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西部开发应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

题目  西部开发应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 
主讲人  胡鞍钢 熊义志 
时间  2000年10月13日 
地点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主讲人简介

胡鞍刚是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国有企西部开发应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

胡鞍钢 熊义志

  [编者按:10月13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邀请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政府重要智囊人物胡鞍钢来到玉泉校区讲学。胡鞍钢是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此次他做的报告题目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政策。以下是他讲座内容的一些摘要。]

  西部开发的关键是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必须建立在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西部区情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日益凸现为标志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表明: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是知识。我们研究西部区情又发现:西部不仅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同东部存在明显差距,更为关键的是西部同东部存在巨大的知识发展差距,西部一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一部分人群面临知识隔离的危险。基于此,我们认为,西部开发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大改革和开放力度,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西部人民知识资产,以知识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为西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逐渐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达到"富民强区"、"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一、 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是知识资源

  知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的获取(包括知识的生产和引进)、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交流[1]。我们将这方面知识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定义为知识发展。支撑这三方面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产业分别为R&D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我们选择了三大类十个指标,构建全国各地区的综合知识发展指数,以此衡量各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
  知识是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创造物质财富,知识促进人类发展,知识推动改革。
知识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的生产和吸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与开发模型和人力资本模型都已经给予了很好的解释。最近,世界银行用贸易开放度、教育和通讯基础设施,来定量地估计知识发展的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贸易开放度反映了利用国外知识的机会;受教育程度则关系到人们利用知识的能力;电话普及率决定着当地人们需要有用的知识时,能否获得交流信息的途径。研究表明如果所有这些指标从大大低于平均水平增加到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则它可以使经济增长率的增加达到4个百分点之多。
  知识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创新、教育以及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都直接地推动地着社会进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包括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预期寿命三大指标)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教育本身就是知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知识发展更是直接地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据世界银行估计,1950年,人均收入为8,000美元(PPP)的国家婴儿平均死亡率为45‰;70年代具有同样收入水平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为30‰,而1995年仅为15‰。这首先得益于这一时期人类在药物、疫苗以及流行病等方面的知识上取得的持续进展。其次是教育促进人们很好地采纳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知识。特别是妇女受教育对于儿童健康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医疗知识和环境卫生知识的传播,使得人们可以更为方便和快捷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知识发展对于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应当成为发展的核心目标。它是各种社会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教育卫生问题的处理以及生产方式等变得更现代的一种变革[3]。知识发展对改革产生需求,又是改革的重要驱动力。改革是不断的制度创新过程,制度创新依赖于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发展。人们吸收知识能力的发展以及交流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环境。 知识发展是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必要考察知识发展状况,对发展评价体系予以扩展,将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知识发展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三大衡量体系。

二、西部开发带来的最大机遇是知识发展机遇
  西部的劣势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制度建设滞后。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条件之下的西部开发将极大地推动西部改革和开放进程,这将为西部地区增强对其发展其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发展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是获取知识的机遇。全球化增加了获取国外知识的途径,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也促进西部同其他地区的知识交流。据世界银行估计,从1976年到1996年,高技术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已经由11%提高到22%。主要的知识生产国,如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的出口总额中高技术所占的比重也已经达到30%左右。因而西部大开发首先可以加大同外国和外地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本地技术进步,增强技术能力,推动经济。在有竞争活力的经济中,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也是获取外部技术的有效途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擎效应"和"示范效应"推动本地技术能力发展。外国直接投资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地输入或者开发新的技术,从而产生有引擎的技术引进效应。与此同时,由于竞争的刺激作用,国内其他厂商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或者保持优势,必须加大技术获取的力度,即外国直接投资发挥"示范效应"间接推动技术进步。
  其次是增强创造知识能力的机遇。西部之所以在发展上落后于东部地区(其中又以知识发展差距最大),重要的原因在于西部的改革滞后于东部地区。我们仅从制度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个方面――地方政府效率上看,1996年,政府效率指数排名倒数后8位中有7个是西部省区。西部11个省区(不含重庆)中西藏政府效率指数最低(9.8),仅相当于政府效率指数最高的上海(84.4)的12%,西部最高的是四川(60.2),也只相当于上海的71%[4]。这一方面是中央的开放格局造成,另一方面也是西部自身原因造成的。而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西部面临一次大改革和大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最关键的一点是推动制度资本和社会资本建设,特别是同知识发展相关的科技、教育、信息发展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将极大地增强西部地区知识创新能力。 通过更多地获取外部的知识,以及加快自身的改革,不仅可以增加西部地区的知识存量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改革科技、教育、信息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极大地增强本地区知识发展的能力。知识发展成为西部开发带来的重大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取决于中央和西部各地区在西部开发中能否适时实施知识战略。

