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创新是种业可持续发展动力——“2009中国国际种业高峰论


        2009年11月25-26日,由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广东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种业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以“种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种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当前中国种业发展问题展开探讨,为中外种子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共赢创造了交流的机会。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种子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未来10年里增长潜力更为显著。许多跨国企业、跨国种业集团纷纷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与国内种子企业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国种业的良性发展,是中国种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中国种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他们也提出了依然制约中国种业良性发展的一些体制和机制问题,对未来中国种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中国种业发展的三大成就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占世界6.5%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球粮食安全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种业为实现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1.单产水平不断突破,有效支撑了中国自主实现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截至目前,中国主要作物的单产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0%。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约束下,良种的有效供应为中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逐步构建了种业产业发展体系,正在形成全国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竞争市场。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尤其是2000年《种子法》的实施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种子产业的基础法律制度基本确立,初步建立起上下一体的种子管理体系,企业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自主、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形成。同时,随着外国种子企业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或者设立代表处,中国种业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3.育种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30年来,共育成各类农作物品种4000多个,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粮、棉、菜、果等主要农产品总产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促进粮食生产先后迈上7000亿、8000亿、10000亿斤的好成绩。国内种业企业在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已经成为玉米、水稻品种的重要创新力量,市场价值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中国种业发展的三大问题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企业家等在看到中国种业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制约中国种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1.创新能力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国有一流的育种科学家,比如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制约了中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没有催生出世界一流的大型的中国种业企业。在这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2.种业企业竞争能力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的种业企业数量众多,但经营规模偏小,由于缺乏有效的联合、整合,“鸡头型”小企业难以建立和支撑从资源到品种的育种创新链,而且处于种业的价值链的低端,更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市场竞争弱势明显,根本不能形成与国外种业巨头的有效抗衡,即使是登海种业、隆平高科、敦煌种业、丰乐种业这样的国内大的种业龙头企业,也还是很难和跨国公司相比。

        3.种业企业的服务能力落后于农民对科学种田的需求。国外的种子企业和种子贸易机构的代表,不仅强调培育良种,也注重良法配套,特别强调种业企业服务农业生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要性,尤其是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劳动强度、保护农业环境的现实需求的科技服务。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种业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中国种业良性发展的两个方面

        针对中国种业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中国种业面对开放和国际化的要求,与会代表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的角度认识与发展种业。建议把种业提升到国家的产业振兴计划层面,尽快出台扶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改变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加快种子企业的整合,做强做大,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民族种业企业。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结合,建设现代育种产业,使种业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

        第二,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技术服务方面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逐渐改变农业科技创新严重滞后、技术服务不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状况,扭转中国只有一流的育种科学家而没有一流的种业企业家的状况,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种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