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谁偷走了世界的财富?

 

序言

  避税天堂是国家间竞争的战略、跨国公司制胜的法宝、超级富豪增收的手段;避税天堂是一个阳光与黑暗并存的地方、一个游离在征税与逃税之间的灰色地带、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破坏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的竞争就是税的竞争,现代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各国政府制定的税率不但取决于本国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税务竞争。

  近代主权理论认为,立法权和课税权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政治团体与组织的最大标志。一些主权国家正是利用立法权,在制定税法方面采取了有利于本国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经济资源,振兴本国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国家间竞争的基本战略。

  避税天堂就是大国与小国之间在税收方面的竞争与较量。大国拥有综合实力和规模的优势,而小国具备灵活、易变的优势。

  欧洲的小国将低税收和宽监管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营造避税天堂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南美岛国,立法权和课税权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小国可以实现大国望尘莫及的税率,以出租主权的方式让一些跨国公司逃避所在国监管,在为跨国公司和超级富豪提供方便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避税天堂大多处于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要道,一些处在发达工业国家的夹缝中,还有一些位于发达国家的邻近地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资本和市场早已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差别化和低成本,其有力武器就是充分利用了国际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方面,用足、用好、用活了国家间税收政策的差异。

跨国公司和避税天堂的互利互动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游戏规则,使国际经济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过去一提到公司业务向海外拓展,想到的便是机器设备和办公室硬件的转移,其实,现在的企业只要将注册地改变,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国外企业。如果这家企业在瑞士注册,保护伞就是瑞士。对高科技公司来说,转移的只是专利和商标,这在科技公司中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流行趋势。

  超级富豪也就是那些国际上所说的高净值个人,他们最关心的是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经济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为超级富豪逃避应有的公民义务,少纳税、不纳税提供了方便。

  在这方面,避税天堂是国际超级富豪的天堂。避税天堂充分了解富豪们害怕露富的心理,帮助其隐瞒财富、躲避监管。同时,避税天堂也正好迎合了这类人群的需要,投其所好,为其提供各式各样的财富管理服务。

 

  避税天堂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到底有多重要?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监管当局、政策制定者、各类国际组织以及研究学者。他们始终找不到一个理想的答案。要想得到藏匿在避税天堂金融资产的确切数字简直比登天还难。

  根据经合组织税务政策与行政中心总裁杰弗里·欧文(Jeffrey Owens)的预测,全球藏匿在避税天堂的资产在5万亿~7万亿美元之间,占全球在管财富的6%~8%。

  避税天堂是国际游资的避税地也是中转地。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字显示,1980年代初,大约一半以上的国际银行贷款途经避税天堂;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三分之一通过避税天堂;在某一时点,全球证券交易所一半以上的资金趴在避税天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50%的国际贸易活动经由避税天堂中转,避税天堂拥有4000多家银行,以及300万家各式各样的“海外子公司”,同全球各主要经济大国和金融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国参议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公司赚取的利润中有1万多亿美元滞留在海外,主要在避税天堂,以躲避国内高达35%的公司税,而美国每年因此损失的税收高达数千亿美元。

 

  再让我们从资金吸纳方角度看看避税天堂的分量。荒芜落后的开曼群岛自从将避税天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后,短时间内已成为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公司,开曼群岛的金融资产已高达1 4万亿美元。百慕大群岛也凭借避税天堂的身份跻身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列。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国际商务公司近50万家……

  避税天堂是藏匿个人财富的大本营,避税天堂凭借立法权与课税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球的财富,数以万亿的资金或经停或驻留在避税天堂。

  2010年瑞银集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有8万名超高净值富豪(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和2400万名高净值富豪(资产100万美元~5000万美元),这些富豪们的财富的三分之一都存放在避税天堂,离岸总额将近6万亿美元。

  全球资金的涌入让避税天堂一夜暴富。尽管避税天堂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 2%,但所持有的财富却高达26%。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13个最富有的辖区中有9个在避税天堂。而福布斯富豪榜中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就有6位居住在欧洲的避税天堂摩纳哥,在这个弹丸之地,每5400名居民中就有一位超级富豪。

  百慕大虽然只有三位亿万富豪,但却享有全球人均GDP最高的盛名。密西根大学教授詹姆斯·海因斯(James Hines)在一份专题研究报告中指出,1982~2003年间,避税天堂国家人均经济年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2 8%左右,比全球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开曼群岛、泽西、根西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比大多数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日本都富裕。

  避税天堂今非昔比,其规模与重要性对全球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其实,避税天堂不仅仅是避税和逃税的通道,它早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避税天堂经历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不管是在兵荒马乱的恐慌年代,还是在经济鼎盛的醉人年代,它始终是企业和个人理想的避税港湾。

 

  尽管避税天堂在充当全球经济润滑剂方面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凡事都有度,这个“度”就是在利用避税天堂方面不能超越本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底线。一些跨国公司和富人滥用避税天堂的优势,严重偷税、漏税,给他们原本所在的国家带来巨额的税款损失。根据税收正义组织的预测,逃税每年让各国政府损失的税款约3 1万亿美元。

