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科教:春雷?甘雨?

题目    科教:春雷?甘雨? 
主讲人  孔憲鐸 
时间    1998年9月02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科教:春雷?甘雨?

孔憲鐸

 

現時,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二十一世紀之即將來臨,也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科技競爭世紀。競爭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靠政府,政府靠人才。今天,不管那個行業,其能否成功,歸根結底還是靠人才。人才是萬事成功之本,那麼,就請看看中國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步伐中,對未來人才的培養有什麼應變的措施。假使有的話,就是那句宏亮的口號“科教興國”了。

“科教興國”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也頗有一股子說服力,所以一傳十,十傳百,現在已經變成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了。可是,令人擔心的是,舉國上上下下高叫“科教興國”的很多,全民層層次次推行“科教興國”的很少。這個既定的國策,已經宣佈很久了,可是一直沒有看到有什麼具體的行動,科研經費未見增加,教育經費未見提高,雷聲早已貫耳,可是甘霖仍未落地。不過,我們也應該知道,這祇是“科教興國”的初春,我們應給予這個久待的春天一個機會,不能操之過急。同時,我們更希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科教興國”的國策不僅僅祇是春雷,也是隨著春雷而降的甘雨,久旱之後的甘雨。

現在讓我們先把“科”和“教”分開來看。就科學而言,在科研和開發上的投資,常常代表著一個國家對科學的重視程度。以美國為例,美國是在科學上最發達的國家,其用於科研和開發上的經費,是國民生產總值的2.8%,其中有53%來自工業界,因為美國深信科學是無止境的,並能為人類創造未來的幸福,所以特別指定總數的10%用作基礎科學研究,追求創造與發明。再看看另一個工業先進的國家日本。日本投資在科研和開發上的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比例超過美國,其中有82%來自工業界,因為日本偏重模仿,而沒有美國那麼注重創造,所以,沒有設置在基礎研究上的專款。這裡很明顯地指出,美國政府是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的。所以,每年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多,這不是偶然的。

中國,雖然,是大聲疾呼地要“科教興國”,其實在科研上的投資是少之又少,不但是少,而且近年來,還在開倒車,節節下降,從五年以前的0.57%降至目前的0.47%,這是令人擔心的。這個數值不增加的話,“科教興國”的政策就僅僅是個春雷了,雷聲大,雨點小。假使這個數值能夠先增加到1.0%,這個春雷就會為我國的科技帶來了一場大大的甘雨。在科技投資上,香港更單薄,連香港國民生產總值的0.1%都不到,香港更需要甘雨,看起來,這個能降甘雨的日子還遠得很,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到任何雷聲。祇有在台灣,這個數值令人滿意,在1.9%左右。香港在這方面,更沒有理由不向台灣看齊。

“科”字講到這裡為止,現在就來談談“教”字吧!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目前在教育方面的現狀,既然是談“科教興國”,我們講的當然是高等教育。在美國,十八至二十二歲可以上大學的人,有50%上大學。大家還嫌不足。最近美國總統克林頓說,他要創造機會,在二十一世紀,讓每一個適齡的美國人都可以讀大學,他真的是有雄心,也有壯志。在日本,也有一半適齡的人進入大學。亞洲的四個小龍也都邁向三分之一的水平,連一向主張精英教育的英國,也把這個數字從14%提高至25%左右了。目前,在中國卻祇有3-4%的適齡學子可以上大學,這個數字實在太低,而且分佈不均。像上海與北京,各佔全國人口的1%都不到,但卻有10%以上的大學,因此,上海人和北京人讀大學的機會,比其他地方高出十多倍。就以我家鄉山東臨沂地區為例,人口已近千萬,可是大學卻無一所,那裡的人,根本沒有機會上大學。台灣人口二千一百萬,大專學校有七八十所,真是相差太多。更不合理的是,在沒有大學地區的學子們要想讀大學,成績要超過都市學子的很多才行,多不公道,這實在是有違公平競爭的原則和發掘人才的目的。最近和宋健先生談到此事,才知道在國內像臨沂這樣人口眾多而沒有一所大學的行政地區很多。在那麼多地區裡,就有千千萬萬的人才,沒有辦法培養和發掘。根據科學統計,超常人才,在每一中,可能會有三個。在每一個一千萬人口的地區裡,就有三萬人。如何去培養和發掘這些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神聖使命。

你想想看,假使在一個年青的競爭隊伍中,在每一百人裡面,祇有三、四個人受過大學教育,而你的對手,有一半的人受過大學教育,我們怎麼可以得勝呢?其結果肯定是不戰而敗了,多可怕。

為什麼中國的教育一直不發達呢?我的答案很簡單:“政府不夠重視”。現在讓我們從政府、經費和父母三方面分析分析。

一、 政府的作法: 百年樹人,教育為先,自從立國以來,沒有人不強調教育的重要,問題是發生在,知行沒有合一,所以才有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經濟與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大家都預測,中國將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經濟大國,我從來就沒有聽到有什麼人說過,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人才狀況又該如何?如何?

