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杂志如何初选文章

文/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学论文像是古董市场,识货的少,鉴定难度大,定价很难。经济学杂志编辑部像是古董商铺,帮着给论文定价。一般情况下,好杂志的编辑部稿源很多,编辑部会做一轮初步筛选,然后再找专家鉴定(匿名审稿)。编辑不是真正的专家,但确实有一套鉴别方法。笔者有幸在一份国内排名很靠前的经济学杂志工作多年,现在已经离开了。这里与大家分享在编辑部工作的审稿经验,主要是编辑部初审。

 

每次到编辑部,桌子上都会堆高高一摞文章,大概五六十篇左右。我的工作是用两到三小时,从稿子里挑出五到十篇文章送匿名专家审稿。其他编辑部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会每一篇都认真通读,原因是不需要。有一套方法可以省时省力地找到可能有价值的文章。

 

第一遍筛选。主要看第一页的题目、文章摘要和作者。很多的文章长相是: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题目,没有知名度的作者,再加上平平无奇的论文摘要。这三个因素和在一起,基本上就不用往后看了。这个过程半个小时结束,五十篇文章里大概挑出三十篇左右。很多文章确实是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

 

第二遍筛选。主要看前两页的引言,倒着看。最好是一眼就在引言的后面部分找到一小段话,这段话说明文章对现有文献做了什么贡献,这些贡献有什么价值。这是学术文章最重要的取舍标准,在接受了文章题目以后,这可以说是唯一标准。学术文章可以文笔晦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写文章像是盖大楼,要照顾的方方面面太多,有些地方出错不足为奇),但有了明确的新贡献,就有发表价值。有些文章很好看,结构和内容都好,读者看后受益,但是不被编辑部接受;有些文章看着费劲,好容易看完了也只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但是被接受了。这就是学术杂志和其他杂志的区别,学术杂志要得就是这一点点亮光,有了这一点点,学术研究才会有积累,才有持续进步。

 

老练的作者会明确地在文章引言后面部分把文章贡献交代清楚,也有些新手拒不交代。这不是最重要的。文章有没有明确的贡献和价值,重要的不是作者自己说明,而是作者的证明。对编辑来说,这个过程像是看一道证明题:作者通过研究文献综述,梳理逻辑线索,最终证明这篇文章有新贡献。编辑部不是真正的专家,编辑部看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如果文献综述的形式是文献堆砌、相互之间看不到清晰地逻辑线索,那这个证明题失败,文章也可以放一边了。经过第二遍筛选,五十篇文章也就剩十几篇了。这遍最花时间。

 

第三遍筛选。大致看下文章后面的内容,模型和实证部分有没有太明显的硬伤,比如完全照抄书本的理论模型。看一个模型是作者自己的还是抄来的,重点看作者对模型假设的说明和辩护。如果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在为模型假设做说明,辩护模型假设为什么与标准模型的差异,模型应该就是作者自己的。如果上来就是大段公式,说明和澄清的文字太少,看不到一个有新意的假设,模型多半不是作者自己的。实证部分,重点看对实证模型设定的文献基础讨论(这也是确保基本质量的形式性内容)。不较真数据来源、实证方法选取以及模型内生性等常见问题, 这些匿名审稿人才有发言权。有些地方即便有问题,以后可能还有修改余地,毕竟这不是发表前的终审。

 

至此,初审工作基本完成了。补充一句,给杂志投稿有运气成分在里面。特别好的文章就不说了,鸡肋文章要看运气。如果编辑部待发稿件不多,给匿名审稿人的审稿经费充裕,鸡肋文章也就过去了。反之,鸡肋文章就被扔一边了。有个同事还专门研究过投稿被接受的季节因素,很早以前的事,结果忘了,但好像是存在季节因素。

 

我2003年开始在编辑部审稿,2011年离开,见证了这个期间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进展。很多人抱怨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低、问题导向不强等等。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从水平看,中国和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从增长速度看,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惊人,不仅是实证方法运用方面的巨大进步,还有更加细致、深入、多元化的研究题目。能够在严格理论框架下解释中国问题的理论文章也开始出现了。我们杂志的论文作者以的80后年轻人为主体,也有20多岁的在读博士生。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他们身上的进步实实在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