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启动经济增长?

题目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启动经济增长? 
主讲人  林毅夫 
时间    1998年7月26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主要学术著作:《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 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启动经济增长?

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993年7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到今年已经有五年了,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是经济增长率也在逐年回落,以致今年中央提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8% 的年增长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几次调低存贷款利率,鼓励银行放款,放松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国民经济并没有象前些年那样出现一放就活的局面,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实现8% 的增长目标难度依然很大。

为什么现在的形势与过去区别那么大?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市场供需形势与过去大不相同。过去是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比较容易找到好的投资项目。现在绝大多数产品则是买方市场,出现过剩,投资的市场风险增大,不容易找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其次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过去银行贷款受到直接的行政干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向银行下指令或变相下指令要求银行为某个具体项目或单位发放贷款,接受贷款的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归还贷款往往并不认真对待,银行贷款对它们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就十分严重,银行呆、坏帐比较常见,发放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不会对放款失败或低效率负责,即使不是由于政策或行政干预造成的银行呆、坏帐,银行工作人员也会将之归咎于政府政策或行政干预,两种类型的责任搅和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因此一旦政府决定放松银根,启动经济,银行工作人员就有放贷的积极性,企业也有贷款积极性,经济马上可以走向繁荣。但是,1993年7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但以收紧银根为主要措施,而且开始对银行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四大专业银行开始商业化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无权干预银行事务。银行工作人员发放贷款的责任大大增强,一笔贷款的经手人必须对贷款负责任,即使在贷款到期前调离原工作岗位,也逃不脱对贷款的责任,即出现所谓的责任终身制。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不能确保贷款安全,银行宁愿购买利率较低但没有风险的国债,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在绝大多数产品过剩的市场状况下难以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政府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诸多局限。这些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从立项设计到工程开工,再到工程完工发挥效益,周期很长,见效很慢。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过剩,也有个投资效益问题,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沿海一部分地区机场、高速公路利用率很低,经济效益差。

其实,如果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没有实现,也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已经确定要实行市场经济,竞争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但是如果经济处于普遍短缺状态,竞争就不会真正展开,只有生产相对过剩才能确保有充分的竞争,消费者主权和社会福利才能得到维护,企业也才会有压力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生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相对过剩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银行惜贷也是好事,说明金融体制改革和专业银行商业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在进步。如果银行还象以前那样放款比较随便,企业也可以不负责任地得到贷款,结果只能是投资效益低下,银行呆、坏帐增加,这对整个社会和银行信用都是不利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导火索,我国银行呆、坏帐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例已经很高,这次幸免于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但是,我国银行资金来源的80%是居民储蓄存款,如果呆、坏帐积累到一定程度,储蓄者就会对银行丧失信心,发生挤兑,金融形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解决现有的呆、坏帐主要靠提高新发贷款质量,目前银行慎贷有利于提高贷款质量。不能为保8%的增长率不顾一切,甚至中止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否则即使暂时达到了目标,以后问题积累会更加严重。我们需要的是有经济效益的高增长。

政府为什么下决心达到8%的经济增长目标?政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国城镇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公开失业人数已达800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已经超过1000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还会有更多的国有企业职工需要下岗分流,加上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无法提供足够的新增就业机会。为解决就业问题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方面,但是投资方向、发展战略可能更为重要。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投资重点放在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的产业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大企业,能够增加的就业机会就少;如果将投资重点放在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和中小企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多,甚至不需要8%的经济增长率即可达到就业目标。如果重点培育传统的资金密集、技术先进的赶超型大企业,即使经济增长8%的目标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目标也会落空,而且不利于深化改革。

当然,解决就业问题确实很重要,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需要找到一条可以同时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发展战略:一是要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三是能够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这样一种可行的选择。遵循我国现阶段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特征,而且以中小企业为主,能够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成本低廉,具有竞争力,盈利能力强,即使从银行借款,还款能力也强,而且资金自我积累快,下阶段投资会更多,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增长率较高。而且,这种投资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是启动经济的捷径。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会导致中国永远落后,永远停留在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上。相反,遵循这种发展战略会使我国资本快速积累,资本稀缺程度、劳动力富裕程度逐渐降低,产业结构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动逐步升级,不断从国外引进现成的技术,经济可以因低成本技术创新不断而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在较短的时间里赶上发达国家。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实行赶超战略,表面上似乎可以更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实不然,低效率资源配置和利用必然导致这种发展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所谓欲速则不达,世界上没有一个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取得成功,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那么,如何有效支持符合我国现阶段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同样需要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在资金和技术两方面为其提供便利。事实上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准备在四大专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帮助中小企业得到贷款。但是,大银行天生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而是偏爱大型企业和项目,因为大额贷款申请者一般为大型企业,银行比较容易调查其信誉和还贷能力,经营贷款的平均成本低。一笔小额贷款的交易费用与一笔大额贷款差不多,而且银行了解分散于各地的中小企业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也比较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因为中小银行无力经营大的贷款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其主要服务对象,而且地方性的中小银行与当地的中小企业之间在信息上比较易于沟通,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当然,建立中小银行需要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等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对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而言远水不解近渴。替代的办法是利用现有的银行体系,下放贷款审批权。目前银行贷款审批权高度集中,可以考虑将中小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县一级分支机构。这样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县一级分支机构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比较了解,收集有关企业信誉、还贷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信息比较容易。另外,银行贷款经手人既要对贷款质量负责任,又不能因此束缚手脚,逃避发放贷款。投资总是有风险的,银行贷款因此也总是有风险的,让发放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对每笔贷款都负完全的责任显然不合理。银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应予改进,当然每笔贷款都成功最好,但在强化发放贷款的责任同时,也要允许贷款发放者在一定期限内可以有某个比例的失败,这样才可以避免消极的惜贷行为。

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技术供应。目前经济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市场趋于饱和,必须开发新产品或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开拓市场,增加竞争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不需要较先进的技术,技术太落后一定没有竞争力。国际市场上一般有现成的适用技术供中小企业选择,这些技术相对于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先进的,与我国目前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相适应。为保证中小企业方便地、低成本地获取这些技术,需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国外的中小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到国内来投资、设厂;也要通过报刊、杂志发布各种产品、技术信息;同时,要增加中小企业对外交流、接触国外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机会,允许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包括拥有外贸经营自主权,可以方便地与国外进行人员、信息、产品交流等。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