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至9月26日,“生产网络、附加值和贸易统计改革”国际会议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我们将分三次简报报告此次会议的内容。本期报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余淼杰副教授,国际投入产出分析小组的Mr. Satoshi Inomata、世界贸易组织的Mr. Christophe Degain三位嘉宾的演讲内容。
余淼杰:企业出口强度与中间品贸易成本:来自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企业进口中间品的贸易成本下降会怎样影响企业内销与出口的决定?余淼杰教授使用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贸易数据,发现企业面临的中间品关税下降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强度即出口占销售的比例。
中间品关税下降通过两个途径影响企业出口强度。首先当中间品进口关税下降时,企业可以进口更多种类中间投入品,成本下降利润增加,更多企业可克服出口的门槛。另一方面,生产出口品的部门由于有更好的国外进货渠道,可以使用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投入品,故当企业可以使用更多更便宜的中间进口品时,就促进了生产出口品部门的发展。其次,当企业可以使用更多进口中间品时,生产出口品的部门因为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进口投入品而得到扩张,如此出口相对于内销的比重也得以增加。余淼杰教授在经典的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简单理论模型并进行计量实证检验。
在实证研究部分,余淼杰教授在企业层面构建了中间品关税指标,这个指标同时考虑普通贸易和加工贸易。使用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和企业层面的生产数据,并进行筛选,合并和检验,以确保合并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计量分析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同时处理了其中存在各种内生性问题。发现企业中间品关税指标的下降有可能不仅来源于中间品关税本身的下降,还有可能来自于企业自身对加工贸易比重的调整。用Heckman两步法控制了企业自主选择更多加工贸易带来的内生性,并用工具变量处理了企业中间品关税指标中涉及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企业游说政府可能造成的内生性。
最后,余淼杰教授使用了不同的计量方法和不同的度量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使用了一阶差分回归控制时间趋势带来的共变性,使用分位数回归处理残差项的非正态分布,最后在企业中间品关税指标的度量中考虑了全部中间品的使用,控制企业进口中间品的异质性。所有这些稳健性检验,都得到了与之前分析一致的结论,即企业中间品关税的下降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出口强度,扩大了企业出口占总销售中的比重。
该文研究结果填补了关于贸易自由化与出口销售比研究的空白。此外本文还具有相应政策含义。首先本文结论证明多年以来国家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出口强度,说明加工贸易的确是扩大出口比重的重要途径。其次提示中间产品的贸易自由化可以进一步扩大企业出口占总销售的比重,在如今全球需求疲软出口不景气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可以通过降低企业面临的中间品关税以及其他投入成本促进企业出口。
Satoshi Inomata: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值:东亚的透视
Satoshi Inomata证实了东亚地区国际产品贸易结构的多样性和高互补性,而这种产品的高互补性是深化东亚各国经济的依存度的起因和结果,由起初的日本高度关注区域整合问题,逐渐过渡到中国。Mr. Satoshi Inomata认为东亚的这种全球价值链模式是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物,该贸易模式促进了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面是Mr. Satoshi Inomata对该贸易模式的具体介绍。
Satoshi Inomata展示了1985-2005年东亚国家中间品的跨国供应链不断深化和演变的过程。1985年东亚国家的跨国供应链较单一且很分散,主要以日本为核心,包括印度尼西亚、马兰西亚和新加坡;到了90年代初,供应链开始在日本周边区域扩展,加入了台湾、韩国、泰国;1995年,形成了以日本、美国、马兰西亚、新加坡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2000年,中国进入该该系统,与台湾和韩国建立了贸易合作;直到2005年,东亚跨国供应链条的扩展更为广泛和深入,形成了以日本、美国、新加坡、马兰西亚和中国为主要供应链换届,辐射到周边国家的紧密的供应链网络。可以发现,中国在这段时间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其产品供应链条与东亚其他各个国家联系更加密切。
Satoshi Inomata接着介绍了1985-2005年东亚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可以看到,在这二十年中,东亚与美国的贸易合作正在不断加强,同时中国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东亚其他各国主要为中国提供产品零部件,而中国则为美国提供最终消费品,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通过与美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整合了东亚国家价值链并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关系提高技术水平。
Satoshi Inomata进而针对中国各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基于1987-1997年的数据发现,中国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率高达300%,华东、西北地区增长率超过250%,相对而言,东北、华中地区增长率低于150%。各个区域在这十年间逐渐实现制造贸易的转移,逐渐由华南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分析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值问题的价值在于,首先,基于国际产品分配格局,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双边贸易格局,完整地展现了国际贸易价值链体系的演化过程;其次,通过对贸易链条地整理,可以有效避免国际贸易中贸易商品的重复计算;最后,基于以上两点,更加利于进行国际贸易对于经济增长进行更好的评估。
Mr. Christophe Degain:世界贸易组织倡议“世界制造”模式
Christophe Degain通过解释其倡议“世界制造”的原因,说明倡导“世界制造”的目的和实现“世界制造”的工具。他认为倡导“世界制造”对于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实现全球产品增值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该倡导可以进一步诠释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增值的内在含义。
Christophe Degain之所以倡导“世界制造”,原因在于:第一,较低的贸易税率以及国际贸易政策激励机制。国际贸易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更好地鼓励生产厂商进行国际贸易生产和制造。第二,国际消费者保持较高的需求。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更大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满足更大范围内的消费者的需求。第三,基础设施与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世界制造,可以更好地提高本国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也能借助优势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以上原因,Christophe Degain认为“世界制造”模式有巨大挖掘潜力。
更深一层次来看,推动世界制造对于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意义和价值。第一,通过推进“世界制造”,促进贸易中的价值增值,进而带动贸易发展;第二,“世界制造”政策是为进一步实现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增值的途径。
如何对世界制造产品进行统计分析呢?Christophe Degain认为分析“世界制造”政策的工具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或者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度量“世界制造”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首先,出口加工产品依赖于进口服务或产品;其次,本土国家的价值链不仅包括出口产品同时也包括进口产品;再次,事实上,所谓的本地制造产品并非本地制造产品,很多都是在国外加工制造而成,反之,宣称国外进口产品有很大可能是本地制造产品。可以看出,由于产品数量统计的复杂性增大了度量“世界制造”的难度。
基于“世界制造”的倡导, Christophe Degain进一步以飞机制造业为例,进行说明。在飞机制造业,一架飞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可以分别制造生产,最后组装成整体。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上,各个国家可以基于其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其优势产业,这样更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并且能够提高世界的生产能力,并实现产品的又一次价值增值。
对于度量“世界制造”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四点:第一,在公司或产品水平上设立案例研究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全球价值链;第二,对于贸易价值链分析,创新或改良旧有的统计方法,比如,利用投入产出表;第三,建立国际普遍认可的度量方法;第四,提出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并辅助政策制定。
Christophe Degain认为该理论未来有以下发展前进方向。首先,促进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各国政府提供可以降低贸易成本的基础设施服务或技术;其次,为跨国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最后,政策的创新和移植是推动政策改善的又一法宝。
(杨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