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马蔚华:探索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

  (本文根据作者2010年6月25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背景、动因与策略”主题讲演整理而成)

  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少,国际地位相对提高。有趣的是,这恰恰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的结果。在国际化的舞台上,中国银行业就像是一名幸运的观众,出乎本人意料地被请上了台。我想结合招商银行的实践,就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背景、动因与策略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背景:起步者的幸运

  众所周知,自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以来,世界银行业遭到了重创。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与经营绩效。从盈利情况看,2008年和2009年分别实现税后利润5800余亿和6600余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分别超过30%和15%;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与净息差的逐渐回升,今年的盈利情况又将明显好于去年。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境内没有一家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遭受财务危机。

  从信贷投放看,去年中国新增人民币信贷投放高达9.6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今年前5个月又增加了4万亿元人民币。从资产质量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双降,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从市场表现看,中国银行业始终担当着资本市场中流砥柱的角色,目前中国三家国有银行跻身全球银行市值排名前十位,其中工商银行名列榜首;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09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资银行入围数量已高达52家,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超过了英国、法国与瑞士。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冲击比较小,首先是因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还很有限。近几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总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还不到4%,远低于欧美大型银行40%左右的水平;而且业务范围有限,客户基础薄弱,还没有充分融入当地市场成为主流银行。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债券交易规模也比较小。雷曼事件爆发之时,中国7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还不到7.22亿美元;中国银行业涉及次贷的金额总共不超过100亿美元,不及美国次贷总规模的1%。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没有下到海里去,当然不会被海水淹死。中国银行业幸运地躲过金融危机的劫难,在国际上的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银行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逆风飞扬,也得益于自身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自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而且银行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从1978年的不足20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目前超过8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400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不良贷款率从原来高达20%以上持续下降到目前的1.4%;拨备覆盖率从原来不足20%提高到目前超过170%;资本充足率从原来的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上升为目前超过11%,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100%。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最近6年来,国有大型银行分别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上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银行治理结构日趋优化,内控机制不断健全,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

  我所服务的招商银行成立23年来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招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于1987年4月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3年来,招行艰苦创业,从成立时只有1亿元人民币资本金、1个营业网点和36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了资本净额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机构网点近750家、员工4万余人,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特别是2002年A股上市以来,招行的经营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张、效益明显提高、质量持续向好、结构日益优化、形象日渐提升的良好态势。2002至2009年七年间,招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股东权益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5%,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分别接近1%和20%,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增长超过3倍,不良贷款率从5.99%持续下降至0.82%,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55.01%持续上升至246.66%。凭借持续的金融创新、优质的客户服务、稳健的经营风格和良好的财务绩效,招行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境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之一。

  作为中国境内一家中小型商业银行,招行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得益于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业务特色。1995年,招行率先推出第一个基于客户号管理、集本外币与定活期储蓄于一体的借记卡——一卡通,被誉为中国银行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一卡通累计发卡超过5400万张,卡均存款近9000元人民币,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银行卡之一。1999年,招行抓住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历史机遇,在中国境内首家全面启动了网上银行——一网通,适应了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快速、便捷办理金融业务的需求;近年来,招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交易量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0%,电子银行综合替代率超过80%,有效弥补了物理网点的不足。

  2002年,招行基于对中国消费革命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推出中国境内第一张国际标准双币信用卡,成功取得了国内市场领跑地位;目前累计发卡量超过3000万张,在中国信用卡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并且提前实现了盈利,被誉为国际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被哈佛大学编写成MBA教学案例,我本人曾两次受邀赴哈佛专门进行课堂交流;招行信用卡被媒体评为“最受千万富豪青睐的银行信用卡”,中国许多知名人士、影视明星都是招行信用卡的忠实客户。2007年,招行在境内股份制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顶级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目前,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总数已突破1万人,管理客户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在全行零售客户总资产中的占比近13%,2009年先后被《欧洲货币》和《亚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私人银行”。

