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三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三

简报2014年第003期(总第1098期)

背景简介:2014116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与中信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研讨会召开。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总裁及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子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卢锋:人民币国际化不要急于求成

国际货币体系以前并不受关注,如今之所以成为焦点问题,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开始崛起。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著有三篇短文,其中一篇谈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引起世界关注,也使得国际货币和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国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要讨论人民币国际化,就要给货币国际化下一个定义。一个国家内部的市场交易需要有媒介,这一媒介就是本国货币。同样,在国际上进行市场交易也需要一个国际媒介,这就是国际货币。

高度国际化的货币有两个特征:一是货币可充分兑换;二是货币规模足够大。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资本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中国的货币和语言也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平行的就是汉语的国际化。目前,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量小,科技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差很多,制度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人民币国际化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建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关于制度自信,一种理解是现在制度已经很好了;还有一种理解是可以把制度变得更好,可以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制度。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揠苗助长,不应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专门投入大量资源。在经济、制度、科技等一系列条件都满足后,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国当下的事情都跟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紧密联系。每个人每天做的事情只要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实践,都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朝目标逼近。

张杰:人民币国际化刻不容缓

人民币国际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要想继续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是必要的。从企业的角度看,尽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刻不容缓。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中,中国企业面临许多困难。例如在日常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由于资本项目管制,企业难以抓住机会走出去;国际金融体系与国内金融体系无法对接,国内很多大银行所开具的凭证在国际上不被认可。这样的金融体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难以支撑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速度,以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尽管市场化、国际化之路是大家的共识,但国际化、市场化的确可能带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这对企业发展会有负面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需要把握住节奏和时间点,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中国经济体量大,重要的是平稳发展。在汇率问题上,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但在中长期,保持稳定的汇率更为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企业根据汇率水平做出长期决策。如果汇率波动频繁,企业有很多行为难以把控,面临很大风险。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刻不容缓,但如何实现国际化是一件考验智慧的事情,需要进行仔细的制度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如何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孙子宇: 人民币国际化既要理性也要乐观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靠劳动力优势和一定的技术优势。第二阶段是靠国家走出去战略所提供的国家主导的政策性支持。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的优势已逐渐弱化。在下一个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转型将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既要理性,也要乐观。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全球250家最大的国际承包商、全亚洲进入前十名的唯一一家企业,中交集团的企业国际化指数还只有18%,而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在50%以上,差距巨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差得更远。已有人讲过,不是说国家崛起了,货币的国际地位马上就会突破。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好处在于印钱就可以换东西。目前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这是一场灾难。美国人用一堆借条换走了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什么时候中国可以靠印钱换东西,中国人就过上了好日子。在这种考虑下,下一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应转变为加大对外投资,一方面可以消耗巨额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目前,国资委考核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标准,第一位不再是承包工程等,而是对外投资(含并购)。但这还不够,因为国家对央企的考核是按年度进行,而投资项目很难在一年内见成效。可以考虑将年度考核和领导任期考核相结合,激励央企多看长期效果。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动、国家主导;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作为主体,企业在内的诸多组织作为推手,共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一点,企业就会受益一点。

最后,未来人民币必然成为继英镑、美元之后最重要的国际货币。但不赞同现在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美国资本项目的相对开放程度多一些,但制订了很多隐形门槛,他们的做法比较高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任若恩:国内外环境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过程

中国未来30年所面对的环境与过去30年相比将发生巨大变化。过去30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与生产高端产品的发达国家实现了制造分工,是互补关系。现在,一方面欧洲和美国进行再工业化重建制造业,中国与发达国家间关系的竞争性增强;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正向劳动力比中国更便宜的国家转移。

国内也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债务和去杠杆化问题。在政府、居民、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四个部门中,中国最大的债务问题在于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远高于OECD国家。中国面临非常重要的去杠杆化问题。对于去杆杠化,虽然全社会都有共识,但是没有执行,现实情况是仍在加杠杆。有人说我们先要加杠杆才能去杠杆,看不出这有什么经济学逻辑。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十几年之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与欧洲和美国2010年的情况相近,但那时中国人均GDP仍会远远低于欧洲和美国2010年的水平,这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尽管那时中国可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均GDP最重要,比总量GDP有用的多。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居民的时间偏好发生变化、居民储蓄率下降。在过去30年中,高的居民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老龄化带来的居民储蓄率下降,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每十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在上述国内外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具有国际竞争力。

(张耘昊整理、唐杰修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