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中国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研究的一些问题

题目    关于中国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研究的一些问题 
主讲人  任若恩 
时间    1996年4月05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北京航空大学管理学院

关于中国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研究的一些问题


北京航空大学管理学院


任若恩

 

    在过去15年,中国由于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状况的指标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图表法计算,一直徘徊在300到370美元之间。这就产生了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问题,即:在国际可比的意义下,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多大(这可以用总量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中国的生活水平处在什么水平(这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对于这一问题的科学研究与回答对于我国的宏观决策与长期规划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在谈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时,人们喜欢说某国是世界第几大国,这与该国的领土、人口直接相关,但并不说明该国的富裕程度。只是在运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说明某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时,才是指该国的贫富,即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一个小国可以是一个发达国家,但不是经济大国,例如瑞士。一个大国可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大国,例如中国和印度。
    首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任何国家进行国际可比的宏观指标的估计都需要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资料是在一个国际标准的框架下编制的,这样所采取的指标口径、数据搜集方法、汇总方法都是国际可比的,因此最终得出的数字结果在经济意义下是可比的,即它所包含的经济活动是相同的。但仍然有两个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数字不可直接比较,第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国家是在不同的价格结构下编制这些数字的,价格结构在国家之间是否存在趋同不可知。第二个因素是这些数字是用不同国家的货币表示的,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折算系数,才有可能进行国家间的收入、生产的比较。国际比较研究多年来的努力就是集中在后面两个问题上。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估计国际可比的国民生产总值有关数字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得任何这一类研究工作都需要对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而对这一类估计结果也必然在承认其可能存在的误差条件下加以接受。国际比较研究的历史表明,最初的比较都是在工业化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当国际比较研究在国际比较项目下较大规模的展开时,有大量的概念、方法和经济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可信程度。显然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比较将更加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中国的国际比较是如此的复杂,因为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又是一个具有许多体制特殊性的国家。与中国有关的国际比较问题将是国际比较领域中最困难然而又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一、与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研究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1为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与长期规划提供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存在某些共同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下,后发展的国家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其实利用它们的经济发展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但只有科学地研究了我国的发展水平,这一借鉴才有意义,因为如果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400美元或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000美元,我们所需考虑和借鉴的显然是不同国家的不同经验,或是同类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
    2吸引国外资金流入需要使国外投资者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规模和人们的真实生活水平
    国外投资者在投资以前都要了解中国的实际经济状况,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是他们参考的主要依据。所谓中国的“大市场”,实际就是总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的数据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概念里,人均400美元意味着饥饿,不会有任何维持生存商品之外的购买力。
    3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依据
    国际上通常不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宏观经济指标来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因为难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目前国际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汇率不能正确地将本国货币表示的宏观经济数据转换为国际可比的数据,购买力平价方法是目前广泛接受的较好方法。考虑到过去十多年,我国曾经几次将货币贬值,在国际场合继续引用汇率换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明问题,会使人感到理由不够有力。考虑到我国公布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这两个指标与人均指标的数量关系,上述说法有一些自相矛盾的成分。
    根据多年来以国际比较项目为中心的理论分析与经济研究,汇率用于国际比较的误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使用汇率可以造成数据之间的严重的不一致性。例如,根据汇率估计的印度在197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0美元,而中国是130美元。由1970年到1990年,根据本国货币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国是5.5%,而印度是2.0%,而根据汇率计算的以美元为单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没有反映出这种变化,在世界银行的数据表上,199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是360美元,而印度是350美元,类似的现象还可以很容易地从许多国家的数据中发现。这也正好说明,研究更加准确的折算系数的重要性。
(二)国际经济比较与世界银行软货款
    世界银行软货款的标准是所谓贫困线,这一标准用以美元为单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但这一标准的计算是根据汇率,因此根据购买力平价原理计算的数据与上述贫困线是不可比的。购买力平价原理完成的国际经济比较结果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在世界银行的货款实践中应用。这一状况在本世纪末以前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关于中国的国际经济比较研究与中国获得软货款的资格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根据购买力平价的原理确定贫困线或其他标准,别的国家人均收入也会增加,水涨船高,中国的相对位置未必会有明显的改变。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印度,印度从一开始就是国际比较项目的积极参加国,但并没有影响该国获得软货款。而且中国获得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远远大于世界银行软贷款的规模,以上已经说明国外投资者的信心要建筑在对中国的真实经济规模和生活水平的正确估价上。
(三)国际经济比较中的经济学问题
    国际经济比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统计问题,无论是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还是在国外学术界,都有很多经济学家参与研究工作,科学的国际经济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经济学研究基础之上。

