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第七届中国与世界经济年会于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多位经济学家就中美宏观经济问题、银行与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与税收政策、管制与经济秩序、移民与卫生经济学、公共财政与退休社会保障、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第一期简报报道开幕词和有关中美宏观经济形势发言内容。

会议首先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开幕致词。他指出,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在八年中举行的第七次年会(受SARS影响2003年会议未能如期举行)。在过去八年中,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1997年相比,中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89.5%,对外贸易总额则增长了255%。中国经济如此强劲的增长说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重大的改变,同时也说明早在1997年NBER的美国朋友提出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年度会议,就中国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行定期讨论,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

中国与世界经济年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其中许多现象难以用现有经济理论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就为我们提出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解释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挑战。我希望这次年会以及以后的年会能够对发展新的经济学理论做出贡献。欢迎大家来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参加这次年会!

NBER主席Martin Feldstein教授也做了开幕致辞。他说非常荣幸被再次邀请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参加这次年会。很高兴看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经济取得了同样飞速的发展。与八年前相比,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学生、教职员工的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中心拥有了如此辉煌的万众楼,也令人赞叹。我们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作为年会的主办者而深感荣幸。我要特别感谢魏尚进博士为NBER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合作以及其他与中国的交流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有了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年会项目上成功合作的经历,NBER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另一个项目,促进在中国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和在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展开交流。

举办CCER-NBER年会的初衷并不是为研究中国经济的美国经济学家提供另一个了解中国经济现状的渠道,而是让那些对美国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而又对中国经济缺乏了解的专家深入地认识中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都有意义重大,我认为美国的经济学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应该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年会将有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发言和讨论,这为我们提供了直接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的机会;同时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各位也可以从会议中找到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点或者方向。

今年,我们有着特别盛大的美国与会人员阵容,因为在这次年会开始之前,我们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世界银行一起召开了“社会保障体制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社保制度改革举行了讨论。今天在座的有六位已经参加了过去两天中的社保制度研讨会,他们是社会保险、公共卫生和税收方面的专家。在座的还有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移民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我认为未来两天半的讨论将会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而中美两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中美相互的直接投资、双边贸易以及其他国际事务等方面的问题,这次会议都将涉及并深入讨论。我期待能从中学到更多。再次感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主办这次会议所做出的辛勤工作!

 

6月30日上午第一场讨论议题是“中美宏观经济问题”。下面是有关部门发言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中国宏观经济: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1998到2002年间,中国经历了通货紧缩。零售物价指数RPI在1998年下降了2.28%,1999年则下降了3%,而2000年则下降了1.5%,2001年下降了0.8%,最后2002年下降了1.8%。我认为这是典型的通货紧缩现象。到了2003年,中国似乎走出了通货紧缩,因为2003年RPI下降了0.1%,即基本上没有通货紧缩也没有通货膨胀。同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03年上升了1.2%,CPI出现了正向的变动。同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9.5%。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的宏观形势,我们对中国宏观经济及运行周期有了一些争论。一种观点是中国已经处在一种宏观调控所能达到的理想情形,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很低,而经济增长速度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不干涉经济运行,让市场自主运行从而经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这种理想的状态。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宏观指标表现不错,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几点值得注意,而且如果对这些潜在因素不加控制,通货紧缩将会很快重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3年出现的很高的增长率主要是投资的急速增长所带来的。这一年,固定投资增长率为27.7%,并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方面,投资增长率为29.9%,另一个是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为69%。上述两个产业投资的急速增长带动了建设物资行业的投资。钢材投资增长了97%,水泥制造的投资则增长了121%。在这些投资没有完成建设时,他们是一种需求,而建成时,他们就变成了供应能力。而中国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消化如此多的生产能力的。2003年的低通货膨胀率主要是由于除了少数几种产品的价格上升之外,其他的大多数产品的价格都是下降的。在构成零售物价指数的一篮子商品中,共有16类商品。而在这16类商品中,只有4类商品的价格是上升的,其余的12类商品的价格则是持续下降的。这4类商品中,一种是食品,如农产品;这是由于这年糟糕的天气和前些年持续的产量下降。另一类价格上升的商品是黄金和珠宝,这是由于利率水平过低,只有1.8%,因此产生了对于黄金之类商品的投机性需求导致价格上升。第三类商品是书籍之类的印刷品,但这类商品的价格只有轻微的上升。最后一类商品是能源产品,这类产品价格上升是由前面提高的三个产业的急速增长所推动的。这三个产业都是高能耗产业,而同时国际能源价格也上升,结果就是中国国内能源价格的上升。但是其他12类商品,其中大多数为制造业产品,到现在为止已经持续18个月价格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那么可以预见通货紧缩将很快重返。