  还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银行业能够有今天的良好局面,离不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点,我本人深有体会。招行1999年开始申请设立美国代表处,近4年之后才得到批准。开设一个代表处之所以用了这么长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关键是美国对中国金融监管的质疑。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官员多次对我说,招行是优秀的,符合在美国开设分支机构的条件,但是中国的金融监管还有问题,所以你们还要等一等。招行美国代表处和纽约分行最后之所以能够获批,中国金融监管明显进步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一点,从美联储关于招行纽约分行的批准令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该批准令用90%的篇幅,详细地阐述了中国银监会监管的主要内容、具体方式与方法,明确地提到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方法,并完善了反洗钱的制度法规。确实,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向纵深推进,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也在逐步提高,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行与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自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与方法,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逐步构建了以资本监管为基础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本的审慎有效监管,使得中国银行业监管加快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动因: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结合

  刚才讲到,中国的商业银行没有下到海里游泳,所以没有被金融海啸吞没。但这绝不是说,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必学会游泳,不必下海。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资银行越来越有必要加快国际化发展,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方面,中国企业和居民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企业纷纷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02至2008年六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60%。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4万家,广泛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对外投资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8.5%,2009年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39%的情况下中国仍增长了6.5%。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机构提供相应的“跟随”服务。

  此外,近年来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探亲、留学经商等日趋频繁,对转账支付、消费信贷、信用卡刷卡等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随之大幅增长,如招行信用卡持卡人仅2009年境外消费额就超过170亿元人民币。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中资银行如果不能加快国际化发展,不能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不仅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和居民纷纷走出去后的服务需求,国内服务也会受到影响,客户就会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日益迫切。

  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境内银行业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竞争力量。截至2009年底,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和合资法人银行超过30家,外国银行分行和代表处超过300家,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资银行即使不走出国门,实际上也已置身于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如果中资银行不能尽快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就难以赢得生存发展空间。中资银行只有走出去,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力,更快地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多地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

  中国银行业当前之所以将国际化提上日程,还有一个原因是从内外条件看具备了较大的可能性。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难得的机遇。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先生认为,“当今发达国家要建立更健康的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是正确的起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明确指出,“无论已经对金融体系采取了何种措施,去杠杆化仍是当务之急”;之后,又在10月份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当前第一个主要挑战是恢复银行体系的健康,为此,必须保证当前的去杠杆化过程依然有序。”在今年4月份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联合序言中,IMF再次强调:“下一阶段,去杠杆化过程需要平稳进行,方能形成更加安全、有竞争力、充满生机的金融体系”。据统计,目前美国最大的前20家银行的平均杠杆率超过20倍,欧洲最大的前20家银行的平均杠杆率超过30倍,而包括中资银行在内的亚洲银行业的杠杆率平均只有14倍左右。

  因此,欧美银行业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去杠杆化”阶段。据初步测算,欧美银行业需要变卖10万亿美元左右的资产及补充600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才能使杠杆率基本趋于20倍左右的合理水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决定于2010年底提高银行资本金比例和达成最终的一揽子银行改革决议框架。为适应资本金监管的新要求,欧美银行业“去杠杆化”不仅在所难免,而且压力很大,而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收缩或退出海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后三个季度,全球银行跨境贷款缩减了4.8万亿美元,降至31万亿美元,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2009年萎缩幅度虽然有所减小,但下滑趋势尚未得以扭转。

  欧美银行业“去杠杆化”,给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为中资银行腾出了一定的业务发展空间。欧美银行业将退出市场或主动收缩业务,进而为包括中资银行在内的亚洲银行业留下了相应的市场空间和客户资源。二是为中资银行开展并购提供了良机。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从而为潜在并购交易提供对象来源。金融危机也使得银行并购竞争对手显著减少,加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东道国政府为稳定金融体系、化解金融风险,往往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吸引外资进入;而且,全球银行业估值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情况下,银行并购的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这些都为中资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三是为中资银行选聘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机会。此次金融危机也对金融领域的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深陷困境的金融企业纷纷选择大规模裁员以削减成本。这为中资银行以较低成本选聘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机会。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资银行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已有7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12家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1000余家,其中一级营业性机构超过80家,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和蔓延之际,中资银行也并未放缓海外发展的脚步,而是通过兼并收购、新设机构等方式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据统计,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截至目前,中资银行在境外新设一级营业性机构及附属公司23家、代表处6家,跨境并购9起,并购金额超过164亿美元。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招行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一是成功设立了纽约分行。招行纽约分行的设立曾列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内容,历经了多年艰难曲折,成为美国自1991年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批准中资银行成立的第一家分行,开创了中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2008年10月8日,招行纽约分行正式对外开业。由于地处此次金融风暴中心纽约,因此如期开业备受各方关注。纽约市市长彭博先生称赞,招行纽约分行开业对于华尔街来说就像是冬天里的春风。纽约州银行监理官纽曼先生表示,招行纽约分行能够在如此特殊的时间与地点顺利开业,充分说明了招行的实力与信心。目前纽约分行清算结算、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业务全面开展,截至2009年底资产已达2亿美元。