這也許是因為經濟的好壞,就像天氣的陰晴一樣,人人時時刻刻都知道,無法隱瞞,可是人才的狀況,祇有具有慧眼的人,才可以察覺得到,所以平時露不出馬腳,等到人人都覺得沒有人才的時候,那已經是弱肉被強食了。說到這裡,我們不要忘記近一、二百年來外力侵華的戰爭的緣起,就是別人認為我們是“東亞病夫”。當時如果中國是人才濟濟的話,南京大屠殺可能不會發生。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政府裡的各級大部份官員,大家口頭上都說注重教育,其實,骨子裡對教育都不感興趣,因為內心裡都在緊抓經濟。這種心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於政策使然。各級政府的官員,都要按照一套在經濟上的指標行事,指標達不到,烏紗帽不保。所以要把經濟搞上去,翻一翻的壓力很大。在某種情況下,這種壓力大到在鼓勵官員們造假。更可悲的是在某種狀況下,造假的人,反而能青雲直上,瞞上欺下。

相反地,在辦高等教育上,政府沒有什麼指標,雖然經濟己翻了幾翻,人口也已增加了幾倍。因此,政府既沒有指標,官員們就沒有壓力,所以大家可以不必理會,這樣的政策不改,作法不變,是沒法子做到“科教興國”的。

再直率一點來講,沒有受教育的人,也不能領會到教育的價值,讓一些不能領會教育的人在地方上辦教育,他們怎麼會去重視教育,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現有大學一千多所,從人口比例來講,實在太少。美國人口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大學就有三千間以上,是中國的三倍還多。當然,以目前中國國情而言,轉眼間急起直追,立竿見影,是不合實際的。但是大學可以不必全由政府主辦,私立大學,在許多先進國家辦得成績裴然,中國可以試行開放,准許民間辦理私立大學。同時,由政府辦的大學,也不必一定要供食宿,也不必一定要讀四年。在實行學年學分制的情況下,聰明的學生可以不必四年就畢業的,讓出一些空位給別人。

在這裡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增加大學生的比例是急切需要的。祇要政府真心重視教育,下定決心,增加讀大學的人數,不是做不到的。

教育的經費: 教育經費是長期無形的投資,不能取決於人的好惡,所以,通常都是在憲法上規定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幾要用於教育,這個數值,在歐美先進國家都在百分之六左右,祇有加拿大突出,近年來一直超過7%。在發展中的國家,則必較低一些,但是也從十多年前的3%升到目前的4%。從世界趨勢來看,這個數值在逐年增加。目前中國憲法上尚無這個規定,是一遺憾,也是科教興國的最大障礙。近年來,中國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4%左右,實在偏低,低於亞洲十年以前的平均數值4.2%。更可怕的是這個有減無增的趨勢。近聞新任教育部長已努力於將此數值提高到4%,是可喜現象,假使能把這個數值納入憲法,那才是中國教育的福氣。香港政府庫存現款至巨,可是用於教育上的經費,也是偏低,低於香港GDP的2.9%,實在是與自己的經濟實力不相稱。台灣在教育上的投資比較合理,十年以前已超過5.88%。連印度都是在4.7%的。香港實在沒有理由不向其他三小龍看齊,把這個數值增加到4%或以上。

平心而論,中國財政雖然緊縮,但錢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重視的程度,朱總理已經說過,錢都被吃掉了。假若能省下來各級政府請客化掉上千億的錢,教育經費就可以加倍了。再加上從精簡各級機關節省下來的經費,若能用之於教育,那就很可觀了。

有錢建三峽,就有錢辦教育,三峽耗費五千億,全國每年教育經費不過一千幾百億。所以,我說不是錢的問題,是先後次序和重視不重視的問題。人世間最重視教育的是父母,我想請求政府各級官員,以父母之心來辦教育,為什麼?請你看下面的分析。

父母的重視: 世界上的人之所以認為中國最重視教育,就是因為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教育,而不是因為中國政府特別重視教育,譬如說,在中國,父母都認為在子女教育上的化費是最好的投資,因此,都要子女接受最完整的教育。在化費上,即使須要省吃儉用,束緊腰帶以至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因為父母們深信,由於在教育上投資而得到的收穫是會提高子女們的生活水準和改善他們的精神文明,這個結果是不可以用金錢估計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今天香港的大學生,他們的父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可是他們的兄弟姐妹已經有一半是讀過或正在讀大學的了。今天許多在校大學生的父母,都不是來自富有之家,祇是他們這一輩子,辛辛苦苦地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錢全部投入在子女的教育上,因此,子女的工作、生活與事業,都能跳出父母辛苦與窮困的生活圈子而步入成功康樂之途,不要再過像父母一樣的辛苦的日子。

可惜的是,這些為父母者,一旦搖身一變,成為父母官,其感受與觀念就變了。在為父母時,把子女教育的費用看作最佳的投資,當父母官時,就把教育費用看成可有可無的消費;在為父母時,認定教育的收益者是下一代的子女,當父母官時,要看看在教育上的短期收益者是不是自己?因為,在為父母時,都能感受到子女因受教育而帶來的收益大於金錢的價值,可是當父母官時,一般在三、五年的任期內都看不到投資於教育上的政績。由於以上的多種感受和心境,逐漸形成了做父母的和當父母官的在教育上的雙重感受,從而導致對教育看法的雙重標準。可惜!可惜!

這就是人心,也是人性。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中國高等教育不普及的真正原因,不是金錢,不是父母,而是政府沒有父母之心去重視教育。假使政府不下定決心,制定法規,像“菜藍子”計劃一樣,使“科教興國”,匹夫有責,那麼,舉國上下在叫的“科教興國”,真的祇是雷聲很大,雨點很小了。教育事業,像春天的麥苗一樣,雨點太小,雨水不足,小苗是長不好的,雖然雷聲有幫助固氮的作用。

因為有鑑於此,我就大聲疾呼:“當父母官者,要用父母之心來辦教育”,舉國上下,都要省吃儉用,束緊腰帶,去辦教育。我們祇要苦一代,以後世世代代就都會好了,這一點做不到,“科教興國”的口號,祇是春雷,不是甘雨。

聽到我的話的人不多,聽到的也不悅。

所以,我要用武訓精神,不斷地為教育大聲疾呼,到處去大聲疾呼!假使有朝一日,政府上上下下能以父母之心去辦全國教育,那麼,“科教興國”的口號,就既是春雷,也是甘雨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