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收入分配与劳动力转移——“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简报之三

2004729日,“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召开。本期简报将会议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报告和评论内容简要整理如下。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黎德福报告了题为“二元经济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论文,论文试图严格地从理论上探讨二元经济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并试图找到哪些因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哪些导致差距的缩小。在论文中,他们从一个简单的二元经济模型出发,假定经济在生产上分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而将人们的生活居住地分为农村与城镇。报告人及合作者从理论上认为二元经济中,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就业负担系数比、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对比系数、两部门分配系数比、农村工业化水平。通过简单的线性变换表明:两部门分配系数比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城乡劳动力负担系数比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二元对比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农村工业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而农村工业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则不是简单的对数线性关系,还受一个非线性残余项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前面的理论分析与中国1978——2002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数据一致,各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分析一致,并且都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而且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89。因此,可以认为二元经济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关系能够解释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大部分。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二元对比系数迅速下降、分配系数比显著提高是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相应地,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城乡劳动力负担系数比持续下降是改革开放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最后,他们对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规范分析,得出的初步的结论是:1、中国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基本上是自然的城乡收入差距;2、两部门生产率差距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因素,仅通过收入再分配不可能大幅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必须通过加快劳动力转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抑制非农部门资本深化的速度;3、农村工业化过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希望它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王飞报告了题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转移——使用区域连接CGE模型的数量分析”论文。他在论文中试图回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改革,更加自由的劳动力转移和逐渐缩小的工资差距会给各地区的生产、就业、人均收入及物价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消除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我们应该有着什么样的劳动移动强度和转移速度?为了从产业和空间上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定量的考察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各地区的生产、就业、人均收入及物价等带来的影响,报告人采用了区域连接CGE模型来把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30个地区,生产行业概括为7个行业,并通过区域间商品交易矩阵及生产要素的移动等把这30个地区连接在一起,构筑成一个中国经济的区域连接CGE模型,并从劳动力自由转移的角度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间经济差距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1997年的比较静态分析,报告人得出:如果劳动力的移动变得更加自由,为了追求高工资报酬的劳动力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会导致东部由于劳动力资源扩大而使得生产(供给)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下降;相反,在劳动力供给缩小的西部地区,由于生产规模降的下降而导致物价上升。这一情况会随着劳动力转移的自由度的加大而加大。在劳动力完全自由移动的极端的情况下,劳动力转移会使得北京的劳动力供给增加3倍多,上海的劳动力供给增加1倍多,而贵州等地的劳动力供给约减少2/31/3。同时,劳动力的自由移动会导致东西部经济规模差距(实际GDP)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均GDP差距的显著缩小。其次,通过1997——2010年的比较动态模拟,报告人预测:如果加大劳动力转移的自由度,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就会进一步缩小,但却会导致劳动力资源从西部向东部的过度转移。反之,劳动力转移的自由度过小的话,又不能达到缩小工资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效果。为了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中央政府可以追加对西部的投资。但是,如果在实施劳动力自由转移的同时并扩大政府对西部的投资的话,人均收入差距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同时劳动资源从西向东的过度转移也得到了抑制。另外,提高西部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也是改善地区间经济差距和抑制劳动资源过度转移的一个有效手段。总体来说,劳动力自由转移在改善地区间收入的差距上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中国整体经济的规模和人均收入。但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也会导致劳动力资源从西向东的过渡转移,并使得西部的经济规模下降。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的王韧报告了题为“城乡转换、经济开放与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双二元递推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的论文。论文试图揭示经济开放和城乡转换双重约束下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变动趋势。报告人以传统的两部门模型和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四部门的双二元模型,来探讨经济开放和城乡转换双重约束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内在的变动趋势。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总体就可以分为城镇开放部门、城镇封闭部门、农村开放部门、农村封闭部门四个部门。伴随一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其劳动力将逐步从农村部门转移到城镇部门;而在经济不断开放的条件下,城镇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也将不断向开放部门集中。由此可以得到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双重约束下的四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方差分解和联立方程组,报告人首先认定存在潜在的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线。另外,报告人认为双重约束下一国收入分配的基本变动趋势也可以完全用双二元模型来加以解释。

报告人用1978——2002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内及农村内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五项指标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1978——2002年间,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将基本符合“倒U假说”的推定,即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我国的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将经历一个先逐步扩大,然后逐步缩小的过程。而当前我国总体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基本原因则在于我国的城镇化程度仍然低于收入差距曲线的对称轴,即尚未达到使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区间要求。对于“动态迁移”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总体居民收入差距曲线的对称轴本身是不断迁移的,从1978——2002年间,曲线对称轴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左移--右移--左移”的过程。其中,80年代中期以前曲线对称轴是逐步左移的,其具体数值从1978年的0.4643下降到1986年的0.3322;而从1986年开始,我国的曲线对称开始不断右移,到2000年,曲线对称轴的具体数值上升到0.4623,基本上回复到1978年时的位置;而从2000开始,曲线对称轴的绝对数值又开始逐步回落。从总体趋势看,因为同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一直平稳上升,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加速趋势,因此城镇化程度与曲线对称轴间是不断趋近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总体居民收入差距正在向逐步缩小的区间逼近。由此看来,以中国为样本的分析结果获得了充分的经验支持,从而证明了双二元递推模型的有效性。

 

(周小玲、张鹏飞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