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育改革十年探索纪实

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2004年7月1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改革创新历程中,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一笔。体制内首位非全时实聘海归院长、美国德州A&M大学终身教授田国强于当日走马上任经济学院院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求实创新、打造一流”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振兴学校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科,“用五至八年时间将上海财大打造成中国乃至亚洲一流的财经类大学”。

立此“军令状”的田国强一时成为整个经济学界的焦点,连同上海财大的体制内改革,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一同发酵,在当时的教育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鼓励的、赞同的、观望的、怀疑的、反对的……各种声音袭来,仿佛就在昨天。也有人曾对田国强表示,上海财大不咋地,怎么选择它作为改革基地。田国强给出的回答是“一张白纸上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

十年磨一剑。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最新排名,上海财大经济学科已从籍籍无名到跻身大中华第1、亚洲第6、世界第61位,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跨跃式提升,并保持着继续向世界前列挺进的态势。经济学院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和所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给国内高校带来了影响极大的正外部性,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和经济学教育改革实践。

上海财大改革载体“经济学创新平台”,促成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这一旨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教育制度安排的形成并被列入首批项目,推广到了其他20多所高校,后者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理论经济学”学科于2012年成为上海市重点打造的旨在建设国际一流学科的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A类学科。

从一张白纸、一纸蓝图到比肩亚洲一流,上海财大体制内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和“嬗变”过程,浸透着许多主事者、参与者、亲历者和一大批志同道合者的心血。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策略与实践》一书,作为上海财大高等研究院改革论丛的首发本,全息式地呈现了该校十年来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历程。

 

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

在一份时间标注为2004年8月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三年振兴计划”上, “打造一流师资、强化学术研究、全方位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等六大核心措施赫然在列,其中打造一流师资被摆在了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位置。在田国强看来,一流大学有三个必要条件,即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当时上海财大的生源质量是有保证的,最大的短板在师资,也是课程质量难以提升的根源所在。

2004年上任后不久,田国强即开始亲自动笔起草后来于当年底发布在美国经济学年会的经济学家招聘平台JOE(Job Openings for Economists )的海外人才招聘广告。这个招聘平台是北美乃至全球经济管理类最成熟的招聘市场,每年年会召开之际,该平台都会汇聚北美和欧洲顶尖高校的应届博士生参加年会和找工作,同时几乎全球知名的高校也都会来这里招聘教师。

上海财经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是国内经济学教育领域较早利用此平台开展海外人才招聘的高校。与后者不同的是,改革初期上海财大采取了每年10名、三年30名的大规模引进的招聘策略。田国强说,“就像长江截流一样,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行。若是零零碎碎地引进,海归教师很快就会被同化,沦为找课题或补课赚钱,无暇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有了田国强这样的“蜂王式”拔尖领军人才坐镇,大量“蜜蜂”跟进的人才“滚雪球”效应很快即得到呈现。2005年首批报到的10位海归博士,即大都毕业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国际经济学学术重镇。这些青年博士刚入校即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常任轨”教职通道,实行高标准的国际化考核体系,并辅以与国际经济学家人才市场接轨的“年薪制”配套制度,这一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Tenure-track类似的增量改革式制度安排,开启了上海财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双轨制人事管理模式。

时至今日,首批海归博士中已有4人经过严格的国际同行评议,拿到了学校的“常任教职”。目前学院已获常任教职的教师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大都有论文发表,成为享誉国际学界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由此,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也在海内外形成高度规范化、国际化的“口碑效应”,被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认为是“国内最好的”,研究做得最好,制度也是最为规范和具有可持续性的。

筑巢方能引凤!正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研究环境,10年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才能陆续引进了约70名海归博士。由于严格执行六年“非升即走”及向国内外一流大学正常人才流动造成的人员变动,目前学院教师中有海归52位,占比约60%。“非升即走”机制,打破了传统体制下高校教师一纸合同定终身的“铁饭碗”模式,使得师资可以“流得动”,从而可以常年坚持批量引进并逐年提升引人标准,实现师资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在批量引进海归全职教师的同时,学院也通过采用海外特聘教授制凝聚了10余名现任职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终身教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并进一步以中外联席系主任制的机制创新聘请其中的4位领军人物各系海外联席系主任,借助他们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与前瞻发展思路,在规划学科发展、海外人才招聘、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同行评审、建设学术团队等方面发挥作用。

