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盛洪:哈耶克的自由与秩序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的关键所在。儒家传统是两千年来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精神之核,英式自由主义是三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繁荣富强的思想之源。如何应对两者之间的冲突和交融,如何实现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一进程中,个人选择与社会秩序如何更具效率和公正?

9月23日,著名经济学家盛洪围绕“儒学传统和英式自由主义”这个话题,就上述问题,在北大汇丰MBA耦耕读书会与读者们分享了他的观点与心得。本文节选了盛洪先生演讲中的精彩片段。

\

盛洪:哈耶克的自由与秩序 

 英式自由主义的哲学性

哈耶克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自发的秩序。这个概念可以市场为例来解释:市场不是谁用自己的理性设计出的制度,而是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互相的交易、互相的互动,最终形成的一套规则。市场引发了价格体系的出现,后者指导了资源流向,使资源的配置更有为效。总之,市场就是自发的秩序,而这个自发的秩序又是最好的秩序,所以自发的就是最好的。 

问题是,我们完全理解市场吗?在哈耶克看来,人们似乎理解,但是不完全理解。价格体制是人类偶然发现的一种制度,但是人们在完全理解它的原理之前就能将其妥善运用,对市场也是如此。市场的特点就是众多分散的个人进行平等自愿的交易,通过互动博弈形成的均衡,其中包括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互动的过程都是根据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而作为,根本无需考虑整个社会,最后这些分散的个人通过多次重复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均衡。这种均衡就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它构成了市场的有效性。 

当然这里有些关键点,其中之一就是“同意”。“同意”即市场中任何两个人——如买家和卖家——通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一致。“同意”的前提是自愿,如果市场中的两人都“同意”一桩交易的话,这个交易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因为“同意”就代表认为交易对自己不仅无害还可能有利,人绝对不会同意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交易。如果双方都“同意”呢?逻辑很简单,说明交易不仅不会损害其中任何一方,还会对他们有所增益,所以任何一个经过“同意”的交易一定能带来红利。 

还有“试错”,因为并非市场中所有的人都能立刻找到合适的价格,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误。但市场能容忍试错,即使这一次亏了,下一次还能调整。另外还涉及一种多次重复的博弈:市场中存在多次重复,没有重复就不存在市场,一锤子买卖无法促进市场中均衡价格的形成。市场中还可以互相参照价格,使得价格最后趋向均衡。综上所述,市场完全是众多分散的个人自动自发进行交易形成的结果。最后还要强调一个长期性,因为时间对最后结果的形成也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市场有效的原因。刚才讲到了其中一点“同意”,同意是什么?是双方作为权利平等的人,自愿地进行谈判,自愿地达成一致,此处不存在强制。所谓的“不存在强制”对哈耶克而言很简单:自由就是将强制性降至最低的状态。大家知道市场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强制性。这又涉及另一点——这种自由的状态是最有效率的状态——当然他只证明了一部分,并没有完全证明。 

推广对市场的理解

刚才谈到了传统经济学覆盖的范围内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解,如今需要把这层理解推广到习惯,推广到传统。其实最终的市场就是来源于习惯,大家知道最初市场是什么吗?宗教场所周边都有市场,例如欧洲很多大教堂的周边市场、拉萨的大昭寺周边的八角街市场等等。人们在举行宗教活动时偶然相遇,偶然萌生了交换随身物品的想法。人们发现这种交换能带来好处,此后宗教活动就逐渐地和市场交换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只是市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其实市场就是一种重复交易获取利益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把市场的概念推广成为习惯。这里是指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习惯,涉及秩序和制度,而不是个人生活习惯。 

人和人之间的习惯也是在众多分散的个人互动和博弈中形成的,与市场形成的过程非常类似,二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个简单的习惯为例,比如说你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你会说声“对不起”,别人回答“没关系”。这个习惯没有人规定,是不知何时就自发形成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习惯,比如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自己坐在哪儿?是不是每次总坐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习惯——这次坐这里我觉得还可以,也没人指责我,那我就一直坐这儿了。在很多其它场合也是如此,上课或开会时经常有人守着某个固定的座位。这就是人和人互动而自发形成的,通过多次重复确保对自已无害而为他人所接受,即成为习惯。

