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文化论坛讲座预告

  随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迁入中科院基础科学园区新址,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计划在中关村地区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由该中心发起的科学文化论坛也期望着能从新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获得学术动力。从九爷府移座保福寺的开坛演讲将于2010年5月27日举行,由两位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望的生命科学家探讨中国的科技体制这一大议题。演讲开始的时间是当日下午2:30。现将目前已经落实的前几期活动的消息公告如下:

第一讲

5月27日星期四

演讲人:饶毅/施一公

饶毅,神经生物学家,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至2007年任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2007年至今任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2月至今,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2009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论题:中国科学体制——可能的改革?

中国现行科学体制是1920 年代以来,多个时期、多种原因逐渐演变所形成。中国科学经费大量增加的今天,是否要考虑可能的改革?国际多种模式哪些可以借鉴?中国历史上有何经验教训?中国近年改革能否推广?本演讲将对上述话题展开讨论。

第二讲

6月10日星期四

演讲人:陈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 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文革后曾回科学院从事5年受控热核聚变研究;1987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博士论文为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非线性动力学与经济周期理论”。1981年起师从普里戈金 (Ilya Prigogine) 教授,从事将非线性演化动力学模型等新兴的复杂科学工具应用于经济学和历史研究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挑战了六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均衡经济学模型。代表作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Economic Complexity andEquilibrium Illusion: Essays on Market Instability and Macro Vitality( London: Routledge,2010)等。

论题:李约瑟、华勒斯坦和亚当-斯密:从复杂演化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历史可以视为自然实验,用以检验互相竞争的社会科学理论。李约瑟问为何科学与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而非中国?华勒斯坦问为何十五世纪的文明分岔为两个非理性的趋势:地多人少的欧洲向外扩张寻找生存空间,地少人多的中国却人口倍增以满足劳力需求?亚当-斯密的两个理论(看不见的手与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则自相矛盾。这三个问题都可以用复杂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来讨论,其共同的基础是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其应用则可以解释中西演化的不同趋势,并由此讨论中国未来走向的选择。

第三讲

6月24日星期四

演讲人:刘钝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现任《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科技史学会主席。专业领域是数学史,对科学社会学也有所涉猎,近年主要关注科学文化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化问题。

论题: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与文化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连串历史因素发酵和激荡的结果:贵族对王权的约束促成君主立宪制完善,贸易立国导致全球规模的殖民扩张,实验科学传统促成了工业革命,后者的成功突出了阶级矛盾并引起社会全面转型。本演讲在对上述背景作一简要介绍之后,将聚焦于维多利亚时代科学与人文和宗教的冲突,以及科学家、人文学者对公众知识品味与科学兴趣的培养,以期对“一个开始走向小康的社会应该做些什么”提供一面史镜。

第四讲

7月1日星期四

演讲人:刘闯

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2009-2010年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西方分析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英、美科学哲学的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应邀在美国哲学学会年会、科学哲学学会(双)年会以及伦敦经济学院等学术机构演讲。

论题:量子世界中的自由意志——最新进展

自由意志问题是哲学中最引人入胜、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自由、尊严和道德责任至关重要。本次演讲中,刘闯教授将着力辩护关于自由决定的Nozick-Kane模型。通过正面回应Loewer对此模型的批判,刘闯教授将向我们展示,能动者因果性这一概念何以能整合进来,从而使得该模型能够为自由论者关于自由意志的解说提供支撑。

第五讲

7月14日星期三

演讲人:李国伟

现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专长为组合数学与图论,兼及数学史与数学哲学。1970年台湾大学毕业,1976年获美国Duke大学博士。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科学史委员会主任委员,逻辑、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专业研究之外,积极参与台湾的教育改革与科普工作。曾获得“李国鼎通俗科学写作奖”与“吴大猷科普著作翻译奖”,现在是台湾版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专栏作者之一。

论题:谈台湾《科学月刊》与台湾的科普出版

台湾的《科学月刊》是由一批留美学生在1969年发起,于1970年创刊,40年来不曾中断出版。创刊时正值“保钓”运动兴起,社员也多袭染五四精神,以普及科学为志向。历届社员里,有很多都成为台湾科学界以及社会上的领袖人物。本报告除了介绍《科学月刊》社团的历史、近况与社会意义外,也会谈及台湾科普出版事业的情形。

论坛举办地点: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联系人:罗兴波

  电 话:010-57552557 / 13521619004

  邮 件:luoxb@ihns.ac.cn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