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周其仁:增强中国改革的穿透力

 
此文为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在参加2014年财新峰会晚宴上的主题发言稿。


周其仁 :我今天来发言,不知道有这么多人,但是来了也没法跑了,只好说一说,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讨论到中国的改革,我想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全球的潮流,很多国家都在讨论改革,但是不同国家的改革,它的特点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其中大国的改革,会有大国改革的特殊点,大国就是大,层次多,发展不平衡,所以呢,形成改革共识不容易,形成的共识,做出的决定要贯彻更不容易,但是大国的改革呢,如果形成共识,如果坚持改,如果把改革落地,它的改革红利啊,它有规模效果,所以研究大国的改革啊,非常重要的就要研究怎么把一个改革的共识的形成,最后变成实际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中间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穿透。就好不容易做的正确的决定,能不能贯彻到这个大国的方方面面去?这个是很大的挑战,因为大国的特点就是大,从顶层到底层,千山万水,底层的问题,底层的经验,底层的奋斗要传递到顶层去,路途恐怕更长,千山万水还要加上万水千山,所以这个穿透,能不能有效的穿透?能不能把一个正确的决定能在实际的方方面面贯彻下来?我相信是我们观察2014年、2015年中国改革形势当中会碰见的一件事情,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四中全会关于法治国家的决定,多数都认为是正确的决定,那么如果说还有什么担心,还有什么犹豫,就是担心这个决定能不能有效贯彻?能不能有效穿透?而我刚才讲的意思,这个穿透是双向的,不单单是顶层的决定穿透到底层来,还包括底层的实际情况,底层创造的经验能不能穿透到上层去?而这个穿透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中国的大国改革是不是具有穿透力?可能对这场事关中国命运的改革可能蛮重要,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一起来做一些思考,怎么增加中国的穿透力?我相信在座各位都会有很多看法。我呢利用这个机会讲几点我的看法,要增加中国大国改革的穿透力。

第一条,改革的目标要非常的清晰,要非常的简单。这个清晰和简单的东西,它穿透力强,你像我们现在确定的经济方面,有市场这种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就是非常简单,又非常清晰的一个体制目标。在政治、社会方面,就是民主与法治,就是要把必不可少的权利放到笼子里头去,放到法治的轨道上去,社会政策就是要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来参与社会治理,来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些东西都是足够的简单,市场、民主、法治,不能复杂了,你看中国这个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都很简单。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是大国,复杂的东西很难有穿透力,你看有些民族的思想很复杂,复杂有复杂的美,但是复杂的东西放到中国这个大国来,它很难穿透。千山也过不去,更不要说万水,到了底层更复杂的东西可能就变样了,就不能凝聚成一个共同行动的共同行为。我相信这几个决定定下的体制改革的目标非常清楚,足够的简单、足够的清楚。同时根据六十年的经验正确,剩下的问题就是要坚持,简单的东西要坚持,它穿透力才能强,不能把任何改变都叫做改革,尤其不能来来回回的改,一会儿向这个方向一会儿又回来,这不是改革,改革要明确方向,这个方向要足够的简单,然后坚持下去这个大国就有很大的概率往这个方向走,这是第一条。

第二点要增加大国改革的穿透力,我在去年的观察和思考当中,我有一个看法。就是要适当减少对于改革决定和改革目标的各种各样的解读,决定是行动的纲领,不是一套复杂的理论,当然,知识决定有理论问题,需要理论界用专业知识做适当的讨论,增加方方面面对这个决定的理解。但是决定的主要部分是行动的,我现在发现有些解说,有些解读,加进了很多别的东西,一句话变成五句,五句话变成五十句,它的原来的意思,有可能就变化了。很多部门的观念上的有问题的东西就加进去了。拿我比较熟悉的这个土地制度改革而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通过改革的方案,那个意思本来很清楚,三条底线,同时鼓励地方更加多样的探索、实践和创造,但是在有些解读当中,就只剩底线了,鼓励多方面创造这个意识就没有了,底线是一层的线,另一层是放开要冲的。如果把底线变成一个封闭的圈,只能在这个圈里行动,那这个改革就很难完成它本来应该完成的使命,所以我的看法要适度减少解读,尤其不能有一些部门,一些既得利益,利用解读的过程,把原来很正确、清楚、明白的决定,变成一个带有混杂的信息含糊的东西,这样的话是不利于大国改革穿透到底层去。你像现在的十八大以后的文风,包括决定,包括主要领导的讲话,我的看法不需要什么解读,街上的老百姓都听得懂,就是做,就是跟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个部门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贯彻、行动。现在过多的解读减弱了改革的动力和穿透力,这是第二点看法。