学院现有的6位中央“”入选者、6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5位新世纪优秀人才中,有不少就是在学院的学术环境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也推动学校被中组部列入第三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时任中组部部长的李源潮在上海市入选“”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曾充分肯定上海财大的成绩。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厚基础、强应用、重创新、国际化

成规模引进的海归团队,催生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全方位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与国际接轨,改换教材、改进教学、改变教风,以国际前沿的经济学视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英文授课,等等,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我从做学生到当老师,在学校里呆了大半辈子,知道学生想要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我的改革第一件事情就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田国强说出了自己的最初想法,他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竞争力,并且后劲十足”。

2004年7月,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与教务部门沟通,改变原有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除了要打好数理基础,还强化了马克思资本论原著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学习,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给学生提供严格、系统的理论与科研训练。从2005年起,在本科教学中进行了数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数学专业本科的《数学分析》课程代替《高等数学》等课程。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也加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和支持。由学院老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的“咖啡绿植”项目获2013年“创行”中国赛冠军,代表中国参加当年墨西哥世界杯。2012届本科毕业生车林创办的“点星三剑客——点星网、点星手机报和点星手机客户端”入选2013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推介项目。

为了遴选优质生源,经济学院不断创新招生机制,组织了面向优秀高中生的“夏令营”,并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本科优质生源的吸引和选拔工作前移。在研究生招生方面,从2006年开始通过开展经济学夏令营、全国“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方式,从全国范围选拔优秀的免试学生,迄今已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特别是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高校或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440名优秀学生参营,并从中选拔了一批优质生源进入学院“硕博连读”项目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经济学院着力强调对于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的训练,参照北美前20名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系的课程体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校、学院的现实约束条件,从内容、层次、逻辑等方面出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系列化设置。开设《资本论(I、II)》和《经济数学》,作为研究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加强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均开设了Ⅰ-Ⅲ的序列课程等。这使得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育能够与国际很好地接轨,学生出国深造能够很平滑地融入课程学习。

“老师不是完全随着教材讲,会讲一些很新、很实用的知识,感觉学起来难度大,但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帮助很大。”2012级金融计量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何欣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学院标准化的培养非常受益。“我们的培养比较偏重理论经济学方向,学院学术氛围好,学的东西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经济学框架,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这方面在短期内不一定显现出优势,却能为长远发展积蓄潜能。”

经济学院积极探索和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整合资源,集合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力量,采取校内主讲教师联合校外兼职教师的授课模式,吸引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外聘老师讲授案例,突出应用型与实践性,开发具有特色的优秀课程,形成专业学位培养特色。2013年,学院在金融计量经济学专业方向硕士培养项目中引入了金融及相关领域业界精英担任兼职导师,走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一步。截至目前,学院兼职导师与学生比例为1:2,有效保证了带教质量。

以2005年推出的硕博连读项目为突破口,经济学院全面打通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同硕博连读班基础课程保持一致,强化综合考试的筛选机制,对每届学生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果由于部分单门课程成绩过低而没有通过第一次资格考试的学生,仍然有机会参加第二次资格考试。如果第二次资格考试仍然没有通过,硕博连读学生将直接转入硕士培养轨道,博士研究生将认定为未通过综合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

在综合考试之后的培养环节,学院专门研究制定了博士研究生科研考核办法,以目标控制引导学生做接轨国际、国内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如,对于经济学大类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和普通博士研究生,学院要求原则上毕业之前提交2篇英文论文,并发表1篇学校认定的权威刊物B论文 ,其中2篇英文论文有1篇送到上海财大常任轨教师期刊目录中的国际三类(tier 3)以上期刊,以收到审稿确认函为判断依据。同时,要求每名博士生汇报博士论文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由全院教师现场“会诊”。自2012年起,共有91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博士论文中期报告会。这一新的培养形式,整合了不同专业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优质资源,强化了对博士研究的学术引导。