习惯与“自发的秩序”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绝不仅仅包括市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将理解停留在其强调市场、经济自由的最基本层面。其实哈耶克的视野很宽,他强调讲自发的秩序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现实的对应物,那就是“习惯、习俗”。所以他说“如果对于习惯、习俗以及‘所有那些产生于悠久传统和习惯做法的保障自由的措施’缺乏真正的尊重,那么就很可能永远不会存在什么真正的对自由的信奉,也肯定不会有建设自由社会的成功努力。”哈耶克在另一篇文章里也提到,“在一个传统与习惯已经使得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预期的社会里,也许能把强制缩小到最低限度。”他的意思是,传统和习惯是如此的有效,致使自由得以实现。后面那句“能把强制缩小到最低限度”是哈耶克对自由下的定义:“自由就是把强制缩小到最小、最低的那个限度。而刚才提到过,市场的自由同时等于市场的有效,因此此处自由等于有效。”所以其实他的意思是遵循这些习惯、习俗和传统的行为,一定会带来有效的结果。 

自发的秩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哈耶克认为把可见的自发的秩序融汇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习惯和习俗。习惯跟市场不同:市场是交换产品和服务的习惯之一,而习惯是交换对称或是相同的行为。对称并不代表相同,如之前谈到误踩脚后“对不起”和“没关系”的交换。在说“对不起”的时候,一定在期待着对方说“没关系”,被踩后则一定期待对方说“对不起”。其实这就是一种对称行为的交换,久而久之就转换为人和人之间共同形成的习惯。有意思的是,市场和习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交换行为,但是人们一直说市场很好而习惯不好。这在哈耶克看来是应该被批判的,因为习惯也是好的,市场也是好的。习惯跟市场都是在自由、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经过互相的同意进行交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二者皆是好行为。其实刚才从市场讲到习惯,已经证明了市场有效,因为有“同意”这个词。双方都“同意”的事一定是最有效的交易,同理可知,双方都“同意”的习惯即为最有效的秩序和规则,这就从市场有效证明了习惯有效。

敬畏“自发的秩序”

刚才用经济学分析和证明了市场和习惯的有效,但是按哈耶克的标准只是证明了其中一部分。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制度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个大话题需要理性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把握。世人皆知理性是有限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的理性自然也有限,其注意力、记忆力、分析能力、大脑也都有限,等等。说得再绝对一点:人是一种生活在三维空间,纬度有限的三维半生物。为什么是“半”?因为人的寿命有限,不能被称为四维生物。所以人的理性是也限的,何况人的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人会犯错误,人的思考也不可能很周全,这些都源于人理性的有限性。 

再有系统是复杂的,人们看近代以来的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功,都为科学达到这么高的高度感到非常自豪,例如今年阿尔法狗赢棋一事。但是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功都是简单系统的成功,没有复杂系统的,像围棋只有两个系统——两个纬度、黑白两色、316格——很有限。但是一个社会系统很复杂,它有更多的纬度——多少个消费者、多少消费品、多少企业等等——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围棋。像系统般极度复杂的东西,是无法被有限的理性分析透彻的,因为理性总有上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面对复杂系统并解决系统内的问题。所幸人类有一些用简单方法解复杂系统的捷径。一是靠经验,比如我们对现行价格体系的运作原理了解甚少,但是不妨碍我们使用,凭借好经验就够了。人类简化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靠经验,经过研究形成习惯,习惯就转为经验,并不需要过多的理性支撑。比如之前提到过在家里吃饭坐在哪儿的问题,大概从没有人理性地思考过。很多习惯完全是因为当下的经验解决了问题而逐渐形成、逐渐被相信,人类面对的问题可能会很复杂,但是相信习惯总有所助益。 

当然还有一点,经验积累以后还需要用理性去思考和把握,这样才能对其有一定的理解。只是注定不能将其全部理解,因为人类的理性达不到所需的高度,唯有心存一份敬畏。前面提到所谓“自发”的秩序存在现实的对应物,即习惯,然而“自发”只是个带有某种神圣色彩的概念——“自然神”。哈耶克信奉的就是自然神论,只是他将这个概念称为“自发的秩序”。为什么面对未知人要心存敬畏?原因很简单,可参见“人择原理”:为什么宇宙要这样发展——先有太阳系的形成、接着是地球的形成、再有地球生物体系的形成,最终是生物体系中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形成?回答是,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出提这个问题的前提——人类的存在。假如没有人类,这个问题则无从提起、无法回答。 

敬畏的意义何在?由古至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是靠自发的秩序,单凭人力所能启动的极少。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曾谈到,自然形成的制度就是最好最简单的制度。另一位经济学家斯迪格勒,人家问他什么是最好的企业规模?他的回答是,最活跃的企业规模就是最好的企业规模。诚然,自发的秩序走到今天,使人类的发展达到了这样繁荣的程度,可见这个秩序是好的。所以,人们在不懂的时候就应该敬畏,正如我在讲英式自由主义时态度一样。

(编辑:郭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