但是在2003年,我们一直无法在对宏观形势的认识上达成一致,因为经济运行表现强劲。直到2004年4月,理论界才对实行宏观调控达成一致,这是由于第一季度宏观统计数据的公布。2003年,投资的急速增长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4年第一季度,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3%,而中国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3%,西部地区则为52%。这时,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经济运行成为了共识。但是这里出现了新的政策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要控制投资就应该提高投资的价格,即通过提高利率来减少投资。所以央行应该运用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另一种观点是中国经济仍处于转型期,只实行利率政策调控的效果不佳,应该实施其他更多的调控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本资金充足率,提高自有资本金在投资总资本中的比例。其次,就是要限制获得贷款的渠道,因为很多投资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而在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几乎是不计成本地为投资项目提供贷款,这是导致地区投资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个人赞同第二种观点。仔细观察2003年及200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项目,以房地产项目为例,投资者希望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前完成建设并且尽可能多的销售,对于这些投资者而言,提高利率是难以降低其贷款需求的。另一方面,2003年及2004年开始的投资项目中,90%以上的投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如果投资能够得到好的回报,那么贷款者会偿还贷款;而如果投资回报很差,那么他们将取回自己10%的投入,而将亏损留给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提高利率,出于完成项目的动机,贷款者还是会继续借贷,并且由于利率提高,贷款者更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而携自有资本离开。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提到的,2003年及2004年中,多数的产业部门仍在经历通货紧缩,需要刺激消费需求。而负利率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有利措施,一旦利率变成正的,那么消费需求将受到打击,这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场争论持续了约一个月,最后政府听取了第二种观点,提高了自有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最低比例要求,要求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核时对自有资本低于30%的项目不予以批准。同时,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在为投资项目提供贷款时必须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并且中央政府还控制了年度放贷总量。这样一来,宏观经济运行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2004年,零售物价指数增长2.8%,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3.9%,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5%。2005年第一季度,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2.8%,零售物价指数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5%。从这些数据上看,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但是已经有多种现象暗示通货紧缩将再次出现。首先粮食价格将下降,而粮食价格正是2003年、2004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其次,建设物资的价格也将显著下降,钢材的价格已经下降,并且我相信价格下跌也将出现在其他的建设物资产品中。两个原因造成这种价格下跌:投资的增长率下降,从27%下降到20%至15%,即需求下降;而2003年和2004年开始的投资项目已经接近完工,这些项目由需求转变为供给。供大于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从而带来价格的下降。最后能源的价格也将随着投资增长变缓而下降。而其他的12类商品价格从1997年以来持续下降,这种价格下降还将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有理由相信通货紧缩即将来临。最迟在2005年年底,通货紧缩将出现。但是我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率,达到8%或者之上。其他国家出现通货紧缩时,往往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即增长率为零或者负值,但中国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因为,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通货紧缩是价格泡沫破灭、需求下降的结果,而在中国则是供给突然上升的结果。因此,消费需求的增长将维持在7%到8%的水平,而投资需求的增长将降为20%至15%,从而保持8%及其以上的增长率。

 

 

