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资本之王》:寻求外援

【《资本之王》一书展现了世界著名的私募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施瓦茨曼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黑石的浮浮沉沉,书中描述了黑石集团所参与过的多笔交易,介绍了这些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影响因素,为读者展示了黑石、乃至整个PE行业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轨迹,堪称是一堂百科书式的收购案例大课。该书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员、陈剑博士等翻译,于2011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品鉴。】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施瓦茨曼都是高层管理者,但他涉及的面实在太广了。施瓦茨曼准备将重任托付给外人,并在2000年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他就是吉米·李,一名银行家,并且为黑石集团的许多交易做过融资。吉米·李正处在事业巅峰。在将大通曼哈顿银行打造成并购融资领域顶级的公司后,他被任命为该银行投资银行部的负责人。

然而大通曼哈顿银行收购了并购领域的专业公司毕银集团以加强投资银行业务,吉米·李就被撂在了一边。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总裁比尔·哈里森是吉米·李的导师,却任命毕银集团的高管杰弗里·博伊斯负责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投资银行。

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答应给吉米·李可观的黑石集团股权,任命他为副总裁,并让他亲自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11月他们达成了一份冗长的协议,吉米·李也准备上任,但他告诉施瓦茨曼他想在签字接受黑石集团的工作前,当面告诉哈里森。

哈里森已经将吉米·李排除出了管理团队,但他不想失去可能对大通曼哈顿银行成功至关重要的一员干将。于是哈里森设置了层层障碍,并大打感情牌。最终,吉米·李还是选择放弃了从大通曼哈顿银行跳槽的机会。

施瓦茨曼非常失望,在2002年年中,施瓦茨曼又开始寻觅是否有合适的人选。一名人事主管汤姆·聂夫建议他见一下托尼·詹姆斯,他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以下简称CSFB)的投资银行和另类资产部门的负责人。

从履历上看,詹姆斯的资质完全符合要求。他在帝杰证券公司是超级明星。1982年,也就是从商学院毕业仅7年,他便被任命为帝杰证券公司兼并收购部门的负责人。3年后詹姆斯成立了帝杰商业银行。当2002年施瓦茨曼联系他时,帝杰商业银行1992年发行的10亿美元基金的投资者们在扣除了各项费用后,仍获得了年均超过70%的收益率。在同样的时间跨度内,黑石集团1993年发行的基金赚取了非常可观的34%的收益率,而帝杰商业银行的基金竟然接近它的两倍。

对施瓦茨曼来说,詹姆斯拥有理想的背景和技能。他们在黑石集团的办公室进行了初步讨论。两个人都有些吃惊,觉得建立合作关系非常有希望。

施瓦茨曼希望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他邀请詹姆斯到他在740号公园大道的住所来共进晚餐。在用餐期间,他们交流了人生经历和对世界大事的看法。此后,他们又在施瓦茨曼住所多次共进晚餐,在交流中两人都在观察对方。詹姆斯说:“两人间除了工作无所不谈,就是谈天说地并交换意见。只是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不知道下面会谈些什么。”

尽管气氛非常和谐,但从很多方面看起来,他们都不大可能成为搭档。詹姆斯的做事方式比施瓦茨曼更加理性。尽管施瓦茨曼可能会对部下提供的数据进行仔细解读,并质问他们的分析,但最后做决定的时候还是靠直觉。詹姆斯则喜欢自己细致分析。

然而另外一些方面,两个人则很类似。就像施瓦茨曼一样,詹姆斯也是优秀的运动员,在哈佛的校队踢足球。在他50多岁时依然会在周末进行运动。他和施瓦茨曼一样,总是充满竞争力、雄心勃勃,也一样适合做企业家。

这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赌博。施瓦茨曼从来不害怕招揽个性鲜明,又雄心勃勃、做事严谨的人。但这次的招聘将对黑石集团有更加深远的影响。这更像是寻找配偶,而不是副手。

黑石集团并不是詹姆斯唯一的选择。他和另外两个帝杰证券公司的资深银行家加勒特·莫兰和班尼特·古德曼讨论过创建一个新公司。他也和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的创立者邦德曼和吉姆·科尔特谈过加入他们公司。他肯定知道黑石集团的工作会有特别的风险。像施瓦茨曼这类的企业家和创始人通常很难放弃控制权,当他们试图引进副手、指定继任者时常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他们聘用的新星一两年后经常会被抛到一边,结局比较暗淡。对詹姆斯来说,他在帝杰证券公司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这将是非常关键的决定。施瓦茨曼会给予詹姆斯足够的空间来运营公司的日常事务吗?这一直是贯穿他们交流晚宴的主题。

詹姆斯回忆说:“这些他都说不准。当你观察一个首席执行官或企业家时,你必须揣度他的意图,并判断他感情上、性格上是否能坚持到底。”最终詹姆斯相信合作能成功,“我打赌他是真心的,也认为他能做到,最终他确实做到了。”他们最后一次聚餐时,施瓦茨曼也终于确信了这一点。

