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本膨胀之谜

\

  2007年11月16日下午5时,新浪财经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何佳、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经济学者清议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张晓艳聊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产膨胀之谜的方方面面。本次聊天的主持人为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孙铭。以下为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跟大家在网络上进行聊天,我是这次聊天的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的孙铭。先介绍一下这次聊天的嘉宾。这位是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何佳,内地的网友可能已经对何佳教授非常了解了。这位是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周春生,是著名的海归教授,对金融学、管理学非常有研究。这位是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清议先生,也是资深的财经评论员,很多网友从清议先生的博客和很多媒体的专栏里,都能读到清议先生的文章。这位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张晓艳,五道口的博士,张晓艳也是参与了亚洲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今天我们聊天的主题是“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本膨胀之谜”。为什么做这样一个聊天呢?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异常火爆,很多网友都持有股票、基金,很多网友也都是通过银行来购买基金的,这就存在一个选择问题,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机构来为我们服务。再一个,今年又是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设了法人银行,很多网友的选择权更多了。这样也就会更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银行,选择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一个著名的财经媒体,也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做了一个亚洲银行竞争力的报告,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做这样的报告,去年已经发布过一个这样的报告,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业界反响非常好。今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这样一个报告,在11月24号,将会发布这样一个报告,同时会举行亚洲银行的年会。

  我们现在就请香港中文大学的何佳教授,给我们谈谈报告研发的一些过程。

新浪嘉聊: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本膨胀之谜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何佳

  何佳:谢谢主持人。今年我们做这个项目是第二次,去年我们跟周教授合作,今年是跟人民银行五道口的张晓艳博士合作。我们合作得非常好。我们做亚洲银行竞争力的报告,主要一个是为了了解亚洲金融界的情况。另外,希望做出来的东西对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点用处,主要是这个目的。

  报告的整个研究设计这两年有些变化,但基本上还是一样。主要是竞争力的评价我们有一些指标,我们的目的、方向是评价银行的竞争力主要是银行,我们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它给股东带来长久的持续的回报,这是竞争力衡量的标准。

  围绕这么一个目的,给股东带来可持续性的回报,我们设计三个指标,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个就是银行对股东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ROA、ROE,一般用过去两年ROA、ROE的平均值,不一定会反映将来对股东的回报。我们用这两个指标,主要是它跟将来对股东的回报有相关性或者是预测性,但是不完整。不完整的话,我们就用其他两个指标来考虑,对股东持久的回报及相关的变量。一个是客观的,就是所谓的银行目前坏账率、坏账覆盖率包括规模等等,这是一个,放在一起是一个客观指标。另外还有一个主观的,主观的非常重要,主要是通过和银行家的访谈。今年访谈了将近70个银行家,一半在香港,一半在境内。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很多国家都在香港有银行,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些银行做了访谈,有大陆的中资银行,有香港的,也有中国台湾的,还有新加坡、南朝鲜、马来西亚、印度的等等都有。境内一些主要的银行我们都走访了,再加上在上海我们走访了目前外资在中国的法人银行。所以,今年和去年的差别在于主观评论这一块做了很多工作,境内的访谈家数明显增加。这样的话,获取资料就更完整。我们讲三个指标,一个是简单的用过去、历史的股东回报的数据。还有另外两个指标,主观、客观的,围绕将来银行给股东带来回报的预测的两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我们基本上是加权平均,各占三分之一,得出所谓的银行竞争力的排名,这是目前我们做的事情。

  做了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个报告应该很快就会出来。这是我们的方法。

  具体和去年相比,主要的结果,中国银行主观排名大幅度往前,这一年银行业改革,确实得到了同行认可,包括境内、境外银行家的认可,这是改革最主要的结果。

  主持人:刚才何佳教授给我们介绍了这次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一些指标的选择,以及今年的报告相比去年改进的地方。下面请长江商学院的周春生教授谈一下您理解的银行竞争力具体体现在哪里?

