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彭文生:控制通胀的成本有多高

  我基本上讲三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看待这一次通胀的性质,因为通胀的性质可能和控制通胀的成本、对经济的影响大有关系。第二,讲一些基本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经济根本来讲还是一个过剩性的经济,是供给非常充分的经济。现在有人说,其它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例如印度、巴西等,通胀率过去十年来也比我们高很多,中国的通胀率为什么不能高一些,我要讲一下我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误导性的看法。第三我要讲通胀和市场泡沫的关系。我们正在面临资产泡沫经济,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挑战是如何控制房地产泡沫。

  首先,通胀的性质。这一轮通胀主要反映了什么因素呢?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货币信贷的投放,从2009年到现在,货币信贷投放很多,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压力。另一种观点更强调的是长期性、结构性的因素,比如说劳动力供给减少,或者说劳动力人数增速大幅放缓等。还有一种是说,中国过去几次通胀都反映在物价水平、尤其是粮食价格上,同时粮食价格有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上升过程,影响因素有土地供给的限制、农民工补贴、政府的支持等。这一观点意味着存在物价长期上升的趋势。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还是说,这一轮的通胀和过去的两轮一样,基本上是需求拉动的周期性现象。这里面货币投放可能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货币和通胀之间是什么样的传导机制,我觉得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讲,货币投放太多,造成通胀压力,好像是对的。但从市场来看,从政策层面讲,货币增长对通胀水平影响有多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历史上过去十年,广义货币和CPI通胀率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例如在2007-2008年那一次通胀最高的水平,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货币和通胀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关系。

  货币对物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信贷货币投放比较多的话,会刺激消费需求。另一个传导机制就是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因为货币投放很多,老百姓就认为价格肯定要涨,这个预期本身造成了上涨的压力。我认为第一个传导渠道是最主要的,如果对总需求拉动不大的话,也很难有通胀的预期。

  怎么看待对需求的拉动呢?狭义货币M1和CPI的关系,要比M2的关系紧密多了。正因为这样,有人把狭义货币和CPI的关系,理解成一种货币投放和通胀的关系、货币供给和通胀的关系。我个人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我认为狭义货币M1主要反映的是货币需求,不是货币供给、M1主要是什么呢?是现金和货币存款。现金是没有利息的,货币存款利息很低。所以大多数人不会把很多现金放在钱包里,所以现金和货币存款是交易的需求。这个需求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经济活动,经济增长强劲促进这种交易的出现。所以过去十年三次M1增长比较快的时期,都与经济增长强劲的时间相吻合,所以根本上还是反映货币需求。我的看法是,M1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看通胀的指标。但是我们的理解不应该是货币供给,而是经济增长的需求。

  我们再看一个比较有用的指标,潜在的供给缺口有多大?人口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或者说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放缓,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对整体经济的潜在增长可能有影响,所以对通胀也会有一定影响。但这种长期的结构性因素、人口的变化,应该是一个缓慢、逐渐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我们再看一个指标,就是统计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指标。很明显可以看到,劳动力供给在过去几个季度有很强的上下波动。劳动力供需的变化有一定的结构性因素,但主要是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供给造成的,而是需求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农产品的价格。食品价格存在长期上涨的趋势,但也存在周期性的波动。这个价格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增长都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在低收入国家,对食品的消费和需求与收入的增长有很大关系。

  这是对整体通胀的判断,总体上来讲,还是一种需求拉动的周期性现象。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控制通胀,采取货币准则作为主要手段来抑制总需求,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经济比较强劲,所以我们要把通胀拉回到一个比较可持续的、符合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进行这样的政策调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会那么大。

  第二个问题讲合理的通胀率。中国过去的通胀率平均仅在1.8%的水平,要比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低很多。我在这里提出一个看法,这里边有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尤其是人口结构。我们看看人口结构里有多少人处在生产能力阶段,多少人处在消费阶段。15-64岁的人主要定义为生产人,其余的人主要定义为消费者。现在中国的情况是,每100个消费者,就有120个生产者。所以我们是一个供给充分型的经济体,生产超过消费。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中国是在19995-2000年转为这个局面的。也就是说,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一个短缺型的经济转变为一个供给充分型的经济,这与国有企业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但人口的基本变化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我们这样的人口结构,和其它新兴市场国家很不一样。例如在印度,每100个消费者现在对应80个生产者,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印度是供给短缺的经济,巴西、越南等本质上也是短缺型经济,就不具体说了。而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情况很接近,例如日本的比例大约是110:100,美国约为100:100。美国和日本的人口结构也决定它们是供给充分型经济。英国、德国的情况也类似。

  为什么过去20年来发达国家能够在比较低通胀率的情况下,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我认为和人口结构有关系。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国家也存在着生产人口的短缺。当时这些国家都有通胀问题,一般认为经济危机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当然没错,但我认为也与人口结构的基本面有关。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比,不能说其他新兴国家面临的通胀率高,我们的通胀率也可以高。为什么说提高通胀承受度是一种危险的看法呢?因为在我们这个供给充分型的经济体里,虽然CPI不高,但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资产泡沫问题。大量储蓄要投资,同时因为通胀率比较低,货币政策相对来讲比较宽松,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是培养资产泡沫的温床。所以我们看到发达国家虽然在过去20年,能够在相对比较低的通胀下,维持高增长,但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极高,或者说资产价格波动的频率比较高。

  所以我们更需要关注中国的资产泡沫。中国的储蓄率,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还是比较稳健的,是GDP的35%,但过去十年快速增加到50%左右。有人说这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结果,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例如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一样不好,但其储蓄率很低。这主要反映为我们的人口结构,包括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大。

  为什么说风险是未来几年的风险呢?按照现在的人口比例来算,到2015年,这个比例才会达到顶峰,然后在下一个十年缓慢下降。我们的储蓄率在相当长时间里还会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就意味着需要把储蓄引导到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实体经济领域,否则的话就会有资产泡沫。房地厂价格过去十年的上升已是很明显的例子了,反映了对房地产强劲的投资需求。

  最后想讲讲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我个人认为,现在有太多人强调房市波动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周期性影响。经常有人说,房地产投资下降多少,对经济影响有多大。但不要忘记,房地产毕竟只是一个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有那么重要,能拖垮一个经济体。房地产占GDP的比例是11%-12%左右,出口占GDP在20%-30%左右,2008年出口下降那么多,我们的经济也没有垮。

  所以我们不能过多强调房地产对经济短期的影响,而应更多关注其对经济的长期危害。一个危害是财富转移。我们讲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其实过去十年造成财富差别的最大因素不是收入差距,而是资产价格,这对经济资源的分配会造成很大扭曲。我们现在观察到不少人不做实业,都做房地产,因为房地产赚钱快。更大的危害是会加大财富转移。目前的房价上涨会危害未来的年轻一代。这个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再过一二十年,中国经济会像日本一样,社会财富过多集中在老一代人受伤,会大大影响年轻人的创新力。所以说控制房地产泡沫非常重要,但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