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何帆:写作的三个境界

境界一:会收集相关资料,知道向哪个网站、媒体、专家,能够收集到所需资料。第二个境界:因为你的资料都是散乱的,能够把资料找到一个逻辑,知道为什么来说这些事情。第三个境界是敢于做出判断。

文/何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

如何写作?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千万不要觉得是非常复杂高深的事情,不要想是创作什么东西,第一个阶段就是把事情说清楚,用简单的白话文找到一个小事情来说,不要想一次把所有事情说到。上次说了写作政策报告,有相通的地方。

2.写作的三个境界与我们的比较优势

境界一:会收集相关资料,知道向哪个网站、媒体、专家,能够收集到所需资料。第二个境界:因为你的资料都是散乱的,能够把资料找到一个逻辑,知道为什么来说这些事情。例如,西班牙的问题,只泛泛地谈谈危机这不行,要看危机到底怎样了,看国债收益率变化、银行业的问题等,为什么出问题,看看他的增长、财政等问题,整理出一个逻辑。第三个境界是敢于做出判断,比如西班牙这个事,是小事还是大事。

现在,大家第一个阶段基本都能够做到。但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做不到。散乱,资料收了很多,但没有逻辑。你觉得有逻辑,但实际上不清楚。这个办公室里头,我觉得我们没有一个人达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需要你长期的跟踪,不仅有理论的功底,你研究宏观,可能需要跟踪一两个经济周期,你才有这个感觉,敢于做判断。不要以为做判断简单,做判断实际上是闭眼往下跳,有足够的胆量才能做判断。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你敢做这个判断吗?美帝国主义多么NB啊。

我们要努力做到第二个境界。我们在现在这个阶段的比较优势不是对重大问题做重大判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该怎么做,这不是我们的事,这是领导关心的事,我们没到那个境界。中国未来五十年经济怎样,我们没这个功力去做判断。等你到吴敬琏老师的年纪就敢做这样的判断了。我们能够做的是,突发性事件的判断,吴老师做这个精力肯定跟不上。突发事件,欧洲突然出事,希腊要退出,你能不能1-2天收集资料,做判断。你不要说,突发性的事情不在我的研究专业里面,它要求的就是你来做这个判断。比如上回我说过,让我判断冰岛火山是否会再次爆发?我怎么知道。但必须收集资料判断。等你知道信息的时候,信息已经要过去了,必须抓住末梢来判断。另一个,一到两周内对重大政策进行一个评价,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但政策制定者希望听到这样的信息。实际上是你对事情本身,把各方观点和逻辑梳理清楚。即使事情还没发生你还没看到,可以把事情的可能性讲清楚,事态就会这样发展。

我们的比较优势另一个是,提前找到潜在的风险。社科院现在搞创新工程,老是提的是,宗教所曾经在FLG没有声势浩大时,曾经写过一个800字的东西,警惕这样的新兴邪教组织。如果这800字被读进去了,后面可能就省掉那么多维稳费用。

另一个是做综述。鲁比尼怎么讲的,克鲁格曼怎么讲的……大的事情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这不是我们现在能做的。而是一个一个小的题目做出来,以后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3.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政策报告,宏观室季度报告,要报等。二财经评论。三学术论文。

我们从写作的角度,现在要重点联系写政策报告。如果政策报告拿下来,对写财经时评和学术论文都有帮助。财经评论无非是前面后面,逻辑是政策报告的。学术论文无非是加上模型和数据。

建议更多练习政策报告。写政策报告不会带给你愉悦,就像是计算题,而非很有意思的应用题。就是练基本功,需要细心,方法也很简单。政策报告无非就是跟写议论文一样,大家要记住,一篇政策报告就说一个观点。每段开头第一句话一定是结论。结论的后面补充几个论据。每一段之间,每段的第一句话的结论,前后是有呼应的。要么递进,要么并列,要么转折。一定有呼应。就是记住这个格式就可以了。抽出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前后的呼应。就像八股文一样。每次写必须按照这个来做。这就是做数学题的基本功。我们现在形势上有点靠着这个了,季度报告就是这样,还用黑体标出了第一句话。但内容上还欠妥。比如,第一句话,油价的上涨对中国经济有利有弊。这不是废话吗!我要的是一个结论,主谓宾都全的一个结论。如果一定要说有利有弊,你就拆分为两段话,一段话说利,一段话说弊。第一句话一定要是一个真的判断,而不是一个伪判断。你们写完了,自己检查的时候,也这么衡量。