第三点看法呢,如果要解读中央的决定,应该拿实践的经验来解读,因为一个决定写得再正确再简单再明了,做的时候会碰到大国各个方方面面极其不同的情况,到底贯彻的时候能不能贯彻下去?贯彻的时候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增加改革穿透力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我的研究和观察,这方面我们是薄弱的。我们现在中央的决定来来回回讲了很多,到底底层有哪些行动发生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这些发生的行为哪些可以运用于普遍的经验?哪些是有一些缺陷的?哪些是有误差的?这些东西要提上日程,要用经验来阐释中央的决定,否则这个决定永远是一句话,人们永远不知道这个话虽然意思简单,但是他要用做的故事来阐释到底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中国的底层,有很多往市场方向走的行动,有很多扩大民主建设法治的努力的行为。你随便举个例子,你像我们说反行政垄断,多少年前,应该是1999年,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网上语音通话,当时就被主管部门认定,民间搞的网络通讯违背了国家通讯法,结果就没收了财产抓了人,福州中院审理案子的时候就认为这个错了,因为网上的通讯在我们电信法起草的时候没有这个技术手段,你原来的法没有禁止这个行为,你怎么可以用一个原来没有禁止的行为任意的扩大,对于一个创新的活动给予制裁呢?这个案例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如果能够传递到上层,传递到顶层,用顶层的政治力量给予支持,我们的反垄断也好,我们的突破增加市场竞争也好,按照统一的游戏规则来竞争、分配利益也好,都会取得很大的竞争。我们是说中国的优秀的法官不多,优秀的律师不多,有现代法治理念的人口数量还不够多,但毕竟有啊,他有时候一个例证就有很大的穿透力,如果增加一些人来讨论这个论证,就会增加很多穿透。


第四点,中国的大国穿透力要讲究一些结点,你像经济观察来说,我们一般都认为产品的市场发展好一点,要素的市场发展弱一点,但是什么是要素市场呢?他不是每一个村庄都是要素市场,要素市场它的游戏规则、定价机制相对是很集中的,你看现在我们说全球油价下滑,什么是全球油价?在哪里定的?在整个地球表面上很少的一个地方定的,这就是高端市场,要增加中国改革的穿透力,要充分利用这些结点,因为这些结点上,新的体制站住了,原来的体制突破了,他有很大的放射力和辐射力,我想这不限于经济方面,过去说城市文明,更文明一点,就把现代的要素集中在那里,别的地方讲不清理,你到城市可以找一个好律师帮你讲理,所以要好好发挥中心市场、城市的作用,这一点我认为在未来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你像自贸区先在说还,现在扩大到天津和深圳,这个就有穿透力。当然我们作为改革的观察,也发现有不足,为什么金融改革放到港口的仓库里去搞?应该放在陆家嘴搞,它的放射力会大。这个意见提过,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有一句话我注意到了,要把上海自贸区的政策部分扩大到浦东新区,当然我现在还没有调研到底哪一部分扩大了,我是希望有关金融服务的政策,不要光在仓库区起作用,要扩大到陆家嘴来,而陆家嘴对整个长江流域,对长江三角洲,包括对亚洲的一部分,他就可能产生放射力,这也是增加中国改革穿透力的一个方面。


第五点,要增加中国改革的穿透力,要把一些硬障碍去掉。因为我们强调的是依法行政,而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当中,有一部分明显跟三中全会的新体制冲突,你往市场方向走,你扩大法治跟以往的法律可能有冲突,这是现在的改革和八十年代的改革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中央就讲了要有修法的工程,哪些发条妨碍了改革往前推就拿掉。所以去年两会的时候我曾经抱有希望,希望全国人大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有一个修法的目录单和时间表,但是没有看到,我希望2015年的两会最好有这么一个目录单,因为很多关键的条款如果不修掉,很多改革是没有办法发挥的,这是第五点,


要增加中国改革的穿透力,要做的一件工作。我相信为了收到大国改革的规模化的红利,增加改革的穿透力,应该是值得努力的。我讲到这几点限于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很大片面,如果在座各位都对这个题目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做这方面的思考,怎么增加大国改革的穿透力,因为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城市实在太多了,地域实在太大了,你要比一个新加坡的现代化过程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过程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最后借助这个财新的会,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可行之处,因为无论是顶层往底层穿透还是底层往顶层穿透,都需要有信息交流。在学校教书和媒体朋友们做的报道工作,可能会有助于这个工作。下午我听法制的分论坛讨论,有一个参会的朋友问了一句,说怎么估计未来五年中国法治的状况?江平老师的回答是,未来五年中国的法治一定会进步,但是进步的步伐怎么样?还要观察。贺为方老师的回答,说未来五年很可能还会徘徊,我相信对未来的不同估计都会有道理,我当时就想如果问到我应该怎么回答?未来五年会怎么样?未来的事情总是不完全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个东西放进去,就是把我们的努力放进去,在增加大国的穿透力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们可能在里面起一点作用,这个作用对于中国的大局到底有没有多大影响不好说。但是用一句阿里上市以后写在背心上的话说,万一有一点影响呢?我们愿意为此而努力,谢谢各位。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