三、西部发展潜在的最大威胁是知识隔离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最严峻的挑战是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甚至造成一些地区被边缘化,以及人类不安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边缘化和人类不安全的主要的原因是"知识隔离",我们把它定义为人群或者区域缺乏必要的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交流知识的能力,不能够参与创造或分享社会文明成果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与现代化隔离,与开放无缘,成为"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比较东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发现,知识发展水平低下,相当一些地区、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甚至长期处于知识隔离状态,构成西部未来发展的最大危险。
  第一,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根据我们构建的知识能力指数,将包括广西和内蒙古的西部12个省份分为高水平、中上水平、中下水平、低水平和极低水平等5种类型[1]。我们发现,仅有陕西知识发展指数为88.05,列全国第12位,达到中等知识发展水平,其余地区全部为低水平地区,其中,新疆、重庆和甘肃列第17、第20和第23位,另外8个省份为全国倒数前8位,并且还有4个地区的知识发展处于极低水平。 从区域总体水平看,西部知识能力指数平均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35%。其中,西部获取知识能力指数仅相当于东部水平的14%;西部交流知识指数相当于东部水平的31%。
  第二,西部知识发展不平衡呈极化分布格局,少数省份知识能力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西部省份,形成知识发展"高地"。
西部总体知识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并非所有的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都低于东部水平,事实上,西部内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陕西的知识发展指数列全国第12位,高于大多数中部地区,为西部最低的西藏和贵州的2.8倍和2.3倍。图1为西部知识能力指数最高的陕西同贵州之间的知识能力图(Knowledge Wheel),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知识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从单项知识能力指标上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以知识生产能力指标为例,1996年,三种国际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陕西和四川、重庆的数量占到西部总数的70%以上。陕西和甘肃的万人口国家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指数为186和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西部最低的宁夏的159和100倍。可见西部内部知识一些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围其他西部地区,呈现出一种极化的分布格局。陕西(西安)成为西部的知识发展中心。四川(成都)、重庆和甘肃(兰州)的知识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地区,也是西部知识发展"高地"。
  第三,西部在知识发展指标上同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大于人均GDP的相对差距。 比较我国各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发现,西部同东部在知识发展水平上的相对差距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指数为东部的41%;而西部知识发展能力指数仅相当于东部的35%。三大类知识能力指数中,西部获取知识能力相当于东部的14%,交流知识能力的指数也只相当于东部的31%,都大于人均GDP发展差距。 在一些具体的指标上相对差距更是大于人均GDP相对差距。例如,人均获得专利授权数、人均国际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人均FDI、电话普及率以及互联网用户普及率。 另外,一些西部省份在知识能力指数上的排名远远落后于其在人均GDP上的排名。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知识发展指数排名低于人均GDP排名3个以上的位次。内蒙古差距最大,知识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比人均GDP排名低9个位次。
  第四,大多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裕度高,知识能力水平低。在发展路径上严重地依赖于矿产资源,在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当部分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内蒙古的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7倍,宁夏和青海为3.2倍,四川为2.5倍,云南为1.4倍。而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西部地区大多数知识能力为低水平地区。根据矿产资源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我们将西部地区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矿产资源丰裕度和知识能力双低地区: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和知识能力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包括广西、西藏,其中广西还属于矿产资源匮乏地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30%)。
  二是矿产资源丰裕度为中等水平而知识能力低下地区: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100%之间,知识能力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包括甘肃一个地区。
  三是矿产资源和知识能力均为中等水平地区: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和知识能力指数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100%之间。包括陕西一个地区。
  四是矿产资源丰富而知识能力低下地区: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知识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的75%,包括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和贵州等7个地区(重庆数据缺乏)。 就全国而言,一般东部省份矿产匮乏,更多依赖于开发利用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开放程度高,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能力强;大多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更多地依赖于开发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开放程度低,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贸易的能力低下。在发展路径上形成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知识能力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之下,矿产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国家通过大项目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又通过计划调拨采购这些资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资源供需格局发生变化,继续实行资源导向开发战略,反而会形成沉重的包袱。 西部发展的最大的瓶颈是知识资源匮乏,并且对现有的知识资源利用能力低下。因而,西部开发未来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由以硬件投资为主转向以知识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为主,如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基础网络和电信服务等。
  第五,在一些决定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性知识能力指标上,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更为显著,西部地区面临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革命中落伍的危险。 在知识发展三类指标中,恰恰是在最为核心的获取知识能力上差距最大。这其中又以国际收录论文指标差距最大,西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超过2300。 1994年开始商业使用的国际互联网对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网络经济有利于西部地区克服区位上的不利局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西部在新的一轮信息革命中同西部已经出现显著的差距。在交流知识能力指标中,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指标上差距最大。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99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90万户,其中西部仅有98.8万户,占全国的比重为11.1%,低于上海(11.2%)、广东(12.9%)和北京(21.2%)占全国的比重[5]。每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西部为27.8,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5%,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19.5%。这一差距也大于东部和西部在报纸和电话等信息交流途径上的差距。说明新的信息技术固然给后来者追赶先行者提供了机遇,但是,如果后来者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这种机遇,结果将会造成知识差距进一步拉大。 吸收知识能力指标中反映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情况的万人口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为关键。但是,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差距最大。1997年,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西部分别只相当于东部的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的地区有贵州、青海、云南和西藏,全部为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四、 西部开发必须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

