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发达国家的人多数生活在城市。从这个角度上说,分析城市与分析现代社会具有同等的意义。
城市,最先让人想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并浮现在眼前。在日本城市,“高地价和狭隘的居住面积”成为第一话题。比如,在东京圈距市中心30公里的范围内,一般的公司职员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不包括从父母继承遗产或中彩票)根本不可能拥有自有住宅。除了东京之外,地方城市的地价也远远高于临近的农业地区等非城市地域的地价。
第二个让人联想到的城市问题是“长距离通勤和交通拥挤”。这与第一个话题密切相连,多数城市劳动者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购买与自己收入相应的住宅,长距离通勤成为必然结果。在东京圈内,通勤的单向路程时间在1.5小时至2小时的人为数不少。如果单向通勤时间为1.5小时,实际上每天1/8的时间利用于通勤的单纯移动。每天24小时的时间制约是绝对的,很难想到这样利用时间会使人更幸福。关于交通拥挤,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体验。东京的早晨通勤高峰是一个极端的例子,JR和私铁、地下铁JR是日本铁路集团公司(Japan Railways)的简称,前身是日本国有铁路。私铁是指JR以外的民营铁路公司,如著名的东京急行电铁有限公司。东京的地下铁由东京地下铁有限公司(Tokyo Metro Co.,Ltd)经营,该公司是由日本政府和东京都出全资的公营公司。车辆恰好接踵而入月台。可是,所有车都超员,以至于要有专业人员帮乘客“推”上车或“拽”下车。城市的道路整天发生拥堵。
城市的第三个问题与过大的交通量有关,即“大气污染、噪音、振动等环境恶化”。这种环境的外部不经济问题不出现在农村等非城市地区。
城市的第四个问题是“高犯罪率”。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与非城市地区相比非常大。这种较大的收入差距是引发犯罪的一个原因。此外,在城市“匿名性”较高,邻里之间相互不认识的情况很普遍。偶尔有新闻报道:邻里去世多日都没被发现,其原因之一是相互缺乏交流。这种“匿名性”也是高犯罪率的要因。
以上四个问题是现代城市共有的问题,人们都在期待能够解决、减轻这些问题。如果城市只有以上的弊端而没有其他优势,恐怕谁也不想住在城市。然而,很多人居住在城市,一定有其魅力。在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青春歌谣中,有不少是表达留在农村的男人之间流传的悲哀之情,因为在农村地区的年轻恋人中女人只身前往东京而男人留在了农村。在一首非常流行的歌词中有“姑娘转身上京去,长夜空床独悲哀,东京咋那么好?泪流满面哭啼啼”守屋浩作词作曲演唱:“泪流满面哭啼啼”,1959。。她也许追求在农村无法找到的激情而去东京,但答案并不一定。在农村,人们的思考方式、工作、生活方式、支持政党等都相同,完全同质。此外,在农村经常有谁在何时做何事之类的监视,也许为摆脱这种束缚追求自由而去东京。实际上,具有不同的经历、工作种类、思想、兴趣等的多种多样的人聚集在城市,在城市中的人与人的相遇和交流是全新的、不同以往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能会影响生存方式。城市的最大魅力在于居民的多样性。
另外,很多人对城市的便利性具有同感。尤其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的便利性,增加了人们的移动范围和频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没有这种交通网络也就无法实现。此外,便利性还来自于城市内多数的购物中心、医院、各种学校等设施。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对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易接近性。比如,日本传统的歌舞伎,在地方城市很多人一次都没有欣赏过(包括作者在内)。有志于学习艺术的人,如果居住在东京,只需花少许的交通费就可以频繁地去上野美术馆。如果住在地方城市,则必须花1宿2天的旅费和时间才能到达。德国柏林Philharmonie管弦乐队在日本公演一周,有5日在东京、2日在大阪或京都上演。虽说地方城市的音乐爱好者较多,但购买3万日元的入场券去听公演的人数达不到会场满员的程度。地方城市的人,为欣赏柏林Philharmonie管弦乐队演出,除了3万日元的入场券之外,还得花1宿2天的旅费和时间。这种艺术的易接近性,作为城市的一个魅力不可低估。
