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介绍】“南都量化历史研究最佳论文奖”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提供经费支持,由北京大学量化历史研究所(筹)负责评选和颁奖工作。该论文奖旨在推动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尤其是量化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经济史、金融史、社会史、政治史、制度史、文化史、小说史等)。
【获奖论文】评奖委员会基于本年度年青学者(副教授或以下职称)提交论文的总体情况,决定评选两篇论文为二等奖论文,一等奖论文今年空缺。获奖论文(排名不分先后)分别是:《从“异域”到“新疆”:统治方式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自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证证据》(作者:李楠、林友宏)、《习俗与契约治理:清代山西土地典契定价的量化分析》(作者:何石军、温方方)。
每篇论文的税前奖金为人民币三万元。荣誉证书将于2016年第四届量化历史研究年会开幕式上颁发。
【作者介绍】
李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li.nan@mail.shufe.edu.cn
林友宏: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博士候选人,
Email: lin.youhong@foxmail.com
何石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博士后,Email:hshj822@163.com
温方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Email:wenffang@163.com
【论文介绍】
在《从“异域”到“新疆”:统治方式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自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证证据》中,李楠、林友宏研究民族国家对边疆的不同治理模式如何影响经济绩效与社会发展。在以往文献中,诺斯基于其它国家的历史,研究实证了现代政府提供的产权保护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李楠、林友宏主要以中国清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政策演变为背景, 考察了“ 改土归流”( 革除土司,建立流官制度)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正由于边疆地区的“改土归流”时间差异很大,这为研究提供了“已改流”和“未改流”两组地区。研究发现: 清政府“改土归流”政策实施之后,改流地区相比未改流地区拥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和人力资本(以进士数度量);而且直到现今, 这一影响差距依然显著存在。 在对“ 改土归流” 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中进一步发现,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移民实边、公共物品提供(学校、水利等) 以及文化教育三个途径得以实现。本文不仅为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中有关文化异质性国家治理提供了相应实证证据, 也为理解中国民族多样性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提出了新的方向。
在《习俗与契约治理:清代山西土地典契定价的量化分析》一文中,何石军、温方方研究清代山西土地典契样本中的定价规律。作者把典契定价看作是一类抵押品定价,通过对典契条款性质的分析,把影响典价的条款分为四类:不随时间变化且不可或缺的、不可或缺但随时间变化的、可有可无的、以及时间和地域,并量化之,从经验上分析它们对典价的影响和解释程度。计量结果发现,前三类书面条款能够解释不超过50%的典价变化,时间和地域则可以解释30-50%的典价变化。通过对原典契和转典契条款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典契签订过程的详细考证,他们发现即使是其他契约条款都保持不变,仅仅是签订时间和地域的差异就能够导致典价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的来源是基于签约时的市场环境而议定的,是契约双方和第三方都默认同意的,是契约的一种地方习俗治理。作者对典契的分析表明,如果仅仅是考虑典契的书面条款,契约的不完全程度是显然的,但一旦考虑了背后习俗的默认影响,契约的不完全就大为减小。何石军、温方方的研究一方面补充了北方尤其是山西土地契约分析上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是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一次经验验证。他们在研究取样和方法上都有创新,加深我们对传统中国土地交易市场以及金融契约的认识。
这两篇获奖工作论文都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包括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扩大样本的数量与代表性,尤其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各地的特殊因素。但是,这四位学者的研究已经做出突出创新,拓展了我们对相应研究领域的认知,会激发更多学者对这些历史的研究兴趣。为此,评委会一致决定授予这两篇论文“2015年南都量化历史研究最佳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