  战略性的发展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反之,战略性的发展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5]。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我们认为西部开发的新思路就是要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从西部区情出发、因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西部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
  知识发展战略是以人为本的战略。发展的目的是创造环境,不断增强人民发展的能力,使人民长寿、健康和有创造性地生活。在以知识经济条件之下,最重要的发展能力是人民的知识能力,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民的知识资产,最大的危险是"知识隔离"。知识发展战略就是要发展人民的知识能力,增加其知识资产,避免知识隔离,从而保证人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知识发展战略是开发到人的战略。西部开发的根本目的实现全国各族各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开发的对象虽是区域,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强区"是为了"富民"。西部大多数居民可以在西部实现"强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西部居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十分不利, "就地富民"很困难。为此,必须增强个人发展的能力,增强个人在市场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增加其通过移民或者外出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裕"的机会。国家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但是办大事绝对不是办大项目。西部发展的大事是关注人民、投资人民,增强人自身发展能力。知识发展战略直接面向人民,同时增强区域和个人的发展能力,是我们当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西部大开发中的大事。
  知识发展战略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知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知识促进人类发展,提高HDI指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知识推动改革,推动社会改革,增加制度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扩大个人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选择的范围。
  知识发展战略是着眼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未来,考虑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增强西部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知识发展战略是培育区域能力的战略,为西部未来发展消除瓶颈并提供起飞动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 西部知识发展战略框架

   我们提出的知识发展战略框架是:利用全球化的知识溢出效应,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体现政府作为组织者、推动者和服务者的职能,缩小知识发展差距,以知识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为西部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得西部能够逐步培育其自身的发展能力,进而逐步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相对差距。
1.战略目标

  西部开发是长期的系统工程。知识发展战略也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先易后难地进行。针对西部目前存在的同东部知识发展水平的显著的差距,我们认为西部知识发展应当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到2005年,西部在基础教育和通讯基础设施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基础教育和基本通讯服务的均等化。
  其次,到2010-2015年,缩小西部同全国平均水平在吸收知识能力上的相对差距,主要是高等教育上的差距。大力发展西部人口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质量和数量的同步提高;建立覆盖全部人口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解决人才激励机制问题,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更多人才。
  其三,到2020-2025年,缩小在获取知识能力上同全国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从而使西部在知识能力上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以知识促进发展,缩小西部在经济发展、人类发展以及社会改革上同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