  二是成功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2008年10月,招行以360多亿港元并购具有75年历史、在香港本地银行中位列第四的永隆银行,是中国大陆迄今最大、香港近9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收购案例。此次并购,可以通过双方客户转介共享、产品交叉销售和业务联动,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跨境金融需求,也有利于招行积累国际化的经验。招行选择在香港进行国际化试水,应该说是明智之举。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与发达国家一样成熟的金融体系,香港的银行都是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并购香港的银行,完全可以为并购国外银行探索道路。同时,因为招行总部在深圳,与香港一界之隔,双方具有相似的人文、地缘文化,彼此间的沟通十分顺畅,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整合难度,减小并购失败的风险。正因如此,英国《金融时报》评述,“对大多数中国的国有银行而言,(招行收购永隆)这个案例并不具备可复制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合,目前已出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整合工作进展顺利,协同效应逐步显现,永隆银行各项业务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2009年全年实现净资产增长近10%。招行还于2009年正式成立了伦敦代表处,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策略:基于自知之明的正确选择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国银行业要顺利推进国际化,同样需要自知之明,选择正确的策略。应当看到,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国监管法律制度差别甚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政治风险、合规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相互交织,而中资银行国际化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的经验普遍不足、驾驭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基于这些现实情况,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购建并举的策略。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网络发展的基本路径无非二条:一是在海外逐一设立机构;二是并购目标市场已有的金融机构。这两条路径各有优劣势。新设分支机构的扩张方式具有周期较长、布局分散、壁垒较多,以及对当地市场的适应和渗透速度不快等特点,但是不存在较大的文化整合问题,管理和控制会相对容易。相比较而言,通过并购进入国际目标市场则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利用并购目标的现有网络和客户基础迅速融入当地市场,进而节省构建分支网络和客户体系的时间;二是通过并购本地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规避目标市场国针对外资银行经营设置的种种壁垒,有利于在当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资本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增长,是现代金融机构扩张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资银行机构的海外扩张方式,应由新建设立为主转变为新建设立与收购兼并并举。

  当然,并购也是有巨大风险的。据美国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为此,中资银行在考虑是否开展海外并购时,应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因素:一是管理能力,即能否有效控制并购目标。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要跟文化背景、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机构进行整合,把后者真正融合到自身体系中来,始终保持对其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中资银行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估,不要去做超越能力和发展阶段的事。假如缺乏有机整合管理的能力,反而可能丧失被并购对象原有的市场优势与业务优势,最终得不偿失。二是互补效应,即能否做到一加一大于二。要考虑并购目标与行为是否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契合。通常情况下应实现境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对国内业务发展和海外业务拓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去年3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双方互补的优势比较明显。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在中国境内拥有最庞大的客户和网点资源,在欧美等地设立了100余家海外分支机构,但其在非洲、东欧的服务网络则相对缺乏;而作为非洲最大的商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家分支机构。通过双方合作,工商银行不仅获得了为中非贸易和投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机会,更将触角延展至非洲;标准银行在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的庞大网络优势,也将成为工商银行开拓其他新兴市场的有力支撑。同样,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等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互补效应。

