62%,时尚生活类图书的受关注率为11.25%,时政图书的受关注率为11.02%,哲学思想类图书受关注率为9.93%。


  买书费用占收入比例偏低


  虽然买书的人越来越多,图书出版越来越多,但买书费用在网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并不高。有50.74%的被调查者仅仅花费月收入的1.1%-5%买书。当然不排除这其中有的人收入高,即使占用的比例小,但花费金额不菲,但这部分购书者显示只是少数。这个调查结果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买书的人普遍收入不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1.05%的网民会花费自己月收入的2.5%-10%买书;有6.29%的网民花费自己收入的10%-20%买书;有1.89%的网民花费自己收入的20%-50%买书。而几乎从来不买书的人比例很高,竟然占到了19.29%。


  网民阅读量偏低


  调查显示,有35.07%的网民每年能读几十本,而将近60%的人阅读量是在10本以下,或者几乎不读。因为新浪此次的调查是把专业书籍也算在内的,所以这个结果说明被调查者的阅读量偏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表示,一个人一年所看的书如果不包括专业书籍的话,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一个月应该读五六本书;普通读者一个月也要读二三本。


  另外,这一项的调查结果与另一项关于网民购书量的调查结果是近似的。有34.62%的网民每年买书几十本,而33.04%的网民每年买书在10本以下;还有近21.81%的网民每年买书在5本以下,还有7.33%的被调查者几乎不买书。


  名著不再受关注


  在快餐流行的今天,图书也越来越“快餐化”。曾打动几代人的名著在今天似乎被人们渐渐淡忘。调查结果显示,83.58%的网民近几年一直没读过名著,而8.58%的网民近十年都没读过名著,还有1.09%的网民表示几十年没有读过名著了。此外,还有6.75%的网民表示从来就没读过名著。


  没时间是不读书主要原因


  在回答“为什么不读书”这一多项选择题时,一半的网民选择的是“没时间”。不过陈晓明教授表示,这个借口实在牵强。“没兴趣读书”的网民占19.06%;“没条件读书”的网民占13.33%。


  ■业内声音


  买书的人越来越多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这几年来,读书的内容和方式在发生着各种变化,但读书的人却在逐年增加。每个周末,无论是王府井新华书店还是北京图书大厦,里面都挤满了购书者。


  北京图书大厦企划中心主任梁胜春介绍说,“北京图书大厦1998年开业,1999年销售额是1.2亿,2003年销售额达到3.5亿。现在是11月中旬,但今年我们的销售额已超过了3.5亿。而且,现在的读者到书店不仅仅是买书,他们更愿意参加书店内举行的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读者看书越来越实用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陈红峰说,出版社要善于捕捉读者的心理诉求。从市场上看,励志类图书、财经管理类图书以及生活健康类图书无庸置疑是近两年的市场新宠爱。


  她认为,学生和女性永远是图书市场最忠诚的消费者,所以教辅、情感类图书一直是出版社关注的主要题材。此外,现在实用类的图书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京版集团今年出版的很多健康类图书非常畅销,而且以往这种书定价都不高,而今年好几本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图书都上了图书排行榜。


  读者不关心精神发育


  中央电视台文化专题部、原《读书时间》主编姚友霞说,现在人们当然还是在读书,但功利性越来越强,对自己精神发育的关注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励志类书销售火爆的原因。尤其是一些涉及工作、考试的图书非常畅销。所以,原来在《读书时间》中,我们一直希望介绍给读者一些关注精神需求的图书。


  她说:“我们单位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实习,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了解得少得可怜。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他们这十年来虽然都在读书,但阅读范围很窄,仅限于自己的课本和教辅,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不开阔,不关注社会现象,对历史缺乏了解。当然,这与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是分不开的。”


  “快餐阅读”成潮流


  “读书对于提高人的专业知识、增强他在社会中的工作技能是必须的,但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增强人的素质,熏陶人的精神生活,这个功能是实用阅读达不到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表示,现在的阅读受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很大,而且阅读也如“快餐”一样,深度的东西越来越少,有思想性的越来越少。


  陈红峰则认为:“近年来传世之作越来越少。以前的长篇小说一般30万字左右,但现在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很少,基本上都是10万字左右。我们出版的《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一年也能卖出四五万本,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种有分量的作品。今年长篇小说也有一个所谓的亮点《狼图腾》,但老实说,我认为这本书更是一个营销的成功,而非作品本身写作的成功。” (记者赵明宇)


  ■书迷状态


  买书就像女人买衣裳(张宏斌 31岁,杂志社编辑)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陆陆续续已经买了一千三四百本书了,但真正通读的大概只有三四百本。原因很简单,我感觉买书跟女人买衣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女人逛商店时看见一件漂亮衣服就会立即买回家,但至于买回家后能穿几回,就要看心情了;我买书也是如此,在书店看到好书,就会买下,但可能翻上几页就不看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买的部分是社科类,这些书或者很难在短时间看完,或者只是充当工具书的职能,只在需要时翻一翻。


  回想这几年,或者就以5年为限吧,我买书、看书还是有一些变化。


  首先花在买书上的钱越来越多,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1999年买100块钱的书都可能会影响到我吃饭的问题,但现在即使每月花1000元钱买书,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吃饭问题。


  我买的书越来越多,但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近一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买书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再仅局限于社科类书籍,热点图书、休闲类图书都是我购买的目标;但由于工作太忙,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很多书本来是为了某一项工作买回来的,但工作完成了,书却可能还没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