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林毅夫: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是否真实?现在是否过热?

  12月21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我校闭幕。闭幕式上,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林毅夫教授简介:
    
    曾就读于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北京大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回国后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发起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成果丰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且担任了包括《美国经济评论》、《农业经济杂志》等著名杂志的评审员。
    
    我想从我的报告来讨论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是要看的,但还是必须真正深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来想问题,才能对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让我想起这件事情是过去几年在国际学术界和理论界讨论非常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是不是真的。按照中国官方的数字,1998年到2002年五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8%,是全世界同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从1997年年底开始,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根据理论来预测,出现通货紧缩时这个国家的经济通常是零增长或是负增长,这些理论预测和国外的经验基本符合。然而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却是全世界最高的,因此从现有的理论来看,必然会对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很大的怀疑。最早对这个问题提出怀疑的是美国匹茨堡大学研究中国经济非常有名的帕玛斯·瓦迪教授(他其实是对中国非常友好的教授),按照他的推算,中国的经济增长在通货紧缩的状况下最多是2%的增长。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国外的情况,就会发现它出现通货紧缩的机制和我们98年出现通货紧缩的机制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那么国外的理论在国内的预测力和政策指导意义就不完全适合。
    
    在国外,一般人的财富是放在银行和房地产里面,当泡沫很高的时候,财富效应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钱,因此消费就会多。大部分国家的国内生产主要是用来满足国内消费。国外的通货紧缩的触发机制通常都是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泡沫或是股票的泡沫。使投资机会变少而不断下降,消费和投资都不断下降,经济当然会零增长或负增长,只有政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财政,才能产生把负增长拉到零增长的效应。我想这样的理论对西方形成通货紧缩以及造成的结果有很强的预测力和政策指导意义。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在98年以后,我们有没有出现和国外一样的泡沫的突然破灭?没有。所以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机制并不是泡沫突然破灭产生财富效应,消费才会受影响的。中国出现通货紧缩是因为97、98年以后供给突然增长。92年以后就出现了连续5、6年时间投资增长非常快,在81年到85年的时候,投资增长每年达到19%,比经济增长速度快多了,而86年到90年,投资增长慢一点,每年达到1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很主要原因。但在91年到95年,投资增长是每年36%。投资还没有变为消费需求,生产能力却增加了200%。但需求增加了多少呢?需求的增长主要受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人均收入水平每年在7%-8%的增长,消费有8%左右的增长,五、六年积累下来消费只有增加50-60%的样子,但是生产力却增加了2倍以上,这使整个经济发生了非常微妙的结构性变化。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是一个标准的计划经济体制(另有一个称法叫短缺经济)。但在97、98年以后,中国突然什么东西都过剩,物价不断下降。需求下降不是财富效应导致的,98年以后的消费增长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基本上在7%左右,因为没有财富效应,这样的增长能力过剩对经济有影响。因为投资机会相对下降了,家庭尤其是非公有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下降很大。98年时,朱基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由政府的公共投资增加来启动投资需求,在过去五年中已经花了八千亿的特殊建筑工程。民间的非国有投资下降,政府支持的投资增加,造成了过去五年中每年的投资增长维持在10%左右,消费在7%左右增长,所以经济增长能维持在7-8%左右,西方国家不能增长是因为他们的机制和我国不一样。
    
    能源使用也在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是在短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的。在短缺经济时,中国有一个乡镇企业现象,产权界定不清,投资非常少,技术落后。到了92年投资高速增长,很多是外资、三资企业和新的民营企业,投资技术水平比较高,产品质量比较好,能源使用也比较有效率。96、97年,这些新投资都变成了生产能力。在97、98年发生了这样的结构转变:大部分效率非常低的、零耗费的乡镇企业被新的投资生产能力所取代,就出现了一方面经济增长非常快,但能源使用却下降的状况。
    
    中国是否有比较好的方法来走出目前通货紧缩的困境呢?生产能力的过剩是存量的过剩,解决通货紧缩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存量需求(既有需求的愿望,又有支付能力,但由于体制性和政策性原因不能实现的需求),这在现在任何西方的理论中大概都不存在,因为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只要有需求的愿望,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有支付能力的话就都能实现,但如果研究转型经济,确实会发现很多有支付能力但又不能实现的需求。
    
    我们不仅想知道中国过去的增长速度是不是真的,更想知道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持续。维持经济增长大概需要几个方面的因素:投入的增加尤其是资本的增加最重要;结构的转移,从低估价价值转移到高估价价值;技术的变迁;制度效率的提高。前三个因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技术,因为技术不提升的话,资本积累的边际效应就会下降,资本积累的信用性就会降低,另外没有新技术就没有新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但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到底能够维持多少时间的经济增长,技术变迁尤其是靠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一个国家的发展能维持多长时间?从理论来说,靠引进技术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加速经济增长,但引进技术必须兼和比较优势。日本就是如此,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像1960年的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各种经济社会指标如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都非常接近。再看恩格尔系数,我们现在是100块钱里的38块,日本当时是每100块钱花38元,也很接近。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我相信我国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日本为什么会达到,一是靠计划得非常快,再加上日元升值。对于中国,这两个因素都将发挥作用。因此按照前面的分析,未来30年,中国维持8%的增长,我们可以每年比美国快7%。
    
    我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很多美国老师认为,中国是计划经济的国家,芝加哥大学的这套理论对中国不适用。但我自己想回来还是对的,这并不是源于理论,而是觉得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的现实,诸位要读书,要读理论,但要注意方法论的训练,注重对中国现实的分析,才能真正在经济研究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任何经济问题应该都可以用严格的经济方法来结合分析,如果能这样来学习经济学、了解周遭的经济事物,以此来作为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我相信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就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能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作出贡献。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