  避税天堂曝出的大量丑闻也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一些避税天堂成为贪官污吏、黑社会藏污纳垢的窝点,为不法资金的洗钱和窝赃提供了便利。

  2008年的金融风暴打破了避税天堂的宁静。欧美政府在寻找危机根源时发现,避税天堂在金融风暴中扮演着诡秘的角色。金融风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际税务体系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

  避税天堂的隐秘性和复杂性让国际金融市场变得如此跌宕起伏和扑朔迷离。英国的《金融时报》指出,过去30年来,逃税和投机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一些媒体甚至将避税天堂列为金融风暴的主要元凶之一。

  欧债危机中我们再次看到避税天堂的影子。引起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但在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希腊和意大利,政府没钱还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不上税,逃税一直是困扰政府的头疼的问题。

  长期以来,希腊税收体系过于陈旧,有些功能早已失灵,日积月累,遗留下大量的欠税问题,截至2011年10月,希腊共有16 5万起逃税案件等待处理,而且绝大部分已无望收回。

  大量的现金交易为逃税提供了便利,占希腊GDP的30%的影子经济影子经济也称黑市、地下经济,包括偷漏税、走私、贩毒等范畴。让更多的资金通过地下通道流向避税天堂。根据金融服务特别行动组的报告披露,希腊政府每年在税收方面的损失达150亿美元。意大利也好不到那里去,地下经济占其GDP的17 5%,每年税收损失高达1830亿欧元,造成意大利政府财政困难。

  这两个国家每4欧元收入中就有1欧元藏在避税天堂。

 

  避税天堂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国际社会和西方各国政府的普遍不满,纷纷采取各种形式反击。2008年的金融风暴之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围剿避税天堂的浪潮。

  2009年4月在伦敦召开的20国峰会将避税天堂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国际经合组织积极响应,随即发布在执行国际税务准则方面不予合作的避税天堂黑名单,欧盟委员会也起草了多项反对税务竞争的计划,并对避税天堂发出严厉制裁的警告,负责制定阻止资金由高税率国家向低税率国家流失规则的联合国国际税务专家委员会也表态要不遗余力地协助世界各国,打击避税天堂。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在不同场合就反对避税天堂方面表过态,发誓决不容忍避税天堂成为藏污纳垢的平台,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措施,严堵税收漏洞。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也将避税天堂视为洪水猛兽,发誓要尽全力讨回税收损失,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也先后发出同样呼声。

 

  避税天堂的出现、发展与演变离不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避税天堂呈现着不同的面貌。从传统意义上的避税天堂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避税天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20~1950年间的避税天堂主要以为个人藏匿财富为主,在提供财富保密的同时通过提供离岸信托或各类公司等形式帮助个人规避所得税和遗产税。

  20世纪50年代后,避税天堂的服务开始转向跨国公司。伴随着全球化的兴起,跨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凭借的是创新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但随着竞争日益白热化,控制成本成为各家公司的重要战略。避税天堂恰恰迎合了跨国公司的需求。跨国公司通过选择资金来源地、设立各种类型的子公司、实施价格转移等方式和手段利用国家间不同税率的差异,转移全球税务负担,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终极目的。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离岸美元市场的兴起带动了离岸金融中心的繁荣,避税天堂摇身一变成为离岸金融的平台,成为离岸美元或其他国际化货币融资、投资和交易的中心,为那些寻求躲避金融监管当局规定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扩展其业务更广阔的空间。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新崛起的影子银行赋予了避税天堂新的内容,避税天堂早已不再局限于为富人和公司提供避税地,而是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保险、证券及各类基金成为避税天堂的新主人。这些机构利用避税天堂进行筹资、融资、避税及设计各类新产品,将避税天堂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到了极致。

  在金融风暴中翻云覆雨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各类信用衍生品及工具、载体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都在避税天堂注册了一大批子公司和表外实体,疯狂追逐高回报。这些实体被用于逃避监管、操纵账目、设计各类复杂金融产品,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隐瞒风险,蒙骗投资者,最终撼动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对于避税天堂是与非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过,避税天堂到底是国际经济车轮的润滑剂还是资本主义的软肋,至今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大问题。

  避税天堂是每个国家在国际金融、现代经济和国家立法等方面必须面对的一个现象和热点,我们以“大百科”的学术方式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旨在给政府部门、企业界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必要的经济参考。

  在《避税天堂》的写作方式上,我们试图用通俗的语言和全景方式论述避税天堂的由来、发展与现状,揭秘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帮助读者了解跨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现行税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缺陷,最大限度降低税务成本,增加运作空间;并用大量篇幅讲述避税天堂又是如何藏污纳垢,被那些不诚实的企业家、银行家们用来躲避监管,对商业运作秩序和金融体系造成威胁……我们力求客观地向读者呈现出一个避税天堂的全貌。

【作者简介】

  辛乔利,毕业于纽约大学金融学博士,曾任中国建设银行纽约办事处主任,现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国际部高级调研员,中国建行报特约撰稿人。主要著作有《次贷危机》《大乱局——金融危机五大悬案》《麦道夫骗局》《影子银行》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