以上叙述的城市问题以及城市魅力,虽在程度上存在差异,但都是发达国家共有的,比如小学问题,实际上在日本没有形成问题,但在美国城市已成为大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历来存在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问题。当然,种族歧视是违法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原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收入人群(主要为白人),随着市中心居住环境的退化,为追求更大的住宅而迁到郊外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小学中低收入家庭(主要为黑人家庭)孩子的比率增高。由于种族歧视,对未来不抱希望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受这种(观念)影响的孩子同样也不抱有希望,在学校不用心学习、干扰上课秩序、妨碍班级的正常运营。因此,关心教育的家庭为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就搬到拥有更好环境的郊外。由此,市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结果,由于无法购买自家车的、不宽裕的低收入家庭只能留在城市的中心部。如此,在美国大城市中形成白人等高收入居民和黑人等低收入居民在空间上分离居住(segregation)的现象,并成为常态化现象。两个群体在空间上被隔离,也就意味着日常没有相互交流。这种日常无交流的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比如,1992年的洛杉矶暴动事件。1992年4月30日,是全美关注的判决下达日。半年前,在洛城近郊的高速公路上20岁的美国黑人罗德尼·金超速开车,经过巡逻车近2小时的追赶,其被抓获。当时在巡逻车上的4名白人警官把罗德尼·金拖到高速公路旁的空地轮番施暴。在1分30秒的时间内,约90次的拳脚落在罗德尼·金身上,因附近的居民用录像机记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过程而被揭露。录像带在全美的电视中播放,全国引起了对警察滥用权力的批判。经议会内取证,4名警官被判决。在判决当日,本书的作者之一正好停留在美国,95%以上的国民确信警察有罪。可是,陪审团却裁决为无罪(有评论说,因法院所在地是高收入白人居多的地区,被选出的陪审员都是白人,所以导致了这种判决)。
无罪判决的新闻播出后没多久,在洛杉矶分离居住地域的边界线附近,黑人团伙拽出等待信号的白人卡车司机并施暴。这是暴动的开始。在分离居住区域边界线附近,约3000家店铺被砸、被抢。暴动持续了两周,失去生命的居民超过50人(大部分为年轻的黑人)。最终,州政府军队镇压了暴动。即便是为了表达对无理判决的愤怒,但为什么会发展成大规模的暴动呢?这是两个群体之间缺乏日常交流和交往而导致的,即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余地。实际上,在两周的暴动之后,为整顿被弄脏、弄坏的街道,很多白人、黑人、老人和年轻人志愿参与清理。电视主持人说:“这是超越空间分离造成的隔绝的第一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空间距离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很大。尽管不能利用经济学对包含心理和精神要素的人类所有行为进行分析,但已形成分析部分行为的理论体系,城市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最大区别要素是“空间”(space)。因此,本书的焦点放在“城市内空间”或“城市间空间”,并按城市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编写。由此,城市内的土地利用及地租的决定、城市内空间系统的解释占用了本书的很多篇幅。这是本书的特征,但省略了在多数城市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及的住宅市场分析、课税分析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在住宅经济学和财政学教科书中学习。
在本书的执笔过程中,尽量避免数学公式的使用,尽可能使用图进行说明,提高可视性。同时,尽力保证展开理论的严密性。想利用本书有效学习城市经济学的读者,请先学习基础的微观经济学或并行学习。
在本书草稿的准备过程中,得到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信息科学研究科的博士生松本行真的协助。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信息科学研究科博士生芥川一则提供了第九章使用的资料,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信息科学研究科的米本清和京都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生町北朋洋协助制作了图表。此外,有斐阁的鹿岛则雄和柴田守为本书提出很多建议并给予鼓励。在此,对以上诸位表示感谢。
本书的中文译著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出版项目资助,深表感谢。此外,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其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该文为《城市经济学基础》一书序言,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