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香港科大经济系取得成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007年7月25至26日,首届“中国经济学南方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谢丹阳教授发表主体演讲,分析和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在近十几年内取得成绩的偶然及必然原因。
 
  谢丹阳教授在发言之始首先指出香港科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人才流失,此种状况的发生来源于科大近年取得的成绩。科大受关注度上升,导致科大教师也受到其他香港或内地教学科研单位甚至政府机关的“关注”,致使科大人才流失。对于这种情况,谢教授呼吁内地各高校“自愿限制”从香港地区优秀大学“挖”人才的做法,采取温和与渐进的方式,以保证香港地区大学长远发展以及内地大学“有人才可挖”。
 
  谢教授表示,虽然就目前来看这是一个于科大不利的因素,但这种情况为优秀海外学者从海外到中国内地提供了一个调动模式。香港地区大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担当起另一个任务,即为海外学者到内地大学工作提供一个环境上和人事上适应的“中转站”,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规范化的人才流动渠道。
 
  接下来谢教授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的成绩与取得成绩的偶然、必然原因。
 
  香港科技大学近十几年取得的成绩:
  1、据Jin and Yau (1999, Economic Inquiry)评比,科大经济系列亚洲第一;
  2、据欧洲经济学协会委托的一项研究报告(2003),科大经济系列全球第37名;
  3、科大经济系本科BSc学生录取平均成绩于2006年超越香港其它院校;
  4、科大经济学硕士生录取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出路宽广;
  5、科大经济学博士在大陆高等院校颇受欢迎。。
 
  对于香港科大取得好成绩的原因,谢教授从“偶然性”因素与“必然性”因素分别做了分析。
 
  偶然性因素:一、97 回归之风险溢价。由于港内很多人对97回归不确定因素的担心,纷纷离港,港府为留住人才而加薪的做法惠及大学。港科大的福利及税后薪酬组合高于北美,名义工资年增幅达15%,从而吸引海外人才及大陆留美学生尝试进入香港高等院校就业。二、体制上的首开先河。在科大成立之前,香港高等院校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终身教授考核制度。科大首开先河,引入北美终身教授考核制度,从而吸引了了解这种制度的北美博士们进入科大,而不是其他高校。三、邹至庄项目出国深造人员的回归。邹至庄项目于85-87年间严格筛选并资助了三批大陆学生(The Chow Testers)留学北美攻读经济金融博士学位。这三批 Chow Testers 于九十年代初陆续获得博士学位并加入就业行列,曾一度占科大经济系教员约三分之一;邹至庄教授还曾在北京上海开办福特班,其中之佼佼者赴北美深造,当中不乏后来对科大经济系做过贡献者;邹至庄教授本人也曾任科大经济系Adjunct Professor 多年。四、科大经济系拥有稳定的决策层。前系主任郑国汉教授(目前为代理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鸣教授,还有学术评比委员会主任周恕弘教授,他们都在科大经济系服务十年以上,稳定的决策层确保前后政策的连贯及一致性。此外,科大经济系从未出现派系之争,这一点是很幸运的。
 
  必然性因素:一、透明严谨的办学制度及教授治校的理念。香港科大里专设各种委员会各司其职,分管聘任,学术评审,教学等等,使办学制度透明严谨。另外还有教授议会(Senate),对规章制度的废除提出审议及通过均有特定的程序。这种处理不仅有助建立良好规范,而且使教授作为一个集体有话语权。教授个人也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意见。二、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枢纽及香港的经济地位。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枢纽及香港的经济地位使香港持续吸引人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对经济系毕业生的需求一直很强劲。三、亚洲作为国际经济的新兴力量,奠定了亚洲的经济基础。不仅吸引留学生回流亚洲,也吸引了那些对该地区经济有兴趣的西方专家学者来科大访问。四、中国之崛起吸引了很多留学生的注意。中国各大院校也先后设立特别项目借助这些留学毕业生来提高教学及科研质量。但在 2000 年之前,全职回大陆的人数有限,全职在香港工作的人数则相当可观。需要注意的是:2000 年之后,形势有了微妙的变化。全职回大陆的人数不断增加,当中甚至包括一些在海外享有声誉的学者。
 
  谈到香港科大经济系的未来。谢教授指出,科大虽然在师资质量考核方面仍称得上最为规范,但在制度上香港其它院校也陆续进行了改革,总体来讲差距在缩小。而大陆方面,虽然高校体制仍有待健全,但大陆高质量的生源的确吸引了不少学者回大陆任教,所以科大经济系有必要去考虑与大陆高校开展联合学位项目或以其他形式进行合作,甚至可实施联聘制以挽留人才。总的来说,科大必须积极面对来自本港,大陆及区内的竞争。管理层需要主动与教员沟通,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保持灵活的态度。
 
  在评价之前所提出的科大成功因素上,谢教授总结为:在偶然性因素上,有利的机会不能放过,要善于捕捉和主动创造有利的机会去吸引人才;在必然性因素上,要意识到各高校对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校际人才流动势所难免,体制上的灵活性至关重要,同时广开才源。
 
  注:首届中国经济学南方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南方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深入探讨共同关心的议题。每次论坛讨论成果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以记录中国南方高校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轨迹。

  (邓林 整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