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熊彼特的世纪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思想将显示其力量

    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几个重要的模式,它们分别来自亚当斯密、李嘉图与马克思、凯恩斯。
  斯密对贸易、劳动分工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论述,提供了经济学的标准模式;李嘉图和马克思关注为什么市场会造成如此之大的收入差别,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凯恩斯则认为“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政府如果能够恰当采取政策,可以创造出需求——无论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这些思想都是绕不过去的。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遗漏了一个模式,那就是约瑟夫熊彼特的学说。他被很多人称为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至少《福布斯》杂志和诺奖得主索洛这么说。伴随着熊彼特第一部完整传记(《创新的先知:约瑟夫熊彼特与创造性毁灭》,托马斯麦克劳著,哈佛大学出版社2007年)的出版,现在是我们好好思考熊彼特学说的时候了。
  熊彼特1883年生于奥匈帝国,1950年逝于麻省剑桥。他曾在中欧做过教授,后又从政,官至奥地利财政部长,此后还做过银行家,最终成为一名教授。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移民美国,是哈佛大学的讲席教授,也是美国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
  熊彼特思想的核心在他25岁前后成型,当时他正在撰写他的首部重要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在他之前,经济学家都只关注均衡状态(马克思可能是个例外),即竞争使产品以其生产成本出售,各种要素各自得到其边际报酬。根据这种理论,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
  熊彼特指出,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企业家或者创新者,即那些敢于冒风险的人用更新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生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出现摧毁了一切封建的、传统的和家族的关系和秩序。熊彼特的观点则更进一步,认为市场资本主义也将毁灭原有的市场。他写道,一种持续不断的“工业化中的突变过程——如果我可以使用这个生物学概念的话——会不间断地从内部颠覆经济结构,不断地破旧立新。这一被称作‘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的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是资本主义和资本家赖以生存的土壤。”
  为什么说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前半叶的经济发展验证了和将要验证熊彼特的观点了呢?因为他找到了正确的路径,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政府的任务不仅是斯密所说的保护产权、监督契约的履行、维持社会秩序,还应该包括管理创造性毁灭过程这一异常艰巨的工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不致自我毁灭。
  熊彼特第一个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而那些拥有稳固市场地位、丰沛现金流和巨大财富的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熊彼特担心,这样的资本主义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在他看来,官僚制度、社会主义和民主制是扼杀创造性毁灭的最重要因素。
  资本主义能够存在下去么?熊彼特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不相信政府能够保持平衡,既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使创造性毁灭能够被民主政体所接受,又可以管住自己不去扼杀创造性毁灭过程,进而阻碍经济增长。
  如果熊彼特活到今天,他会把中国政府和新加坡的李光耀看作盟友。熊彼特认为,民主制度与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是互相冲突的。资本主义在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不平等。世界上那些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最富有的国家,实际上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长期保持民主制度。
  在这点上,熊彼特可能犯了错误。他的经济理论是出色的,但对政治或政策的判断却一团糟。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也没有企图破坏美国的选举制度,把自己变成独裁者。1933年,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废除金本位以及尽可能地压低利率来扩大需求和就业,并没有造成反生产性的或破坏性的后果。
  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其他政治制度的国家里一样存在。像李光耀和邓小平这样的人物是很罕见的。掌权的寡头经常会害怕创新带来的变化,特别是要求民主化的呼声,就像熊彼特自己也了解的中国清朝的历史一样。
  随着创新力量不断演变、壮大并造成新的破坏,在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力量,熊彼特有望在21世纪取得应有的地位。不过,我们希望他是错的——但愿创造性毁灭能够生生不息,同时熊彼特担心的公共秩序和政治自由也能泰然无事。■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 DeLong)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