二、国外关于国际可比国内生产总值研究情况
    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由本世纪开始,由于各国官方统计数据越加完整,从而促进了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既可以由支出方进行,又可以从生产方进行,就像国民经济核算既可以由生产方进行,也可以由支出方进行。在理论上可以证明,这两种方法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本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学术界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正是按照这两个方向展开的。
    当人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意识到汇率不是进行国际比较的适当折算系数之后,就开始考虑
用购买力平价来代替汇率进行国际比较中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他们首先想到如何从支出方法估计购买力平价。第一个主要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40年。在1950年代由当时的国际组织-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支持的两个研究是支出法国际比较的奠基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在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建立了国际比较项目。该项目至今已进行了六个阶段的比较,全世界已先后有90个国家参加,主要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包括在克拉维斯等人的三个报告里。

    随着国际比较项目研究的深入,该方法的某些缺陷也显现出来,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的估计结果偏高,难以对政策分析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因此人们开始更加注意如何从生产方估计购买力平价,从而进行分产业部门的生产力国际比较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59年的研究是生产法国际比较在方法论方面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形成了后续研究的基础。自1983年开始,在荷兰格林根大学建立了国际产出与生产力比较项目,展开了生产法(或称部门法)的系统研究,现在已对30多个国家的制造业按可比的产品和产品组进行了普查,然后计算每一配合的单位值比率,根据已计算出的单位值比率分几步计算购买力平价。根
据中国目前的数据情况,已有可能使用该方法进行实际的国际比较。

三、关于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估计的历史回顾
    由于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位置,同时由于在过去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应用了不同的统计概念与标准进行国民收入统计(其间有一段时间,统计数据十分缺乏),如何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所熟悉的国民收入概念去估计中国的实际国民收入成为西方经济学界一个持久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两种体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服务的不同处理。这些研究的结果并未能解决如何估计用美元表示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问题。
    从8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核算体系正在向国际标准接近,上文所述的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之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但如何估计以美元表示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产生这种分岐的重要原因在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可能产生结果差距甚大的估计。目前在这类国际比较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世界银行图表集法,有限信息法,购买力平价方法。在购买力平价方法中,又可以分为以国际比较项目为代表的支出法和以麦迪逊及其小组为代表的生产法。采用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差悬殊的用美元表示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面我们用一张表将这些结果比较地排列出来,其中某些结果相差几近十倍。

根据不同方法对中国国际可比收入的估计


国 家    来 源    总量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百万美元    美国=100     美 元    美国=100
美 国    世界银行    4,299,440     100.00    17840    100.00
中 国    美国宾州大学(4)    3,465,616     80.61    3248    18.21
    美国宾州大学(5)    2,526,656     58.77    2368    13.27
    克拉维斯    2,827,550    65.77     2650    14.85
    戈顿    1,671,989    38.89     1567    8.78
    阿玛德    1,068,067    24.84     1001    5.61
    美国国情普查局    797,702    10.10     742    4.16
    美军备控制与裁军署    417,197     9.70    391    2.19
    世界银行    405,460    9.43     380    2.13
    美沃顿经济计量公司    328,636     7.64    308    1.73
   
