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风险》自序

\

《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风险》

作者:张明

ISBN:9787506089739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注:本文为笔者为自己新书《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风险》(东方出版社2016年5月版)撰写的序言。 

2009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财经评论集《觉昨是而今非》。2012年,我出版了第二本财经评论集《全球危机下的中国变局》。按照每三年出一本财经评论集的写作计划,2016年将是我第三本财经评论集问世之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分析框架在逐渐成熟,财经评论的分析重点与写作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最近这几年,我的写作大致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分析重点从国际金融问题逐渐转向中国金融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系统性风险与资产证券化;第二,我参加的宏观经济政策辩论已经开始由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等问题,转为中国货币政策等问题;第三,我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问题;第四,我越来越少接媒体的约稿,而是主动给媒体写系列的评论文章。而手头这本评论集,就忠实地反映了我的上述变化。

 2013年夏天,我到上海浦东万豪酒店开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一个会议,期间《东方早报之上海经济评论》的编辑郑景昕找我喝咖啡,邀请我在他们那里开一个专栏。我就萌发了开设新专栏并撰写一系列分析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文章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一写就是九篇。我后来把这九篇文章汇集为一篇长文,题目就叫《九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这篇文章在圈内引发了一定反响。

 2013年秋,我与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博士生邹晓梅、博士后高蓓组成了一个开展资产证券化研究的小组。其实,我早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就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初期研究,并在2006年与古川令治先生合作出版了《资产证券化手册》。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断了中国国内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我就中止了这方面的研究。到2013年下半年,我发现在中国国内推动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压缩了商业银行利差、潜在增速下行导致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上升之后,商业银行会日益依赖资产证券化来提高资产周转率,正所谓“盘活信贷存量”也。迄今为止,我们团队已经完成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资产证券化经验的梳理、对资产证券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述评以及资产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率与经营风险的定量研究,可谓成果斐然。在《上海经济评论》的专栏结束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讨论之后,我就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撰写了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专栏文章。

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这个宏观重镇,不参加宏观经济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近年来,我参加的宏观经济讨论有三点值得一提。一是从2012年开始,我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央行在当前形势下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做法。在各种不同的公开与内部场合上,我作为反方,与正方的官员以及学者进行了多次讨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这种重大适宜,讨论得越充分越好。后来的政策走势表明,有关当局还是比较充分地吸收了正反双方的观点。二是从2014年下半年起,我对央行定向宽松的政策举措表示质疑,认为迟早央行会转向全面宽松。在这一方面的讨论上,我在FT中文网上发表的3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中国货币政策的难以承受之重》指出,财政政策不发力,把宏观调控的压力推给了央行,给央行造成了很大麻烦。《当前中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金融政策组合》指出,定向宽松政策由于具有透明度差、对预期影响能力弱、增强了央行与其他部门的冲突等问题,效果不一定好,全面降准与全面降息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全面降准的概率正在上升》指出,当前(2014年10月底)已是央行全面降准或降息的时间窗口。从2014年11月起,央行开始进入全面宽松周期,这验证了我之前的观点。三是从2014年底至2015年6月,中国股市快速攀升,而在2015年6月至7月,中国股市出现暴跌。我的几篇文章讨论了股市为何暴涨、为何暴跌,以及股市涨跌与企业去杠杆之间的联系。在股指爬上5000点之时,我的文章《牛市还能持续吗?——从四个故事说起》提示了股市可能大幅震荡,尤其是创业板与中小板可能剧烈调整的风险。

虽然近几年我研究的中心已经转为中国宏观金融问题,但我依然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持续关注,这是因为,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是不分家的。这几年我比较关注世界经济的长期性停滞以及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等问题。本书中选取的文章主要关注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引发的全球震荡、全球停滞与分化中暴露的新风险、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最新走向等。讨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离不开对全球经济的研判。我始终觉得,如果中国爆发金融系统性危机的话,那么危机的扳机性因素很可能是外生性冲击。

在序言的结尾,照例又是致谢的部分了。首先,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余永定老师与硕士导师何璋老师,他们不仅帮助我塑造了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而且在做人与做事方面给我做出了持续的表率。其次,感谢我所在的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这个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机构既给了我一个从事学术与政治相结合研究的绝佳平台,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由于师友数量众多,我就不一一感谢了,感谢世经政所所有领导与同仁对我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再次,感谢诸位媒体的朋友,特别是《上海经济评论》的郑景昕、FT中文网的徐瑾、彭博商业周刊的赵继成、《中国外汇》的荣蓉与孙艳芳、《中国金融》的赵艳芳与许晓萍、《财经》的李华芳、《人民日报》的强薇等。你们的鼓励与敦促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第四,感谢我的同学、师兄弟姐妹与挚友们,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是我从事枯燥工作的一大慰藉。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用自己的辛劳给我创造了一个进行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我需要不时在做研究与陪家人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而他们对此完全理解与支持。感谢我的宝贝女儿甜甜,我把这本汇聚了过去3年财经评论的著作,题献给她。

(编辑:郭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