政策报告,财经评论,学术论文之间都有语言体系的转换。学术论文与政策报告的语言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是在用一种语言写学术论文,用另一种语言在写政策报告。如果变不过来,你会写得很不像。政策报告的语言体系是自成一套的,先根据两会政策报告,再根据十二五规划,这是党的总的一套,再到财政部报告,他也有自己另一套话语。你要明白你说的东西,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你说的这个东西是萨缪尔逊-巴拉萨效应,但你这个话语在政策报告里面是不能出现的。政策报告里面不要出现专业术语,不要给领导人上课,这是忌讳。“这就是所谓萨缪尔逊-巴拉萨效应”。你要把领导人当做从来没上过学的天才。他不知道术语,但啥都明白。你得捏着鼻子把重要的政府报告仔细看看,你得知道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是怎样的。

在对策性研究的时候,我们拼的不是短期的,我们拼的是长期的。如果你要做纯学术、理论研究。你拼的是一生之中,突然之间灿烂开放的几年。你最多五年是在前沿,然后就就被人超过了。政策研究,就是拼不仅做得好,而且身体好。这需要:对重大趋势的判断,不要犯明显的错误。现在很多看似NB的经济学家,90%都对重大趋势做过明显的方向性的错误。你如果能不犯错,过五十年,你就NB了。不一定要每次都非常新颖,而是每步都比较稳,每个判断都比较稳。持续性,是一个马拉松赛跑。不要想一炮打红,红遍全中国。越是这样越不可持续。好的小说家都不是一本小说成名的,需要不断积累,超越自我。

4.常见的问题与错误

一,大家还是不会找题目。现在是国家不幸诗人幸,很多题目,知道有很多问题,但大家题目还是找不对。你知道想找欧债的文章,但找不到好的角度,平庸。写西班牙债务危机评估,这不叫角度。比如大家都写西班牙,你能不能写,过去西班牙不是以银行业稳健著称的吗,为什么现在出现银行业危机了?用白话写小事。当你找到一个我想写关于啥还不够,还得找到一个角度。有了这个角度,才能下面去写。如果你没有这个角度,没有角度就是没有问题。你提出角度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提出问题了。必须是带问号的问题。

第二个常见的错误是,老是不敢下判断。希腊到底退出还是不退出,我怎么知道呢,又不是总理又没去过希腊。中国经济到底第2季度下底还是3季度下底呢?结果就是和稀泥,希腊说严重不严重,说不严重又有点严重。不敢下判断是因为材料找的不够多,你找到足够材料之后,找到最悲观的和最乐观的观点,比如最乐观的中国经济8.5,最悲观的7,你再找哪种观点最能说服自己,试着跟自己辩论,你大概就知道自己是在7-7.5区间,还是8-8.5区间,可能不敢说是7,但可以知道肯定比以往差,这样至少你就有观点了。在正轴还是负轴,哪个象限,至少可以判断出来。

第三个错误,判断过于武断。被逼急了,就判断“希腊一定会退出”,万一不退出呢,怎么办?实验室以前说“欧债危机高峰已过”,不好这么说。看看鲁比尼怎么判断,他不说希腊退出不退出,他说“我认为希腊应该退出”,它不退是不听我的话。花旗也是很笨的,说“退出概率有30%上升到70%。即使有信心,也要技巧性的给自己留余地。

第四,文字太华丽。我的学生很多有这个毛病,学我的文风。我已经很后悔了,改不了,这是特殊时期的结果。你们一定要用的平,能够不用形容词就不用形容词。你研究员评完了,想写小说无所谓,但现在应该是练枯燥的计算题。你说无聊,八股文里面学问也很多。能干的人都是既能写好诗词,也能写好八股,苏东坡就是这样的。

5.预测和判断

我们需要预测,但经济学家最不擅长的就是预测。完全是凭空拍脑袋,你该怎么拍?重要的不是你预测的结果。我们往往认为必须预测对了才成功,不对的,因为大家都预测错,不是预测对了才成功。但你不应该犯方向性的错误。比如今年GDP8.0%,你预测8.1和8.2没关系,不要是9就可以。大家都不对的时候,拼的就是判断的逻辑。听起来有说服力。老余就是明显的例子,老余基本上每次都预测错误,但逻辑极为清晰。他的《我看世界经济》,我给他的建议《试错的记录》,但那个时候书已经出来了。有的学者经常会预测对,但他逻辑经常错。老余的问题是他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感觉,他逻辑上知道,新经济的时候,他知道美国股票肯定是泡沫,但他不在华尔街,他不知道几千点到头。我们作为宏观经济学家,我们的长项其实就是我们的逻辑。甚至很多时候,是大家提不出问题。中国,大家预测来预测去,是大家连问题都不知道,预测什么都不知道。你能提出问题,你就比别人NB。你能够提出问题,拿出论据,结果不要错的太离谱就可以了。我们的强项是我们的理论和逻辑。事实一定是跟着理论走。除非金融危机中发现理论存在重大缺陷,范式需要转变。常规情况下,事实与逻辑不符,错的一定是事实。茅于轼先生说过,逻辑是成千上万的事实锤炼出来的。