    我们对这些结果及其所使用的方法做一简单的介绍
    克拉维斯1981年利用以他为主创立的国际比较的方法进行了一次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美元)的估计。这一估计的数据是由他在1979年对中国的5个城市的大约三个星期的访问中搜集的。根据公布的数字,中国在1965到1988年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5%的平均速度增长,根据克拉维斯最初的估计,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75年已达到美国同一数字的123%(同一年份印度是66%),如果依据这一估计,再利用上述平均增长速度来加以推算,则在1988年这一比例就将上升到20%,根据对中美两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较熟悉的多数专家的判断,这一比例显然是偏高的。考虑到过去10多年中,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体制所已经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及当时克拉维斯所进行的研究的自身局限性,继续使用这一估计结果去外推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容易产生误导的。
    国际比较项目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30年。在这一最大规模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中,前后大约有全世界将近90个国家参加过其数据的搜集。比较年的估计结果又由萨摩斯和海斯顿采用统计的方法外推到未参加国及非比较年,称为宾州大学世界表。宾州大学世界表对中国的估计是根据克拉维斯的估计外推而来的。作者认为这一估计也是偏高的。
    戈顿在中国学者的协助下也按照购买力平价的原理,在统计支持较弱,所作假设较强的条件下对中国的实际国民收入进行了估计。
    世界银行的阿玛德按照一种简化的标准模式比较了中国的价格与其它国家的价格,从而对中国实际的收入进行了估计尝试。
    美国国情普查局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详细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根据作者所搜集的在80年代初的大约200种价格去计算各部门的购买力平价,然后进行汇总获得可用于国民生产总值折算的购买力平价。由于这个研究是从生产方去进行国际比较,因此它的方法与国际比较项目的方法明显不同,但是也与标准的生产法有所不同。
    在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署研究中,中国学者黄(根据英文音译)的研究所提供的价格比率是整个计算的基础。在黄1982年的研究中,他利用中国的进出口商品,分别计算其国内市场的价格以及世界市场价格,然后获得了一个在概念上相当于购买力平价的价格比率。这个2.23的比率曾在国外许多有关中国宏观念经济指标的研究中被引用过。
    世界银行的数字是一个根据官方汇率的估计,但在使用汇率时,考虑了比较国与基国(即美国)在过去三年中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求出其三年的移动平均,再进行折算。
    沃顿经济计量公司的结果是根据零售价格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使用了物质产品的国民收
入指标。

四、本文作者关于中国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研究
(一)运用支出法的估计
    全部数据的收集遵循国际比较项目的分类体系。中国一方的产品与服务的的价格数据取自下列统计出版物:《中国物价年鉴》,一些省份的价格信息出版物,《重工交通价格手册》,报纸、杂志上的价格信息等。当无法获得全国平均价格时,我们选定了下列十个城市进行了通讯调查,这十个城市是北京,上海,沈阳,太原,西安,成都,南京,武汉,昆明和广州。这十个城市的平均价格就作为全国的平均价格。对某些非1986年的价格,我们采用价格指数将之折算到1986年,对某些单一城市的价格, 我们利用地区差价将之折算为全国平均价格。美国一方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数据主要得自下列来源:《美国统计摘要》,《CPI报告》,《生产者价格指数资料》,一些美国报纸上的广告,一些超级市场的价格目录,某些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报告,对十位在美国居住过一年以上的学者的采访,个别的价格数据是根据数量与支出数据估计的。样本总量为314项。
    为了使房租的比较能够反映两国之间在货币购买力方面的差异,我们在中国与美国两方面都采用了特殊的方法对房租进行了估算。
    按照国际比较项目的实践,在医疗服务、教育与政府这三个领域,通常并不根据直接的价格比较进行购买力平价的计算。这是由于在这些领域中,什么是该经济活动的产出是很难定义的,而且即使可以定义也是很难测量的。因此这些细类在国际比较文献中被称为“抗拒比较”部门,实际上是国际比较尚未解决的问题。
    实际采用的比较方法是利用服务部门的投入,同时尽可能完全地考虑各种非工资形式的收入,包括奖金与各种形式的补贴与福利性收入,然后以投入的比较代替产出的比较。
    根据上述各项数据及估计的结果,我们利用双边比较的指数方法按照国际比较项目分类系统计算出每一个细类的购买力平价,最终获得的在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购买力平价为0.9432。1986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利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数值为901元,因此用美元表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955美元。
    考虑到中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对购买力平价的影响,我们可推得适用于最近年份的购买力平价,并估计出199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47美元。对于这一结果,希望注意两点。第一点,这一估计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方法体系中的双边比较方法估计的,因此这一数字只能和根据同样方法所计算的数字进行比较,而不能和根据其它方法所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特别是不能与根据汇率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包括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所给出的结果)。第二点,由于根据购买力平价原理设计的双边比较方法本质上是在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估计,因此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所抽取的样本数据,特别是最终结果对价格样本数据十分敏感,因此这一估计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二)运用生产法的估计
    我们在过去两年中也应用生产法根据1965年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试算,根据最近完成的结果,估计的198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726美元,使用相同的方法可推得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46美元。考虑到双边比较与多边比较的差异,将上述结果与1985年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的结果相比,中国的收入水平低于巴基斯坦和泰国,仅略高于印度,因此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五、结论
    关于中国国际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研究是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问题,上述研究是非常初步的尝试。随着国际比较研究中生产法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注意,对于中国这样特殊的国家同时进行支出法与生产法的国际比较,有可能获得比较可信的结果,同时也会对揭示中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分析中国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供许多新的有用信息,同时将会对国际比较的方法论提供许多新的有用信息。运用国际比较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变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