新浪嘉聊: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本膨胀之谜

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周春生

  周春生:去年我参与了这个项目,今年没有持续参与。一般大家谈竞争能力的时候,经常会谈到一个概念,就是核心竞争能力。很多比较标准的定义都说核心竞争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不可替代、不容易被替代、不容易被超越的核心资源。这种定义比较抽象。刚才何佳教授专门提到我们去年和今年评选主要指标的选择,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作为一个金融学家,我的观点就是主要看两样东西,一个是这个企业有没有定价能力。第二,看这个企业有没有赢利能力。定价能力,比如大家都知道劳力士手表还有女士用的路易威登,定价很高也能卖出去。但是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因为银行创新很难长久保持领先,大部分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类型上来看是比较雷同的,决定了银行在定价能力方面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浮动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个地区出现过大的差异,尽管细微的差异会出现。

  那就谈到第二个问题,银行的竞争力主要看它的持续赢利能力。跟刚才何佳教授谈的观点完全一致。我们看赢利能力包括权益回报ROE等等这些指标。赢利能力怎么决定的呢?主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的运用效率。第二,特别是对银行来说,服务的质量以及品牌和影响力,都可能对你的规模,还有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等,可能对你运营的效率,从而对你的规模以及你的赢利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像银行的竞争力排名通常都会考虑这些指标,除了像ROE、ROA这些客观的历史数据之外,还包括你的规模,包括你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等。

  这一年来,我们整个国际金融行业的变化很可喜的是中国银行的竞争力确实在提高,从市值来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按照市值来看,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当然市值就像中石油跟美孚比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国整体上可能市盈率相对较高,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内的投资者,很多人既是这些银行的股东,也是他们的客户,投资者也就是这些股东对他们有信心,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客户其实对我们银行的信心也不断提高。当然相应地来说,我们的银行跟西方的银行相比,可能受到的赤字的影响相对较小,也对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有些正面的影响。

  主持人:也对竞争力做了很好的分析。下面请张晓艳女士给我们谈一下今年研究的一些情况,因为张晓艳博士对我们银行竞争力是全程参与的,也做过很多这方面的研究。

  张晓艳:谢谢主持人。这次我们研究生部主要负责的是大陆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我主要是介绍一下大陆银行竞争力研究的一些情况。

何佳周春生等聊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产膨胀(2)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张晓艳

  这次我们大概截止到2006年末,我们国家的银行业结构,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大概113家城商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还有几十家农村合作银行,还有非常多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我们对内陆银行的研究从这一个大的范围选出来的,标准就是以2006年末总资产是在1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在这100多家银行中,按照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我们选出了大概19家银行,至于究竟是哪19家银行,得到24号才能够公诸于众。通过这19家银行的研究,我们有两方面的发现,一方面是比较好的一点,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确实是在不断改进之中,有了很大提高,可以体现在像ROA、ROE这些具体的指标上,可以看出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家银行的ROA都超过了1%,ROE的值有好几家都可以达到20%以上。还有很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很大的下降,就说明他们的资产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当然这里面有剥离各方面改革的因素,但是银行从风险管理方面,可能有很大的提高。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多银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内控机制更加健全,这些因素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也都体现出来,他们觉得中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也是在不断完善之中的。

  综合这些方面,中国这些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在不断地改善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中国银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收入结构。收入结构现在基本上90%左右都是存贷款利差,贷款利息收入占了绝大部分,非利息收入那部分大概在10%左右比较多。像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就更少,大银行会好一些。这是一点。

  第二点,不良贷款。虽然说很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很大下降,好像是资产质量在改善,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这种改善可能由于是信贷规模扩大的非常快,这样它的不良贷款率得到了稀释。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能帐面数字表现出来的值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经济有了什么样的波动,那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不良贷款问题出现。而且事实也证明,许多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绝大部分就是在经济高涨时期,银行家对于经济的前景过分乐观,这时候可能信贷审核比较宽松一些,致使发放的贷款在经济形势逆转的时候变成不良。

  还有一点,很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指标不是非常好。因为过分集中于个别贷款人或者是某一些行业,这样也会聚集着不少风险。

  但总体来说,这一年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还是挺不错的,大概就是这样。

  主持人:刚才张博士给我们介绍了今年银行竞争力研究当中一些问题,包括一些不良率,虽然有很大改善,但也是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得到了稀释,这也是值得我们银行界警惕的一个方面。

  下面请清议先生对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做一个介绍,因为清议先生对财务分析非常深入,他写的很多文章,相信很多网友都已经看过了,可以说入木三分,非常犀利。

何佳周春生等聊亚洲银行竞争力与金融资产膨胀(2)

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清议

  清议:在评价体系我估计叫客观指标,不叫主观指标。这一块除了刚才谈到的资产收益率、股东的回报率以外,实际上还有一个就是,银行的钱从哪儿来的,钱从哪儿挣的,你的赢利结构是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注意。

