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6月6日】北京 林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软环境亟需改善

2014年6月6日,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在京举办“资产证券化会计与相关风险”专题讲座,请具有美国从业经验、现任厦门金圆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兼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客座教授林华主讲。讲座由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主持。

林华从资产证券化的三个核心要素分析入手,特别强调了硬技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市场需求在利率市场化后会有更大发展,而软环境如会计处理、税务、法律的建设尤其应当重视配套建设。林华还分析了金融危机后,关于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变化,以及资产证券化面对的风险,特别强调了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自2005年开始试点。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资本监管更为严格,中国银行业贷款规模扩张难以为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来盘活信贷存量成为必要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借鉴国际上资产证券化成熟经验和做法,总结并吸收有关教训,对于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主要观点纪要如下: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资产证券化把资产负债表左端的应收账款出售进行融资,一般以信托为主体,融资主体的生命期限固定。
在资产负债表右端进行融资会扩张资产负债表规模,降低资产周转率;而在资产负债表左端进行结构化融资会提高资产周转率,减少银行发行方经济资本的占用,属于盘活存量的范畴。
能否在会计上做到真实销售和终止确认决定融资行为属于资产证券化融资(左端)或贷款融资(右端),证券化对于发行方的诸多益处取决于证券化的会计处理方式。
二、资产证券化成功发展的核心要素。
资产证券化成功发展取决于三个要素: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硬技术(如现金流模型技术)、市场需求以及资产证券化的软环境。上述三个因素中,硬技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相对较易学习;而软环境与我国法律、会计、税务体系有关,需要配套改革。

(一)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硬技术。
主要是指资产证券化中的现金流模型技术。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需要利用现金流模型来满足发行、评级、投资和监管等方面的要求,即发行人利用模型发现融资成本最低的交易结构、信用评级机构利用模型预测信用风险、投资人利用模型预测投资风险和回报、会计师利用模型进行资产估值和记账。

(二)市场需求。
1、银行发起人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回报率。资本回报率= 存贷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存贷息差下降已经成为共识;巴塞尔协议III提高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了杠杆率水平;提高资本回报率更多地要依靠通过资产证券化加快资产周转率来实现。
2、投资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按照美国经验,利率市场化将提高对货币市场基金的需求,货币市场基金是结构化债券产品的重要买家。另外,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回流也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要投资人。

(三)“软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
相对于市场和技术而言,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建设是重点,会计准则属于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特殊目的实体(SPE)合并报表规定和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此外软环境还包括证券化主体及行为限制、税收规定、风险资本约束、投资人产品选择的限制和监管以及产品评级等方面。国家可以考虑控制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从而可以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定向货币政策工具。

三、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方式对发起人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交易中的特殊目的实体(SPE)是否需要合并入表? 2.资产的转让是否在会计上形成销售?
资产证券化的好处与以上两个问题密切相关。资产的真实出售会使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现金和发行方自留的资产支持证券取代了原来的贷款资产,资产的总体风险度降低,相应的资本要求也降低。除了资产销售收入之外,服务权资产(servicing asset)和超额利差资产(excess spread)被计入当期销售收入,增加了发行方的当期利润,提高股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对银行财务指标的“刺激”作用立竿见影。
如果无法做到真实销售,那么出售证券虽然增加现金,但同时也成为发行方的负债(借款);银行保留的资产支持证券、超额利差和贷款服务权不在表内作确认(也被称作“消失在表内”)。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在证券化后双双增加,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趋于弱化。

四、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
会计准则从某种意义来讲发挥了金融危机催化剂的作用。首先,在危机爆发前,《美国会计准则第140号--金融资产的转让与服务和债务解除》(FAS140)允许合格特殊目的实体(QSPE)免于合并报表,发行人通过合格特殊目的实体(QSPE)可以轻易把资产“出售”给第三方,提前实现利润,同时隐藏风险。发起人弱化资产的风险管理意识,发放大量低质量贷款资产用于证券化交易,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次,从2006年开始,美国开始实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金融产品在会计上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危机开始后,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FAS157导致金融机构对资产(特别是资产支持证券)过度减值,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值——核减资本金——资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死循环之中,从而加重金融危机。
合格特殊目的实体(QSPE)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是:1、满足美国的通道银行资产出表的需要 (通道银行不吸收存款,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资产出表可减少通道银行的经济资本要求。2、配合境外美元回流美国,购买通道银行发行的结构化债券产品。在真实销售条件下的无追索权融资,可以把信用风险完全剥离给境外的投资人,降低银行风险。由此可见,会计准则是美国宏观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金融战略。

五、金融危机后会计准则的演变。
金融危机后,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特殊目的实体合并报表和资产终止确认方面趋于严格。比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67号-可变利益实体的合并》(FAS167),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取消了合格特殊目的实体(QSPE)免于合并的特权,要求合格特殊目的实体(QSPE)要重新接受评估。此外,二者在特殊目的实体(SPE)的合并方面渐渐趋同,即基于控制为核心的合并框架。
在资产证券化中,是否合并SPE取决于两个条件,即发行方是否拥有在SPE中的可变利益(承受损失或获取剩余回报的权利),发行方是否拥有对SPE经济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的权力。
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方基本都在SPE中享有可变利益,比如超额利差,但并不一定拥有对SPE经济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的权力。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对SPE经济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的一般是基础资产的表现,不是证券化交易任何参与方所能控制的,比如贷款的提前偿付或抵押物的贬值等, 因此普通按揭贷款交易中,发行方保留资产的服务权,并不影响资产的真实销售和出表。
但是在需要重复购买贷款的交易中,发行方一般不保留服务权,比如统合信托(revolving structure)信用卡交易或CLO交易。此类交易中,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服务商对贷款的重复购买以及交易管理。由于发行方通常都在SPE中拥有超额利差(即可变利益),如果同时保留服务权,很可能导致交易无法出表。

六、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
经过资产证券化,贷款转化为债券。与贷款相比,债券会受到市场预期、债券评级和公允价值评估的更大影响。由于评级和公允价值评估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效应,经济下行时期,实际损失和预期损失叠加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市场基本在银行间,即把贷款转化成债券由银行互相持有,由于资本计提、债券评级、公允价值、市场预期间的互相作用,如果市场规模足够大,会导致银行报表的不稳定,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市场存在负面预期时。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这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