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的行为视角

  在过去十多年里,行为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家概念化这个世界的方式。由于相关的人类行为特征在标准经济学框架下难以得到解释,而行为经济学拓展了标准经济学框架,从而为该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通常,这需要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大量实证结果已经表明: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坚信——将经济中人的模型更精确化,可以改善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从而使这门学科更加有用。

  很自然地,这种努力促成了一门新的分支科学的诞生。该学科研究的是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反常行为,探求新的决策模型,并将其加以实际应用以验证模型的功效。行为视角更具雄心的目标是能够影响实用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实证和规范分析的方式。总的来说,在应用领域中才能评价出这些新的观点的有用性。如果是有用的,人们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够与主流观点相融合。

  基于行为背景取得进展的一个例证是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如今正在蓬勃发展,已有足够的成果保证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行为金融学的成功,部分源自标准的基准模型与丰富的现实数据之间相当明显的矛盾,用行为倾向填补有助于消除对金融市场和基本理论的令人不安的理解上的差异。

  尽管其他应用领域没有取得相似的进展,但是没有理由认为不可以或不应当把人类的行为特征应用到其他领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的消费者决策模型在一些问题上对人类行为的实证描述不够充分,人们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这些证据(与传统的经济模型相悖)说明,人们的能力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理性、自我控制和自利方面是有限的。

  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欠缺,证实了人们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们在作决策时,一般是采取试探方法或根据经验;而且对事情的各种可能性的估计存在偏差。另外,人们往往会囿于似乎不相干的信息,不愿改变现状,厌恶损失。总之,他们不能达到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非完全自控是指,经济主体作出的决策常常会与他们的长期利益背道而驰。自我控制问题会导致成瘾行为、储蓄不足或拖拉延迟。与新古典观点相反,将选择集加以限制,这对意志力有限的经济主体而言是有益的。自利性不足是指,人们的偏好考虑了社会因素。人们关心,或看上去是关心别人的福利。人们也讲究互惠:乐意别人公平地对待自己,也会在别人表现得公平时公平地对待别人。结果就是,经济主体比新古典所假设的更为心地善良且(当他们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更为怀恨在心。

  除了背离传统经济学模型的上述三个基本点之外,经济学家还对影响经济决策设计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进行了考察,同时还探究了决策机制以期弄清楚人们决策过程中的“黑箱子”,并对其加以模拟化。神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就直接针对决策到底是如何作出的这一问题。这是个相当重要的进展,因为这有助于解决建立基于个人决策的福利标准时遇到的根本难点。

  除了修正过的个人决策模型,其他行为模型也可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体制的运作。在规范经济学方面,加入行为要素的模型有助于建立更好的制度,这不仅仅建立在对制度作用的更深入理解上,更是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和福利概念的更深理解之上。

  比如在公共经济学领域有实证和规范两个目标;其目的不仅要描述公共政策的效果,而且要对它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包括以下两个组成部分的人类决策模型:一部分描述选择,而另一部分描述福利。基于选择,我们可以预测政策改革对个体行动以及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基于福利,我们能够确定这些变化是有益于消费者还是会伤害消费者。

  传统上,经济学家不区分经济模型的行为和福利,因为标准的福利分析立足于现实性偏好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人们的选择中推断其需要。当进行政策评价时,我们试图充当个体的代理人,从相应条件下观察到的消费选择中推断他可能的政策选择。

  但人们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标准消费者决策模型不能为人类行为提供充分的实证描述。

  学者们开始提出一些融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见解的替代模型。某些相关文献集中研究一般被认为是“机能失常”的行为,例如,成瘾、肥胖症、高危性行为和犯罪。人们对诸如储蓄、风险承受和慈善捐赠等更加标准的经济问题的替代研究方法,兴趣也相当大。■

  《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月份出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