  因为在相当的一段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银行的贷款利率有一些年度比存款利率还要低,或者是十分接近,我们算帐不可能赚钱,中国的很多银行实际上过去的赢利维持的现象,从赢利角度来说还是对政府的依赖比较大。现在的情况跟以前相比好多了,但是这一块可能还有。我们说银行是企业,企业第一性讲的就是独立性。特别是国有银行,提高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增强它的商业银行经营独立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谈央行独立性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商业银行独立经营可操作的空间,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也有。不说大了,比如我们在他存款准备金率在不断提升,还有贷款利率改革步子也不是迈得很大,还有我们在混业经营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做突破,当然突破不突破有很深的问题需要探讨。这方面总的看起来,和境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境内商业银行独立的操作空间要相对小一点,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空间了。比如刚才谈到的一些国内商业银行的问题,关于贷款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大。因为我们说不良贷款总是突然之间冒出来,在一个时间点集中冒出来。如果你在事前不对贷款的结构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可能到时候在银行业出现风险的时候,它的冲击就变得非常大。

  私下里跟何教授聊这个问题,他说银行的竞争力真的应该从长期来观察,我们短期看一两年可能效果不太好。但毕竟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希望这个工作能够一直继续做,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可能对广大储户,对贷款人的影响就变得非常有益了。

  主持人:刚才清议先生对这个问题也做了很精辟的分析。下面请何教授再谈一个问题,因为今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内地非常多的银行高管进行了访谈,比如说对建行的董事长、民生银行的董事长董文标先生,对这些资深的银行家都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这是对银行竞争力研究非常谨慎的方面也是非常科学方面的体现。何教授,您对银行高管访谈的过程中,今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何佳:高管访谈,每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看法,同一件事情,看法都有分歧,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任何一家银行实际上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拿来对比。我第一个感觉,他们对问题的看法非常深刻,但是也很不一样。第二,确实这些银行家对自己银行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思路,他们对商业银行到底应该做什么,其实应该说还是非常明确的。

  今年谈的比较多的,一个是所谓银行自身的发展建设的过程,就是上市以后下一步怎么走。各家有各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有自己的思路。其实我也从他们的访谈当中学了不少。确实银行上市以后下一步怎么走,银行的高管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实际上和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问题是非常相关。大家都沿着这个方向讨论下去,我们的改革会越做越好,这是最主要的感受。

  主持人:周教授,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感觉内地或者说整个亚洲的商业银行,因为您对公司治理非常有研究,能不能对它的公司治理现状做一个评价?以及今年内地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有没有改进?您来做一下评论。

  周春生:关于公司治理整体上来讲,亚洲也好,特别是中国,这些年我们的银行无论从体制、管理方式、公司治理以及股权的结构,应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现在尽管在称呼上,比如像我们把工、农、中、建等等都称为大型国有银行,实际上这些银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还在改制的过程中,其余几家大型的国有银行,实际上都成了我们通常说的股份公司,而且是公众公司、上市公司,而且还往往不只是在大陆的A股上市,还接受国际资本市场的考验,在香港和其他的海外市场也非常受到欢迎和尊重。

  我们在这个改制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原来完全是政府独家拥有的情况成为历史。虽然国有依旧占有控股主导的成分。从现代公司制度建立的角度来看,这些银行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且有效地建立了董事会制度和股东大会制度。当然在这里面,如果谈我们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跟海外友什么差距的话,实事求是地说,比如说像中国工商银行和华旗相比,这两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确实有差距。这种差距比如说比较敏感的主管的安排,我们市场化的程度还不一定很高,这是中国目前的国情。这种变化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所谓公司治理,最主要的其实还是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相互制衡的种种关系。但这方面我们的进步非常大,特别是这两年。

  刚才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张晓艳也谈到这两年我们的银行,比如说在坏账方面,由于公司治理的改善,我们的银行更像一个商业银行了,而且经营业绩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然我也感觉到,中国的银行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几方面还值得改善。

  第一,中国目前银行业相当一部分利润实际上是来源于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丰厚的存贷款利差,某种程度上跟中国目前的利率政策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的存贷款利差很大程度上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央行决策的结果。对我们银行本身来说,可能是一个优势,我们有一个政策性的利润的保护,使我们有比较大的利差,所以我们的ROA很多银行才会在一个百分点以上。

  另外,在银行竞争力排名当中,就像刚才何佳教授和清先生谈到的,其实竞争力的排名更多我们是希望关注未来,当然客观的数据我们只能用数据,但确确实实中国未来的银行业会怎么样。刚才大家都谈到信贷过于集中的问题,这里面实际上是隐藏着风险,包括大量的比如资金投向一个非常特定的领域,比如房地产领域等等。如果房地产一直繁荣当然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就有可能比如说像美国的次级债风波,也是应当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毕竟银行特别是一些贷款发放,往往是十年,像有些按揭贷款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期限。这里面的风险,如果我们现在不予关注,未来银行的赢利和竞争能力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我们现在应当关注的。尽管整体上我觉得中国银行业在健康地发展。

