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宋敏:关于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5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在线举办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5期),主题为“中国经济学的内涵与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内容如下。

 

经济学教材的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与经济学发展的大事,非常值得经济学者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里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许多老师用英文原版或翻译的教材,也有一些老师用国内学者自编的教材。来自西方的原版教材可能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有较好的描述,但这些教材的案例都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实践。国内自编的教材大多立足于中国自己的经验,但对中国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原理缺乏深入总结与提炼,特别是缺乏与西方主流教材的融合、补充和提高。要编好融合中西智慧及中外经济实践的适合于中国学子的教材,需要厘清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中国经济学。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至少是在市场化的经济),因此,诞生于西方市场经济的经济学也适应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当然,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提倡更加收入平等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因此,我国经济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会更加关注前者。另外,因为我们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在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监管的关系上也非常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监管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也更加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特色。我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特色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验对经济学的启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二,坚持改革与开放,持续推动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其三,妥善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其四,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五,实事求是而非意识形态主导,一切从实际出发,问题导向;其六,倡导全球化与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在其国内经济政策的高度政治化及反全球化的单边主义,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凸显其专业性及开放度。

 

第三个问题是新技术变革对经济学的冲击。基于信息科学的网络经济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力量。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所产生的大数据催生了数字经济。中国在这一场技术革命中走在前列,数字经济己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一。中国已逐渐形成以电商+物流+生产商的C2B商业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边界与产业的划分日渐模糊。以淘宝网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个体电商户,也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的供应。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也产生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支付及金融与保险服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政府对数据的确权及使用的监督极为重要。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数字政务服务也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的数字化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中国经济学者们有责任对数字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为经济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个问题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别及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基于本人在中美两地多年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经验,总结出中西思维方式的以下差异。其一,整体与个体,西方人似乎对个体与细微之处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而中国更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其二,灰度与黑白,西方人较容易用非黑即白的方法看待问题,而中国人更具备太极式的灰度思维;其三,动态与静态,中国人更具备复杂动态的思维,明白矛盾双方的互相转换,而西方人倾向于静态的思维;其四,和与同,中国人更加强调和而不同,西方人片面强调同一性;其五,共赢与输赢,西方人较关注输赢,中国人较重视共赢;其六,实用与意识形态,中国人骨子里是实用主义,强调拿来主义,传统上儒释道并存。西方可能因一神教的原因更加信奉意识形态。

 

之所以提出以上思维差异,主要是与我国经济学者共勉,在引进与消化西方经济学时要留意西方思维惯性对其经济学的影响。如西方大力推动的“华盛顿共识”就是过于僵化思维下的意识形态,忽略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历史传统及制度。由此,推行“华盛顿共识”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均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学中,中国学者要主动运用中国人的思维优势,同时虚心学习西方人的长处,积极推动经济学的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国经济的本质,中国的经济实践,新技术变革对经济学的挑战及中西思维方式异同的理解。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设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创新之上的。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全球对中国经济研究与经济学教材一定会越来越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经济学教材研究”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