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简报之六

  2011年6月14日下午15:15—17:0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李慧中教授主讲“民生:通胀与增长的均衡支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之中国经验研究”。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的各位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李慧中教授介绍了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虽然“促进论”者和“促退论”者持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但在对待严重通货膨胀的态度上这两种观点是一致的:即严重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增长,这也是被多数人所承认的。从全球趋势分析两者关系的实证表现,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大多呈现“低增长、低通胀”这样的长期发展状态,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低增长、高通胀”的态势,相比较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中,基本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所以,高增长、高通胀、低增长、低通胀可依同一时期不同国家而任意组合,也可依同一国家不同时期而任意组合,很难看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在实证研究方面,当前被普遍接受的一个结论是通货膨胀在中、长期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然而,政府进行政策制定时,经常要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可能出现较高的通胀率;要抑制通货膨胀就难免会影响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寻找两者之间均衡点即通货膨胀治理的“度”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要弄清通胀成因和传导途径从而“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使通货膨胀的治理势在必行,可以利用民生情况作为平衡通胀与增长的砝码,尽力保证物价上涨时的民生水平,提高民众对通胀的容忍度,从而减轻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接着,李慧中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通胀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通过一系列定性和定量分析,李教授系统地描述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从长期来看,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一定滞后性,且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要比其反作用更为长远,意即经济增长在长时间内都会对通货膨胀具有正向的作用,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可随时间而减弱。因此可以认为短期内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即使通胀治理政策存在对经济增长的副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暂时的,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影响不大。
 
  在通胀与增长关系的国际比较部分,李慧中教授对发达国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四国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对比,并强调指出:从经济增速看,发展中国家要快于发达国家;从通胀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且波动性较大的通胀率。整体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具有长期平稳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具有维持较高增长率的势头,同时伴随波动性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长期来看,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或无关或反向相关;而发展中国家两者关系差异性较大,几乎不存在稳定统一的关系,需要单独进行分析。
 
  最后,李慧中教授认为中国治理通胀的政策宗旨应该是:以保障民生为核心,处理好增长与通胀关系,努力控制基础产品生产资料等的价格水平,防止通胀的扩散,同时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让消费作为主导力量带动经济增长。这样就可调和抑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决策矛盾,使两者在突出民生这一点上达到统一。在此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与转变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关系是关键。
 
  在李慧中教授学术讲座结束之后,李洁明老师、杭行老师、高帆老师、孙大权老师、冯剑亮老师、樊潇彦老师、张涛老师等就相关问题与李慧中教授进行了交流,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