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通货紧缩"专题研讨之三

题目  通货紧缩"专题研讨之三 
主讲人  林毅夫教授、易纲教授、宋国青教授和陈平教授 
时间  2000年06月01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通货紧缩"专题研讨之三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回 答 问 题

  在场的同学就几位老师的观点进行了提问,几位教授在对问题进行了汇总之后集中做了回答。

易纲教授:

1. 资本外逃是否对资本管制构成了冲击?
  目前中国的资本外逃是事实,但这是为了维护独立的货币政策所必须支付的成本。事实上,我国的资本管制政策也起到了维护货币政策独立的目标,保持了中国比较低的国内利率水平。因此评价资本外逃还是要看这一过程是收敛的,还是发散的。

2. 货币供应量适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政府清理了农村信用社之后,替代的机制是什么?
  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形势的要求基本是相适应的。而且,在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货币供应量实际上已经接近其极限了。政府并没有清理农村信用社,只是关闭了农村的合作基金会。基金会的资产由地方信用社吸收,农民的存款也得到了兑付。

3. 目前银行的"惜贷"现象到底严重不严重?
  首先,所谓银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并不是中央银行的规定。其次,从目前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看,很难说银行惜贷。最后,现在加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控制是绝对必要的。以前,行长在火柴盒上签个字就可以发放贷款。现在,贷款必须要经过审批、要开会讨论,这和以前相比算是一种"惜贷"吧。

宋国青教授:

当前政府能用哪些措施走出通货紧缩?
  今后中国面临的将是一个长期比较疲软的经济,政府只要不投资、少收税对经济发展总是有益的。目前所采取的垄断、限产的做法反映了害怕竞争的心态,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林毅夫教授:

1. "新农村运动"是不是只能解决家电行业的过剩问题?
  "新农村运动"在增加农民对家电产品需求的同时,还会刺激农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消化水泥、钢材等建材设施生产部门的过剩生产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有了水、电、路以后,农民还会进行厨房、厕所等的现代化,对各种制造产品都会有全面的需求。

2. 对通货紧缩的解释是不是必须从均衡状态出发?
  不是。在推行市场经济以前,中国是一个短缺经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国家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投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紧接着国家就会采取收缩的政策抑制经济过热,这就是所谓"一放就活、一收就死"。到了90年初我国经济已大致平衡,各种票证的取消就是证明。但在"八五"计划期间,各地政府在政治动员下,投资迅猛增长,中国由短缺经济一变而成为了过剩经济,进而造成了通货紧缩。这时传统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就不再有效了。

3. 研究通货紧缩是不是应当拿经济增长的趋势值作为参照系呢?
  从需求扰动的通货紧缩理论模型来说,GNP增长率的下降指的是GNP增长率的绝对下降,而不是和趋势值的偏离。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改革前有改革前的趋势值,八十年代有八十年代的趋势值,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值,如果采用趋势值的话究竟应当采用哪一个呢?所以说,用趋势值的意义并不大。

陈平教授:

1.为什么要用信用紧缩解释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说法无法解释中国经济为何没有萧条。信用紧缩可以解释价格下跌,增长放慢,企业经营形势仍然严重。其推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如用货币主义或新古典的方法解释通货紧缩,则预言要么是出现萧条,要么是宋国青预言的长期增长放慢。我以为中国政府在深化金融改革上是可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的。

2.政府目前可以采用哪些措施解决信用紧缩?
  中国政府的政策变化矛盾太多,这增加了老百姓预期的不稳定性,加大了他们的恐惧感。造成政策多变的原因是中国的改革往往是四面出击、走一步看一步,犹豫不定。有的政策各部门互不配合,互相抵消。例如,政府一面扩大财政支出,一面加税,加剧而非减轻了企业技术升级的困难。今后政府应当在政策的长远性、配套性、和稳定性上多下工夫。总的方向应当鼓励分权竞争、分散风险,而非集权垄断,集中风险。

3.用行政命令控制资产会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用行政命令控制资产可以区分好项目和坏项目,但无法鼓励可好可坏的项目转弱为强。造成的结果是行政控制的打击面太大,使得企业大面积死亡,好企业拖瘦,瘦企业拖死。用竞争的方法识别和管理资产效果会更好。

  [注] 研讨会后,海闻教授提出中国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影响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而中国的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在初期造成中国的出口停滞。出口下降后产品内销,扩大了总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缺口,加剧了通货紧缩。但后来连续几年的通货紧缩使国内成本下降,出口回升和增长。考虑到中国的出口额占GDP的20%左右,这就大大减轻了传统意义下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中国目前通货紧缩的后果远不如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后果严重的原因。详细意见请参阅本中心《简报》总第179期。

(支兆华整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