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

题目    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 
主讲人  卢锋 
时间    1999年11月03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卢锋,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


 

棉花积压亏损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棉花供求相对过剩,棉花经营面临库存积压和亏损挂帐两大难题。1998/99棉花年度期末(1999年8月底)我国棉花库存约为500万吨(即1亿担),同期剔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棉花库存约为519万吨,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棉花库存几乎相当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棉花库存总量。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结转库存与年产量的比率为37%,而我国今年同一比率值显著大于100%。

与过量库存相联系,国家棉花经营发生巨额亏损挂帐:截止1999年4月棉麻系统已实现222亿元亏损挂帐;纺织企业赊销亏损100多亿元;过量库存还包含相当大潜在亏损。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以前我国棉花经营从未发生过全行业亏损。
 

棉价过高使国产棉需求被替代

造成目前棉花积压和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不放开”是深层体制原因;部分棉麻企业经营不善以及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从直接因果关系上看,国内棉花价格太高是关键原因。

图1显示近年国内棉花供应价与国际棉价比较情况。其中国际棉价是现货交易A-指数价格;国内供应价是收购价加上20%流通费用的估算数,并用汇率转换为与A-指数可比的美元价格。图形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从1995年9月到1999年9月整整四年间,国内棉价显著高于国际棉价。

 

棉花与其它大宗农产品比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最终加工品棗纺织品面对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并具有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国产棉与进口棉以及进口纺织品之间存在竞争替代关系,国内棉价过高必然诱致对国产棉需求快速替代。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来料加工的外资或合资棉纺企业,纷纷采用国外棉花:过去四年棉花净进口达230万吨,平均每年为57万吨,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棉花对化纤比价过高,促使纺织企业增加化纤使用量,大大提升了棉花被化纤替代的速度。在进口棉与化纤双重替代夹击下,国产棉花市场需求萎缩,棉花生产在较低水平上发生相对过剩(今年棉花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低三成以上),棉麻系统无法“顺价销售”并导致目前棉花严重积压和亏损挂帐。这是竞争性市场环境的一个法则:人为地给自己产品过高定价,无异于给竞争对手提供“补贴”。

国内棉花收购价1994年提高47%,1995年又提高了29%。1994年以前收购价过低,换算为美元价格不到45美分/磅,比过去十多年的国际棉花平均价位低三成以上;另外,1993年国内棉花供求比较紧缺;给定“三不放开”的体制性前提,当时适当提价是必要和合理的。1994年提价近一半,美元价将近72美分/磅,大体相当于国际市场棉花长期均衡价位。由于多方面体制性和程序性障碍,官方收购价一旦提升便难以下调,因而从与国际市场衔接角度看,1994年提价后便不宜再提升,否则便会与国际市场脱节,并对国产棉和纺织品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因而,理解棉花近年积压亏损原因,关键是分析为什么1995年再次大幅度提价。

 

棉花供求与价格的周期性

1995年再次提高棉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原因。客观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1993/94年国内棉花供求相对紧缺,有必要用价格手段刺激生产;当时通货膨胀严重,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认为农业增长缓慢是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因而棉花再次提价似乎具有某种紧迫性。第二,1995年初国际棉价急剧上升,再次拉大了国内外棉价差距,为提价提供了外部理由。第三,当时地方和部门都有不同程度提价呼声,认为1994年提价幅度不到位;有的省份甚至认为1995年提价幅度还不够,在国家规定的700元/担基础上进一步加价。

从认识和分析层面看,1995年不适当提价,主要原因在于对国内和国际市场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周期性规律重视和理解不够。棉花与其它大宗农产品一样,供求关系变化存在周期性,经历相对紧缺,大体平衡,相对过剩这些不同阶段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不同周期阶段(如紧缺或过剩到大体平衡)的转换通常至少要经历两三年,即便把价格提得再高,也难以超越滞后性作用在一年内完成从紧缺到平衡的调节。实际上,1993年棉花供求紧缺以及1994年棉花提价政策对刺激1994年棉花生产和供给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从数据上看,1994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升幅高达11%,单产增加5%,总产上升了16%,国家收购量增长率更是高达26%。然而,周期性规律决定棉花相对紧缺态势不可能在1994年彻底改变。另外,较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棉花作为囤积成本较低的实物资产,对它的市场库存需求通常会比较高,这也使得相对紧缺局面难以很快改变。1995年不适当提价,显然是对上述周期性规律重视不够。

同样重要的是,对国际棉价变化的周期性也重视不够。图2表明,1995年上半年国际棉价确实上升很猛。然而,系统观察国际棉价长期变化情况,不难看出当时棉价飙升是反常现象,棉价变化周期性特征意味着它不久应会由升转降。由于体制性和程序性因素作用,国内收购价一旦提升便难以下调;对于具有某种体制性下调刚性的国家收购价而言,显然不应追踪国际市场周期性峰值。

实际上,1995年棉花价提过高与棉花经营困难的联系,不久就引起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在1997年8月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一位中央领导人正确地指出了1995年棉花提价过高,并解释说“谁知道国际市场价格又下降了”。这一总结至少在两重意义上很有道理:第一,棉花或任何一种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受到包括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在内的极为复杂因素的影响,难以事先准确判断。第二,决策者不可能具体研究某种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和规律,如果政策研究支持系统或具体职能部门没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性信息,决策者只能在假定无法判断价格走势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决策。