寻找答案的合理区间。以前说过,把置信区间弄出来。心里应该有这个区间。

慎重处理异常现象。能够推翻你预测的东西,很可能是你没发现的异常现象,往往原来不在你的model里面,原来没发生过,离你很远的东西。你看的是日本经济,让你错的很可能是泰国发生的一场洪水,因为日本的供应链是在泰国,泰国洪水供应链就断了。想让自己的结论更稳健,必须去找可能会有哪些异常现象。化学实验出问题,以为是瓶子没洗干净,后来发现是存在新的元素。

不要以言论为论据,要有事实和数据。比如,温家宝总理讲我们对中国经济很有信心,雷曼兄弟总裁说我们……,欧盟总裁说……。不能以言论为论据。只能找事实和数据。

好的判断一定要铁证如山。很多人只能找到疑似证据。比如,油价可能会上涨,因为下半年经济可能回暖。然后就过去了。但你有没有去看库存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如果你想用论据说清楚观点,一定要看你能不能找到铁证。你可能找不到,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研究。找不到铁证,就只能说在什么条件下,用分析和逻辑判断来补事实与数据的不足。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调出录像来说就是某人干的坏事,但必须找到强有力的证据和逻辑。所以莱温斯基的裙子就作为证物很重要,你说他们两个人见面常常笑,这个不行。

重要的观点必须反复阐述。还有一个问题是,学生常常说这个题目有人写过了或者说我已经写过了。只要你的判断是对的,你就得反复说自己的观点,就是在反复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正着说,反着说,才能把问题说透彻。别人说过了,恰恰对你是有好处的。好的题材是有几个人写了,但写的不好,你就有机会。如果是一个人都不做的题目,肯定是题目有问题,无法做出来。好的题目是别人已经做了,但做的又不好,或者说别人做了,我可以换个角度来做。好的经济学家,就是一辈子说一句话。卢卡斯就是不断说“理性预期”,说二十年就得诺贝尔奖。

6.文字

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显得非常软弱,主动语态更铿锵有力。减少文章中的连接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营造虚假的逻辑感。减少“了”、“的”、“着”,显得文章很没有肌肉感。进行了,开展了,实施了,很乏味的词,都是智商低的人用的词。剩下来的就是主谓宾。

多用句号,多用逗号,不用破折号。一句话超过15个字,一般都应该有一个逗号。好的作家都不用破折号。英文中破折号用的太随意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如果说着说着想要转到别的地方,可以用脚注的方式,短的可以用括号括进去。用破折号是非常不严肃的写作。

不生造词汇。文艺范,翻译腔,都不用。注意词语的搭配。看看吕叔湘等人的文章,买本新华字典多看看。实验室里面,大家写作的热情高了,写作的寂寞少了,讨论交流一下,这是非常不错的。希望大家保留下去。不管最后干什么,能够脱颖而出的,就是写作。每次都是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才发现有切身体会。

7.如何写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我发现大家不会写文献综述。大家可能不服气。一些文献综述就是,关于这个问题,国外的研究者是helpman1998、grossman 2002……,国内的有林毅夫1999,(然后想到自己说的老板是谁,就是谁,1997)。不能简单的罗列文献。选用文献要有品味。

文献综述中一定要有逻辑线索。文献综述是一棵树,你的文章在树上是哪个脉络,哪一枝。你的基本模型的思想最早从哪里来,跟你并排的研究有哪个,你为啥不做他的要做你的。所有你谈到的参考文献,要么在你的上头,要么在你的旁边。跟你没有关系的,你管他是你的领导还是老师的,一律砍掉。你的贡献在哪,一定是边际上的,你必须告诉我你的贡献是在哪个基础上做出来的。每篇论文不要超过15篇参考文献。这可以作为硬指标。这是林毅夫说的。你要写论文的话,最多看个10篇15篇,如果这10-15篇是重要的,足矣。再多就是掉书袋了。你得看超越这15篇,你还能走多远。除非是专门做文献综述。否则做自己的研究,可以把15篇参考文献作为硬指标。

培养自己的学术品位,什么《牡丹江师专》、《河南金融》上的文章,就不要引了。看你朋友是怎样的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人。你参考文献出来之后,大家就知道你是哪个路子的,你是哪个家族的,是勃艮第家族的还是波旁王朝的,大家都知道。学术做到最后,就是一个品位。就跟喝茶一样,是一个品位,不是为了解渴。穿衣喝茶写论文都一样求一个品位。都是在细节的地方看得出来品位。手袋和手链的搭配,才能看得出品位。论文的品位就在细节中。

内容提要非常非常关键。就这200-500个字一定要写清楚。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