  主持人:刚才周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内地银行业的一些情况。很多网友可能都已经注意到内地银行的市值膨胀得非常快,相信很多网友也买了银行股,银行股的估值可能也是很受争议的一个地方。很多网友就有疑问,金融资产到底是不是在膨胀?银行股的估值是不是高了?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可能金融资产膨胀在国外也有很多教训,我们请清议先生对金融市场膨胀的情况做一个介绍。

  清议:实际上教训是有,但是经验是更多一些。

  从最近300年历史来衡量的话,应当说世界上出现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金融资产膨胀。头一次应当是出现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那一段时间。第二次是出现在美国,第三次是出现在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国家。

  第一次像英国的情况,很明确就是它的膨胀是由于它贸易的顺差,使得它的黄金储备大量增加,这跟中国现在的情况应该是很接近的。实际上不只是英国、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当然美国另外有一个因素,美国当时战后由于马歇尔计划和朝鲜战争的原因,它的出口量也是很大的,也有一定的贸易顺差。另外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原因,在二战结束之前曾经有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评价美元的兑换制度,很多跟美国做生意的国家赚到美元之后就跟美国财政部要求兑换黄金,使得美国就出现了金融资产膨胀变得更为严重。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同样面对这样的金融资产膨胀,人家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像英国当时出现金融资产膨胀的时候,它是通过一个很英国的方式,凯恩斯经济学也是这样,认为金融膨胀流动性过剩解决它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转成投资,英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搞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推广纺织机,修了铁路,很明显。美国到了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变得很严重,可是那时跟英国完全不一样,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且基础设施大规模的建设,在罗斯福总统时期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了,怎么办?它消耗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衍生金融品种的大膨胀。比如过去像期货,我们都是商品期货,后来有大量的金融期货,这是美国消化的一种方法。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到底是用英国的经验还是用美国的经验,确实应该好好研究,也确实应该有更多的人去研究这个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情况,看来似乎是把流动性的问题或者是膨胀的金融资产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比较紧缩的政策,比如说提高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把它吸收到央行这里来。还有通过一些国家外汇投资的方式,进行一些消化。但是这种方式,对整个金融的行业甚至是对整体的国民经济都会产生很深刻的一些影响。

  比如现在我们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呢?处于油价越涨,中国的出口竞争优势越强,我们的GDP增长越快,这时企业为了满足需求,不得不增加产能,不得不贷款。一方面贷款需求增加,一方面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老百姓越来越多把钱提出来放到股市,商业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管理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观点,最近在深圳出现提现难的问题跟这个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出现在周一,周一恰恰是周末的时候宣布第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出现的。

  所以,我倒觉得金融资产膨胀真的是一个好大好大的问题,不仅需要决策部门,不仅是银行、金融部门,甚至包括学者在内,包括储户、贷款、借款人,都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可能我们会找到市场经济开放的一个体系,可能会找出一个更好的答案来。当然,这跟大家的利益是有很大关系的,包括去投资股票,包括像银行股国内的估值。为什么按市盈率来算,它的估值远远高于境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考虑的。

  主持人:有很多人现在也搞不明白,中国金融资产膨胀,这个膨胀对实体经济有没有好处。还有一个问题,这种膨胀是不是代表了中国金融机构潜在的竞争力在提高?这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

  周教授在国外呆过多年,相信你对这个问题非常有研究。

  周春生:金融资产膨胀从理论上来讲,一般大家都会谈到财富效应,促进消费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牵扯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因为我们的宏观经济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投资增长过快,而相应的来说消费需求增长滞后,就是说我们已经连续多年投资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费需求增长的速度。实际上消费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占50%。这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可能是有负面影响。特别是最近消费增长稍稍速度有一点加快,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倒是想谈一个观点,为什么中国的金融资产会膨胀?比如说我们的银行估值,可能比华旗的还高。我们的中国石油,为什么比美孚还高,目前利润、产值中石油比美孚小,但是为什么中石油的市值一度成为美孚的两倍。

  我有一个观点,何佳教授待会儿可以点评。一个公司股票的估值实际上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未来它产生现金流的能力。第二,我们采用的折现率。也就是投资者要求的潜在回报率。