  招行之所以决定并购永隆银行,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考虑到双方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永隆银行历史悠久、经营稳健、质量较好,业务结构比较均衡,特别在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和优势,但也存在家族式管理特征比较明显、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在中国大陆的网点资源匮乏等不足之处;而招行具有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规范、经营绩效持续向好、各种服务渠道比较完善、在内地拥有广泛的机构网络和广阔的客户基础,以及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等优势,不足主要在于欠缺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方面的经验,在香港的渠道资源十分有限,且主要从事批发业务,零售业务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因此,收购永隆银行后,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显所长、有机整合与高效联动,双方能够达到较强的协同效应。三是并购时机,即价格与风险是否达到合理水平。在并购的过程中,定价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变化很大,因此并购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是比较好的,但也因此存在较大的估值风险,这对并购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管理先行的策略。当前阶段,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进程,必须把提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放在优先位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最大的差距不在于产品、服务,而在于管理上的差距。不弥补管理的短板,中资银行就难以适应国际化的监管要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就很难站住脚,甚至会遭遇败局。而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但最重要的是管理的理念。管理学中有一句名言:“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对中资银行而言,提升管理,首要的问题是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招行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管理理念,并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在员工中宣传灌输。比如,我们全面总结了招行客户服务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因您而变”的理念,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您而变体现了招行作为服务企业的自我定位,代表了招行不断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的创新精神,浓缩了招行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高远目标。“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们把客户比作太阳,而招行则是葵花。没有太阳的照耀,葵花就不能生长;没有客户的支持,招行就无法发展。因您而变作为招行的品牌口号,与招行的象征金葵花和代言人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一起被广泛传播,因您而变也逐渐成为招行的代名词而被中国社会各界知晓并高度赞誉。

  又如,针对中国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于2004年在国内  同业中最早提出了经营战略调整,率先实施了第一次转型,致力于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战略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招行储蓄存款占自营存款的比重超过37%,个人贷款占一般性贷款的比重接近40%,非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超过21%,中小企业贷款占对公贷款的比重接近50%,均居国内股份制银行首位,初步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同业的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特色。

  再如,去年年中,根据资本约束日趋严格、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与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现实态势,针对经营管理中与先进银行的差距,我们明确提出,要在继续深化经营战略调整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着力实施二次转型,进而不断改善投入产出与股本回报水平。为此,我们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控制财务成本、增加价值客户和确保风险可控为主要目标,着力采取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管理、提升贷款定价能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和完善组织管理体制等举措,切实推动招行走一条较低资本消耗、较高经营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对招行而言,二次转型不是简单的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一场管理的革命。通过实施二次转型,招行将稳步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在管理方面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第三,本地化经营的策略。在中国国内,有一些外资银行收购中资银行后,主要管理人员和管理模式来自母银行,效果不太理想。实践表明,海外经营要取得成功,深入了解与把握当地的监管环境、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至关重要。为此,需要采取本地化经营的策略,主要聘用当地员工,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适应当地的客户需求,熟悉当地的法律,遵守当地的行业游戏规则,进而拓展当地的客户与市场。银行机构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区别是,银行提供的是无形的金融服务,客户对银行好坏的评价主要取决于银行服务人员留给客户的印象;而一般工商企业提供的则是有形的产品,客户对其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

  因此,如果银行海外机构本地化程度不高,势必影响与当地客户的有效沟通与充分联系,进而影响当地的业务拓展。目前,招行纽约分行的员工绝大部分来自于当地金融业,其中不乏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资深金融业从业人士。并购永隆银行后,除CEO由我们派出外,基本保留了原先的管理层团队与员工,进而有效保障了永隆银行各项业务的平稳发展。

  第四,立足本土的策略。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立足点,是首先要把中国本土的业务做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银行业普遍看好的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得益于中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消费革命正在悄然掀起等因素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经济未来的良好前景决定了中国银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家庭财富总额将保持1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到2013年达到7.6万亿美元,其中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将增加到78.8万户,年均增幅为13.6%;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仅2009年一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就增长了约30%,总量已达67万户,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奥纬金融策略咨询公司的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国新增个人金融资产将占全球新增资产的1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因此,中资银行首先要立足于做好本土的业务,在此基础上,再酌情考虑海外经营的扩张速度与规模。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对于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的中国而言,银行业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尽管面临诸多严峻考验,但我们仍将一路前行,以不同的方式,探寻自己的国际化之路。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根据作者2010年6月25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背景、动因与策略”主题讲演整理而成,较讲演原文略有删节;作者授权FT中文网刊载。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