2.运行机制

  政府不一定要是知识发展的直接提供者,但是它必须发挥促进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为此,政府必须清楚知识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防止市场失效。对于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例如基础教育、基础R&D等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者的作用;而在竞争性的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上,政府必须向外国以及外地区、向民间和私人部门开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上的引导,吸收公民个人、国内民间部门和国外组织参与,从而更好地保证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更有效地满足公民知识能力发展的需要,更大范围地增进公民的福利。除了有巨大外溢性的公共物品,如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基础信息网等国家必须增加投资,或通过财政转移对落后地方提供这些基本服务给予支持外,许多竞争性的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应当向社会开放,包括应用研究与开发、高等教育、竞争性的信息产业部门。事实上,随着知识转化的加速,一些原来视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如基础R&D也变得有利可图,私人部门越来越愿意在这些方面投资。

3.政府作用

  政府在知识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开发战略的制定者。西部开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开发战略有着巨大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外溢性,是西部开发中最大的公共物品。政府必须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制定西部开发战略。中央政府应当制定西部开发的知识发展战略,西部各地方应当制定本地知识发展战略。
  其次是市场环境的维护者。西部开发中知识发展必须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发展,必须使得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和保证公平竞争,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持市场的有效运行。政府必须监督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为在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性。政府对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交易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并不一定总是需要政府亲自去实施监测和评估。在制定标准、加强监督和执行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社会的参与:授权民间组织对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提供者自己披露有关的信息,等等。
  第三是供求协调者。政府在协调知识能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知识基础设施)的供求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供给,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相关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并保证信息的通畅,监督相关商品的质量。二是推动和调整需求。要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对知识发展的需求。政府首先实现自身的知识化和信息化,是推动需求的重要措施。例如政府上网可以推动对网络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可以改变对知识基础设施需求的空间分布,减少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促进知识基础设施的发展。由于知识基础设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西部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推动小城镇建设、有组织地进行移民等措施,改变知识基础设施需求的分散状况,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知识基础设施的发展。
  最后,政府才在一定的场合作为知识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者。