 

 

然而,如果把研究支持系统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包括进来,这一解释也许有讨论的余地。上面提到,只要对国际棉价变化周期性特征有常识性了解,便不难在1995年上半年看出当时国际棉价已经直逼周期峰值,不久将会由升转降。国际棉价信息当时就存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很容易获得;从分析层面来说,形成有关棉价变化周期性以及价格走势拐点的大致判断也不存在特殊技术性困难;然而,它们被令人遗憾地忽视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际棉花贸易商似乎普遍了解并实际运用了上述分析性信息:基于对国际棉价周期性以及1995年1-5月国际棉价飙升不可持续性的认识,精明的商家们大都停止了棉花现货进口交易,结果1995年6-7月北欧棉花贸易市场出现罕见的有价无市情形,导致棉花A-指数价格三十多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两个月数据空缺。与此相比照,我们一个棉花生产和贸易大国,却未能在1995年考虑棉花提价政策时适当地运用这上述信息。这说明,在为决策提供必要的分析性信息服务方面,官方庞大的政策研究支持系统有时相当迟钝和缺乏效率,很有必要从体制和研究规范上分析根源并加以改进。这一点,与笔者有关我国90年代粮食流通政策的专题研究中所形成的分析结论极为类似。

 

棉花减亏与棉花库存释放时间表

目前国家棉花经营的财务负担可分三部分:实际亏损挂帐,赊销挂帐,过量库存潜在亏损;这些不同部分的可回收程度及最佳对策选择都不相同。从棉花库存潜在亏损来看,能否最大限度实现减亏目标,取决于政府如何释放过量库存?在什么价位上出售这些库存棉?其中一个重要关系是:处理过量棉花库存会对国际棉价产生影响,而国际棉价变动情况又对我国棉花减亏具有制约作用;因而,有必要从国际棉价变化规律角度来探讨压库减亏的最佳对策选择问题。

一个关键因素是国际棉价能否较快回升。我国一部分过量棉花库存不可避免要通过出口向国际市场释放。给定某个时期我国棉花净出口数量,则国际棉价越高,亏损数量越小;反之也然。然而,我国棉花压库减亏政策与国际棉价之间又客观存在着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较好实现我国棉花减亏政策目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棉价较快回升;另一方面,库存释放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又可能抑制国际棉价较快回升,甚至可能出现一旦我国库存大体释放完毕国际棉价却强劲上升的局面。

目前国际棉价与1995年上半年周期峰值的的相差幅度已经高于6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次周期;从棉价周期性变化属性看,应当已经处于低谷,存在止跌回升趋势。然而,短期内国际棉花市场受到预期因素显著影响,价格拐点出现时间以及回升速度则有相当大不确定性。我国棉花库存如何释放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对预期因素朝市场回升方向调整具有相当压力,不利于国际棉价较快回升。如果我们迫于库存压力过度地在目前很低价位上竞价抛售库存,可能会显著推迟棉价回升时间表,不利于我国实现棉花亏损最小化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当主动制定并公布棉花库存释放时间表来消除库存变化的不确定性。具体思路是,有关部门发布我国未来棉花净出口计划,承诺无论国际价格未来走势怎样,在今后一定时期(比如三到五年)内,我国每年净出口不超过一定数量的棉花;即便棉价很高也不增加出口。这样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消除我国过量棉花库存不确定性对国际市场的压力,促使国际棉价格较快回升,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我国棉花减亏目标。

合理制定棉花库存释放时间表的前提,是对未来三五年棉花供求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预测。有关研究似应注意几点:第一,对国内棉花供求关系加以数量分析,不应脱离棉花相对价格水平。今年棉花价格放开并急剧走低,必然会通过时间长度不同的滞后期对国内供求不同部分发生显著调节作用,并逐步自发地吸收部分过量棉花库存。因而,不能简单依据前几年棉花高垄断价格背景下产量,消费量,库存变化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来预测今后三五年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第二,应当注意企业存货需求因素。一旦价格走势预期普遍改变,企业层面的存货需求会在短期内发生显著变化,对推动经济周期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研究成果储备很缺乏,应尽快通过集中调研对某些重要相关参数形成判断。第三,把过量库存的国内消化和国际市场释放分开研究。国内产量调节存在一年滞后期,因而今年供求关系变化对过量库存吸收主要发生在进口下降和需求增加方面,调整的力度可能比较有限;明后年国内供求调节对棉花库存的吸收会显著增加。从80年代中期棉花过剩和调整的经验来看,估计一半以上棉花过量库存可能会在国内市场上吸收消化。第四,未来三五年内,国际市场释放库存可能接近200万吨左右,应当利用80年代棉花过剩期通过国际市场释放库存的经验教训以及有关数据,形成对某些关键参数(如国际棉价对我国棉花净出口弹性)的估计,为目前棉花反过剩调节政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第五,这一问题时效性较强,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在动员研究资源方面的特殊优势,尽快组织研究并制定出最佳对策方案。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