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全球加息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操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办的第106期《金融论坛》于9月27日举行,此次论坛由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博士以“全球加息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为主题做精彩演讲。

彭兴韵博士认为,升息已经成为全球中央银行的共同选择。2004年6月,针对能源价格的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现象,美联储率先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后,要同时宣布相应地提高再贴现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实际的联邦基金利率接近联储的目标值。同样,2005年12月首次加息后,也已连续四次加息。2006年8月3日,欧洲央行再次宣布,将其关键利率再次提高25个基点,其中再融资最低投标利率升至3%,边际贷款利率则上升到了4%,存款便利由1.75%提高到了2%。8月3日,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出人意料地宣布,将该国官定利率(official rate)上调25个基点至4.7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水野温氏就表示,日本央行需在密切关注经济和物价走势的同时,“缓慢”调整利率水平。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日则向市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虽然日本央行并无调整利率的预定时间,但并未排除今年底以前再度升息的可能性。

在谈到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时,彭兴韵博士指出,中国升息与其它国家存在差异。因为中国的利率调整是利率管制政策,是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与其它国家的利率调整有本质的区别。其它国家并不直接调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它们的利率调整只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操作目标。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依据主要是基于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根据这些国家央行的定义,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人们的投资、消费选择的预期不产生影响的一种状态。这一定义背后追求的是货币政策中性的理念。中国虽然也强调物价水平的稳定,但央行一直使用的词汇大致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这也其它国家一直强调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实质性的区别。就货币政策操作来看,中国事实上并无长期的通胀预期,这与美国的情况大致相当。格林斯潘之迷在中国同样存在。

彭兴韵博士还指出,中国货币政策任务仍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它国家的央行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且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很高,物价稳定是它们唯一的目标。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仍将大量增加;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政府肩负的重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显然要政府长期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中国经济迅速地融入全球化决定了中国与世界其它经济体的周期波动越来越密切。这给中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同时,全球化的结果是其它国家都成了中国的流动性来源。并且国际收支失衡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弱化了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

最后,彭兴韵博士强调,人民币升值无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那些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治本之策在于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