4.战略模式

  西部开发所处的时代条件以及西部的区情决定了西部的开发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一方面西部还面临着工业化的使命,另一方面,有必须迎接信息化的挑战;一方面面临着对东部的追赶,另一方面,又必须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这就决定了西部开发的知识发展战略必然是多层面、多模式、多途径开展的一个综合战略。
  首先,在发展同知识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上实行网络开发。向西部地区的全部公民提供基础教育、电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必须改变高等教育、互联网等目前还是精英阶层所垄断的状况,使之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在教育和基础设施上对东部地区实行全面的追赶,最终使得全体公民在获得教育和通讯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机会上达到全国均等化。
  其次,在产业升级、信息化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上实行点轴开发。完成一大批有前途的西部传统产业的升级,特别是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面临市场的竞争活力。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培育一批有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再次,在高新技术R&D上实行极化的开发模式。西部在知识的市场上已经呈现出极化分布的格局,目前要求在西部实现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遍地开花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而是应当突出若干知识发展高等的地位,强化其作为知识发展极的作用,同时促进这些"极点"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 西部知识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西部知识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增强西部地区知识能力,包括增强获取知识能力、吸收知识能力和交流知识能力。增强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能力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由易到难逐步进行。
  首先,缩小西部地区吸收知识能力同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这是三类知识能力中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差距最小的一类。加速发展教育,促进西部公民吸收知识能力的提高,包括:吸收社会各方资源发展教育;优先开放西部高等教育市场,提高大学入学率,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调整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普及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与此同时,特别注意提高各级教育的质量。
  1. 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援助,迅速普及基础教育,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应千方百计向西部地区"雪中送炭",帮助地方具体实施普及基础教育规划。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可以吸收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妇联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参与,直接补助落后地区孩子的受教育费用。鼓励东部初等教育能力过剩的地区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上学。在保证基础教育入学率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提升教育质量,小学严重存在"入学率很高,但所学甚少"的现象,必须保证落后地区教育质量。
  2. 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速发展西部中等教育一方面是要迅速打破高等教育规模偏小这个制约中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提高普通中等学校入学率。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毕业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此外,在农村地区开办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学校,提升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使之能够以一技之长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
  3. 放开高等教育市场,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打破国有部门垄断高等教育市场的局面,发展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学校模式,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吸收民间力量和外国资金加速高教育的发展。改变现行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允许不同类型学校公开、公平招标竞争。
  4. 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跨区域"开放式"大学。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局应优先为西部地区提供开放式大学所需的条件,包括电视教育、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虚拟大学,利用卫星和因特网来传播教育内容,使得西部地区分散的学习者可以享受东部教育资源的外溢效应。
  5.强化对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投资,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优先实行免费和部分免费的特殊政策。
  其次,优先开放西部电信市场,加快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扩大公民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1.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知识交流途径。国家和地方应当增加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村村有条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国家和地方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应当增加各类知识,特别是对当地适用的生产和生活技术知识的节目,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知识的应用。
  2.加快电信产业开放,引入竞争,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发展的"蛙跳效应"。国内外利用新技术的经验都证明,在技术发展历史中,新技术从开始采用到普及的周期越来越短,落后的地区可以利用其没有沉没成本的优势,采用最新的技术迅速实现对先行地区的追赶,称为"蛙跳效应"。国家应当优先帮助西部地区制定电信发展规划,特别是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并增加投资。在实施的过程之中,引入竞争,采用最新的技术,实现在知识交流途径上的追赶。特别是加快西部社区或公共部门入网,使得西部更多人口能够分享使用网络的机会。中小学校应当迅速提高网络普及率,培养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增加利用网络知识和吸收知识的能力。
  3.为贫困地区和穷人提供更为方便的通讯系统。政府对小城镇、边远地区、山区电话网建设、各类学校电脑网络建设、无线通讯技术使用提供专项补助资金,提高这些地区电话普及率和各类学校电脑普及率。
  最后,在缩小西部地区的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差距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缩小获取知识能力差距。改革R&D体制,提高生产知识的能力;开放市场,增加从外国或外地获取的能力。
  1.国家应当设立促进西部知识能力发展的专项基金。资助西部地区有优势的R&D机构;鼓励东部向西部转移适用技术;推动东西部合作开发适用于西部的技术。
  2.西部必须调整国有R&D研究机构,建立多元化的R&D体制,增加全社会对R&D的投入,提高R&D机构生产知识的效率。保留和资助一小批精干的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R&D机构,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等竞争方式对这些研究进行投资;鼓励民营R&D机构发展;鼓励外资兴办R&D研究中心,从而增加本地区生产知识的投入总量。鼓励一批技术创新R&D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或者公司化改组,或者形成新型科技企业,或者与企业集团结盟,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各类R&D机构公开竞争国家或地区科学基金、政府资助高薪技术开发项目、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科技三项费用。
  3.充分发挥西部现有科技人员的潜力和作用,提高技术人员生产知识的效率。鼓励本地区科学家与外地或外国科学家合著科技论文;鼓励科技人员与外地科技人员合作申请专利,提高专利发明人的私人收益比例。鼓励科学家和学者从事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普及者的个人收益,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作为经济性收益的补偿。
  4.确定R&D投资优先领域,增加生产"创造财富"型知识的导向性。政府对知识创新R&D应集中于在那些具有社会与经济效益的领域。本地R&D机构的知识生产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应集中于电子产业、软件产业、通讯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和中药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5.鼓励企业增加对R&D的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合从事R&D,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界、企业界的参与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适当提高不同行业的折旧率、企业R&D投入可以作为所得税抵扣项目等财政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加大R&D投入的力度。
  6.充分利用海外或外地的人才资源。鼓励原籍在西部的外地院士、教授、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海外的原籍侨民、投资家、留学人员不定期返回本地传播知识、转让技术、交流信息,提供各种获取外地或外国知识的机会。
  7.实施更加开放的策略,增加对外经济交往,创造优势,吸引外地和外国资金,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西部地区除了进一步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在投资服务和环境上同国际惯例接轨,对外地和外国企业实施国民待遇,进而吸引外地和外国投资。通过与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的企业的合作,加强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 

(杭州记者洪芳供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