那个夏天快结束时,詹姆斯同意加盟,拥有公司大量股权是吸引他的原因之一。他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融入公司上。施瓦茨曼授权他管理整个公司,但希望他先集中精力将兼并收购业务复兴,加强私募股权投资部门的组织架构建设。

詹姆斯的第一步行动是在投资过程中设置了更多的规范。他设立了审核评定机制,以前合伙人可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在寻觅投资目标而不受监管,现在必须在开始时就提交提纲。他同时要求合伙人更加严格地分析交易风险。

同时,詹姆斯开展了一系列内部研讨会和策略性审核。他还制定新的程序以提高决策效率,以前的决策制定像蜗牛一样慢。詹姆斯比黑石集团的资深员工更善于做决策、并付诸实施。

詹姆斯还重新审视了黑石集团和银行家的关系。他开始追踪黑石集团支付给每家投资银行的报酬,这样可以看出哪些银行家给黑石集团带来了交易而哪些没有。同时,他主动与银行接触,希望改变公司旧有的顽固和难打交道的不良形象。

从整体来看,组织架构更加完善了。房地产合伙人乍得·派克说:“在詹姆斯来之前,公司的运作模式像是一家正发展壮大的小企业——就像5家独自经营的小商店。我们没有标准的经营管理流程。但现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已经能够与其公众形象相匹配了。

不只是施瓦茨曼,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公司的改善。当在某些事上和詹姆斯观点不一致时,施瓦茨曼有时会默不作声,但他很快就发现詹姆斯是不可或缺的。人们经常能看到施瓦茨曼懒散舒服地坐在詹姆斯办公桌前的椅子上。

詹姆斯被安排在介于施瓦茨曼和合伙人之间的高级职位上,施瓦茨曼明白这是一件很微妙敏感的事情,处理时必须非常小心。一些合伙人很担忧,他们试图解读詹姆斯的到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公司没有发生大裁员,公司模式也没有巨大变动。事实上尽管施瓦茨曼仍是老板,但大家现在都向詹姆斯汇报。对许多在黑石集团工作多年的人来说,感觉不太一样。他们意识到黑石集团需要成长起来,詹姆斯正在带领公司上一个新台阶。但他们再也不确信自己是否还想和公司一同前行。利普森说:“大家已经赚够了钱,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再也不是孩子了。因此他们说,‘如果我还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那现在正是时候。’”

有两点事实支持了他们的想法:一方面是他们的富有程度已经令人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因以前的投资而归属于黑石集团合伙人的权益,在他们离开公司时,那部分权益不会消失,而许多其他并购公司的合伙人则丧失了那部分权益。他们可以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并随着他们当初的投资不断变现,还能够持续从黑石集团取得收益。

对布瑞特·皮尔曼和马克·加洛格利来说,詹姆斯到来后几年间,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涌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私募股权投资的景气也使得他们能够募集自己的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机构几年前还不会考虑将资金交给没有辉煌业绩的公司运作,现在突然也这样做了。20世纪90年代,皮尔曼曾说服施瓦茨曼更深一步涉足科技和传媒领域,2004年,他联手硅谷的一些高管和投资者以及摇滚乐队U2的主唱博诺一起组建了高地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传媒、娱乐和消费类公司。第二年高地风险投资公司就筹集到了19亿美金。加洛格利从1999年开始一直都在考虑创办自己的公司,终于在2005年10月下定决心,和一个投资问题证券的资深投资人一起组建了中桥投资公司,第二年他们就可以支配32亿美元的资金了。

詹姆斯来后仅3年时间,黑石集团就变得完全不同了——更富有纪律性,权力更加分散,但也有点无趣。2000年,私募股权投资部的合伙人大多是30多岁的年轻人,公司在紧急关头冒险让他们挑起大梁,他们也坚定地承担起了这一任务。詹姆斯采取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过多地影响这些初级合伙人的状况,而莫斯曼、利普森和加洛格利的离开也扫清他们升迁的道路。即使在加洛格利和利普森离开前,2003年和2004年新加盟的合伙人已经在许多黑石集团的重量级投资中担负主要责任——这些交易后来创造了破纪录的盈利,为黑石集团的再次腾飞打下了基础。公司逐渐远离了早年间自由运转、个性驱动的文化,最终完成了转型。

同时,库克拉尔的离开也为乔纳森·格雷和乍得·派克腾出了位置,他们接管了房地产业务,成为第二代联席主管。他们也很快将部门转型,转而购买整个房地产公司,而不是单个的建筑。

詹姆斯成功地融入了公司,显而易见和他的个人才能是分不开的,但整个过程更多地体现了施瓦茨曼多年来的转变。施瓦茨曼实现了其他同行没能做到的壮举——也很少有企业家能做到这一点:他从外部引进了继任者,并真正和他共享权力。而且,他使公司实现了转型,消除了公司创立前10年的那种动荡、怨恨和相互指责。他曾雄心勃勃的要带领黑石集团成为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领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一位银行家在提到施瓦茨曼引进詹姆斯的决定时说:“他很有自知之明,只是隐藏的很深罢了。”

(本文节选自戴维·凯里、约翰·莫里斯所著的《资本之王》,中文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发行)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