Martin Feldstein:“美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美国短期内经济形势非常好。2004年真实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4%,2005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3.8%,这是同年欧盟同一指标的两倍;同时失业率也降到了相当低水平,刚刚超过5%。物价水平方面的情况也很好,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了3%,而去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物价指数增长率为2.2%。但是未来一年经济增长率将很有可能低于预期水平,即低于预期的3.8%至3.5%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经济增长变缓的一个因素。石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增加到超过60美元,如此高的能源价格相当于征收了过高消费税,将导致需求的下降,从而经济增长变缓。但是我个人在这方面有乐观的估计。相比于去年,今年油价上升的幅度较低,而去年油价的因素只在一个季度显著地影响了经济,因此今年的情况将更为乐观;同时,考虑到收入的增加,我认为美国经济将保持3.5%左右的增长率。

通货膨胀是我更加担心的问题。不仅是因为能源价格上涨,更重要的是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商业成本以及最终产品价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劳动力价格。由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2002年及2003年间,劳动力价格实际上是下降的。这就导致了这两年低通货膨胀率,并且在制造业部门出现了通货紧缩。但是在2004年劳动力价格持平,2005年第一季度劳动力价格显著上升,年增长率超过3%。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导致更高的产品价格、服务价格,从而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美联储对此的反应是逐步提高利率。在经济脆弱、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美联储将隔夜拆借利率降低了1%,然后非常缓慢地提升,一次上升0.25%,最近将从3%提升到3.25%。即使这样,短期利率水平还是非常低的。美联储控制的不仅是短期利率,还有住房抵押贷款利率,10年期的抵押贷款利率低于4%。而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的短期利率水平约为1%,而真实的长期利率水平约为2%。所以,在未来我们将看到利率的进一步增加。

长期的困难来自于为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融资。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养老保险和医疗开支都会大幅度增加,这将导致税收压力大幅度提高,如果一些基本因素没有发生改变的话。主要的影响因素在10年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改革的话,未来的情形将更为乐观。

我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国际贸易收支的巨额赤字。美国经常账户现有赤字约为6000亿美元,占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并且还在快速地增长。这一指标在几年前还只有现有水平的50%,十年前只有现有水平的20%,所以经常账户赤字的规模名义上持续快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经常账户赤字融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经常账户赤字主要通过外国对美国的股权投资来弥补。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公司的股票,外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立新企业,或者购买美国企业。那时,人们认为美国市场上的回报相对于风险来说比其他市场更高。但是,目前就净值来说,美国已不是最有吸引力的股权市场,美国向其他国家投资的股权更多。债权融资成为更主要的方式,外国投资者购买了美国国库券、公司债券及其它固定收益证券。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不是美国经济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发生了变化,而是外国政府的决策发生了变化,包括中国、韩国等投资于美元资产的外国政府。如果这些外来资金都撤离的话,美国将会出现高利率,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变缓。

对于经常账户巨额赤字的出现,一个直接的解释就是储蓄率过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从占税后收入的10%、国民生产总值的7%下降到接近于零。在过去的十年中,股市市值翻了三倍,房产价值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所以人们认为自己比以前富有了很多。对于储蓄的重视程度下降了,美国的储蓄率从而显著下降。也就是说美国是通过其他国家高储蓄率来为自己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如果其他国家储蓄率下降,美国将无法为自己赤字融资。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不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很多国家储蓄率都在下降,例如日本、欧盟等。但中国、新加坡、韩国及俄国等国由于石油及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制造业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出现大量盈余,中国有700亿美元盈余,俄国有500亿美元盈余,新加坡和韩国合起来有500亿美元的盈余。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能够为自己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融资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是美国出现了如此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水平储蓄率并不意味着美国应该拥有如此大赤字。美国的储蓄率下降,很幸运的是美国的投资者的储蓄率没有下降。在未来的一种乐观的情况是,美国的储蓄率上升,并且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部分地转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我认为有理由相信美国的储蓄率将恢复到高于常规水平,这将降低美国对于外来投资的依赖性,在维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拥有更健康的国际帐户平衡。但这将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问题。如果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从国民生产总值的7%下降到3%,也就是说世界总需求将减少5000亿美元,这将对中国、中国的贸易伙伴带来影响,以及其他出口这部分商品的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张璐、卢锋整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