2006年以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自主培养的博士生已开始在经济学国际顶级、一流刊物上批量发表论文。其中,2009届博士毕业生张征宇从2010年开始仅SSCI英文文章就发表了7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权威刊物《经济研究》发表论文2篇,显现了突出的科研实力和绩效。他毕业后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了4年后,又于2013年2月被经济学院聘为副教授,并被授予了上海财经大学首批讲席副教授称号。

如今,上海财大经济学人才培养已经树起了品牌声誉,用人单位对经济学院的毕业生非常看好。2013届博士毕业生郭新强参加浙商银行面试,该行领导一看简历,说:“你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啊!那里博士很难毕业的,许多要念六七年,你如期毕业肯定很优秀,我们要。”与此同时,经济学院的本科生每年出国留学的比例也升至三分之一左右,开始纷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际著名经济学重镇继续深造,并能很迅速地融入所在大学研究生项目的高强度课程学习中去。

 

构建经济学术重镇:追求长远卓越、服务国家急需

经济学关涉社会经济治理,事关政策、决策走势,特别是随着中国正在经历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型,无疑对高校经济学研究所能贡献的知识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以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两手抓两手都硬。

通过“常任轨”国际期刊目录的导引和六年“非升即走”的长周期、高质量导向考核机制约束,2005年以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教师已经在这类国际顶尖和知名经济学期刊发表署名机构论文200多篇,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多见于与Science、Nature齐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级和重要权威经济学期刊。

与此同时,学院注重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那些带有根本性的经济科学问题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瓶颈问题,以促进有机融合,从而追求长远卓越。基于此,从整合全校资源的角度,学院于2006年7月积极倡导成立了高等研究院。作为国际化的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平台,高等研究院主要依托海内外优秀研究团队,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以项目的形式联合攻关,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长远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当前难点、热点经济问题。上海财大还牵头与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一道成立了国内首个经济类的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学与中国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有效模式。

多年来,学院已经形成了覆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综合治理研究特色,围绕宏观经济、高等教育、粮食安全、“三农”与城镇化、生态环境等形成一批具有连续性、标识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得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批示及采纳,以及媒体的关注。2012年5月,《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一文受到思想界、理论界和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并被中宣部呈送中央常委参阅;2013年《对中国大学及其学科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议》一文得到全国政协、教育部、财政部等上级机构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批示肯定;2013年“千村调查”报告《如何让农民工真正“进城”——由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状况调查引发的思考》被《光明日报》“光明调查”栏目整版报道。

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中国问题研究,都需要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作为平台支撑。上海财大经济学院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以教师为主体,积极推进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现已构建了“seminar、workshop、lecture、forum、conference”五位一体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网络。其中,每周六大序列(微观、宏观、计量、应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学)定期seminar已连续举办500多期,每年定期举办的微观、宏观、计量经济学shanghai workshop,邀请包括国际著名及国内外青年学者研讨最新学科前沿成果,受到各领域大量国际顶尖经济学者的关注和认可。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为他们扩宽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灵感提供了平台。

作为财经类的专业性大学,上海财大依托经济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挑起体制内改革的大旗,需要胆识、勇气和魄力。他们之所以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者、垫脚石和殉道者,当初最简单的想法是:“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大局,相反如果成功了却可以摸索出一套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来,如同先行先试的深圳特区一样,符合中国发展之路。”田国强这么说。

时至今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十年求索所产生的凝聚效应、示范效应、影响效应和带动效应,早已辐射并扩散到国内各高校,许多学校在海外招聘、教学改革、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快速跟进和效仿,掀起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的高潮。改革未有穷期!7月16日上午,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包括5位校长)汇聚上财,借《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策略与实践》新书发布之际,对下一步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交流研讨。

与此同时,上海财大经济学院连续举办多年的公益性经济学暑假培训项目也如期接连登场,包括“海纳百川 经世济国”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学夏令营、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等等。其中,暑期学校和师资课程进修班,以一流的师资配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长期性的现代经济学高级系列课程学习深造、交流提高的平台,已分别连续举办9届和6届,成为上海财大经济学院为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载体。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