  从中国目前来看,我们不只是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因为我觉得高速成长很难释为什么中国石油的H股比A股高那么多。这里牵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投资者银行利率是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又没有大量去海外投资,投资机会有限,我们只能接受相对低一点的潜在的投资回报率,好歹我觉得长期的回报率比银行的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高很多。如果大家要求回报低一点,同一家公司在这个市场上的估值相对高一点,而且有时差距会变得非常明显。比如同样一毛钱的红利,预期每年发一毛,十块钱的回报,就值一块钱,如果你要20%的回报,这个玩意儿只值5毛钱。目前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相对狭窄,对中国目前高市盈率做了很大贡献。而且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是理性的,否则钱放在哪儿?放在家只能贬值,放在银行扣除通货膨胀以后也基本上是贬值,你没什么出路。因为必须考虑投资者的投资机会,然后才能谈市盈率,就像你必须考虑土地资源,再谈房价。你简单地说香港的房价比美国贵,没有太大意义。你说人均GDP美国比香港还高。从这个意义上,资产的膨胀不是完全是不理性的,不能完全把它视为投资者的冲动产生的泡沫。当然我也不完全排除多多少少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

  清议:对,而且这个是这样。刚才周教授谈到关于国内的投资过度的问题,过度投资的问题。但实际上今天大家开车来,路上很堵,这是个什么问题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因为这几年,我们仅用汽车来讲,汽车现在几乎是头号生产大国了,可是我们道路的增长,由于连续四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限制,我们道路的建设速度可是远远赶不上汽车。另外,根据世行的一个估计,我看过一个材料,人均DGP达到2000美元以后,你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就应该占到GDP的5%以上。可是现在我们看来,连续很多年,十年以上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我们这方面应该说欠帐还很多,特别是现在在两个地方,在成都、重庆搞城乡统筹的示范区,这个示范区实际上就意味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刚才周教授谈股票是理性的,我觉得也是理性的,因为毕竟中国从这方面衡量它发展成长的空间是巨大的,不能光让城里人过好日子,让广大农民不能过好日子。虽然说经济学不完全是道德,但是经济学真的和道德有关系。

  主持人:张博士对金融资产膨胀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刚才清议先生也提到了有些客观、理性的方面。

  张晓艳:两位老师说得都非常对。现在不能光说金融资产银行股好像价格非常高。

  清议:是,价格高低实际上是市场行为。

  张晓艳:市场实际上是理性的,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是有限的,而且银行这两年的年报报出来的结果都非常好。如果让我选择,我也是选择银行股,而且比较了解的东西,我觉得它有增长的潜力,我自然会投资。

  清议:这叫不熟不做,熟悉这一行就要做这一行。

  主持人:我们现在来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

  网友:对银行股的估值是怎么看的?是不是认为过高了?银行股还值不值得投资?

  何佳: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刚才三位都说了,市场应该说比我们每一个人都聪明,市场最聪明。一个人不可能比市场聪明,我们要相信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分析这个问题,股价到这个程度,不是首先判断它是高还是低,是为什么会到这个程度。就像前面讲的存贷款的利差变成银行的主要收入,实际上情况很复杂。正是由于存贷款利差大了以后,银行提供很多免费的服务,就包括中间业务的收入,表面上看是一个存贷款的利差,是利息收入,实际上银行为了拿到这笔贷款,会提供很多免费的本来应该收费的服务,就掩盖了中间业务,这里存在什么东西就需要很仔细的分析,包括金融是不是泡沫,本来很简单,你说是泡沫,但是到底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也是需要分析的。包括上世纪末美国所谓高科技的泡沫,很多其实不是泡沫,是一个自然理性的回归,上去了又下来。定价不把它看做是系统风险,看作是本身独特的风险,这样定价就不在里面,这样价格就很高。新技术融合在一起又变成系统风险了,价格就下来了,也不叫资产泡沫的破灭,实际上就是自然回来了。

  对这个问题银行股价格是高还是低,取决于你自己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目前也没搞明白,每个人自己要判断这个事情。

  网友: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是怎么看的?有哪些潜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

  清议:我谈一个情况,我们要注意日本的银行,它曾经有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贷款零增长。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有意思。我们现在看到我们的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实际上跟分母扩大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我们贷款要真的增长速度放缓的话,会不会使得不良贷款由于波倍而对利率有影响,会加大?网友问的非常好,刚才何教授、周教授也都谈到了,评价竞争力一定要长期来看,长期来看这个因素至少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在线聊天就只能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希望以后有机会跟更多的网友交流。

  我想告诉各位网友的是,我们在11月24号,将在北京的威斯汀酒店举行一个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的发布仪式,同时还会有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到时候有很多金融界的高管都会参与我们这个活动。我们希望在24号那一天,在北京威斯汀酒店与更多的网友有现场的交流,希望各位网友去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谢谢网友。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